缩略图

基于岗位导向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策略研究

作者

包伟健

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临海 317000

摘要:本文在当前我国工匠精神培育所面临的挑战基础上,以岗位为导向对高职学生工精神培育开展研究,以工匠精神的内涵、生成机理为研究理论基础,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从培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岗位导向的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策略。

关键词:岗位导向;高职院校;工匠精神;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current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cultivation of artisan spirit in China, this paper conducts a position-oriented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vocational students' spirit of work, and takes the connotation and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esearch, and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auses of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pirit of student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cultivation concept, curriculum, teaching methods and guarantee mechanism,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job-oriented cultivation strategy of students' craftsman spiri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Position orient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raftsman spirit

作者简介:包伟健(1984-  ),男,浙江临海人,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3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重点课题《基于岗位导向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策略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T2023010。

0  引 言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是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满足各行业人才需求及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行为。高职院校学生作为企业高技能人才供给的主要力量,担当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但目前高职院校实施学生工况精神培育的效果没有得到社会、企业的广泛认可,分析其原因无外乎有二,一是认知问题,二是方法问题,即缺乏整体认知,层级分析不够,导致培育路径摇摆不定。基于此,本文以岗位为工匠精神培育的逻辑起点,通过深入分析岗位导向的工匠精神内涵及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确定其培育原则,提出培育目标,制定培育策略。岗位导向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前提条件,也是培养工匠人格的有力途径。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以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行动导向为主要教学模式,以培养胜任职业岗位的大国工匠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最终培养目标,实现职业教育与职业岗位的有效对接。面对数字化变革的新的历史时期,社会需要重塑工匠精神,企业需要践行工匠使命。工匠作为企业生产要素与经营要素的必要条件,通过岗位培育,使其能够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基于此,高职院校必须对工匠精神的结构及核心要素重新构建一个全新的整体认知,从而能够对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既能传承又能创新发展。另一方面,想要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在高职院校培养数亿计的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弘扬工匠精神是新时代高职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是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中坚力量,引入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以工匠精神涵养学生品格,以榜样的力量砥砺学生成长成才,有利于高职院校推动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产业变革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耦合发展、双向赋能。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应明确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它是从业人员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理念,是不断地雕琢产品、改善工艺、享受产品升华的过程。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具备工匠精神不仅意味着在专业技能上的精湛,更代表着对职业的敬畏、对质量的追求和对创新的执着。

1  岗位导向的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理念

1.1 培育原则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要遵循岗位导向和工匠发展规律,坚持岗位价值导向,以岗位为核心,通过岗位实践,培养工匠品格,促进工匠职业发展,实现职业修养与工匠文化互动发展,提升高职学生工匠内涵与品格。

首先需要坚持“以德为先”的原则。高职工匠教育要坚持育人为重、“因材施教、因岗定责”、实现工匠自我成长、工匠个人发展。在人工智能等新兴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背景之下,我国正从中国制造转变中国智造,从制造大国逐渐实现为制造强国。因此,在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首先着重培养的是在工作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德行,所突出表现的是对职业的专注和爱岗敬业精神,以及对追求质量而所具备的极致、完美的品质。

其次应坚持理实结合的原则。因为工匠精神的形成及主要表现均是在职业岗位表现出来的,所以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应具有实践性的育人环境。实践性的教学环境不仅仅指学生的技能操作,还应包括师傅与徒弟、教师与学生等交流互动活动。因为工匠精神的形成不仅包括显性的专业理论或实践性知识,还包括隐性知识的传授。在信息技术发达的当下,学校教学环境既可以是具有生产性的真实的实践操作环境,亦可以是虚拟或仿真的学习环境。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还需要坚持思辨性学习的原则。我国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业态、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涌现,高阶的思维能力已不再是学术型人才的专属,技能型人才只掌握既定的、简单的操作性工作任务是远远不够的。在新时期培育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除了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外,更应注重思维能力提升,从而促进学生懂得自我反思,学会自我教育,学会自我提升,实现自我成长。

1.2 培育目标

总体目标: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教育活动立足于学生所学专业的职业岗位,培育目标是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属于专业中的增值教育,不是解决专业技能问题,而是培养学生能够保善于思考、善于学习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端技能人才。

核心目标:工匠精神培育本身的理念实质是对更好、完美或极致目标的追求,体现的是一种向上的职业价值取向。实施工匠精神培育活动过程中,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之一,它要求学生在专业技能上不断追求卓越,对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有着极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将精益求精的理念融入日常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品质追求意识,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对产品的精细打磨上,还体现在对工作过程的不断优化和改进上。

2  岗位导向的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学与课程改革

2.1 设置适合岗位需求的工匠精神培育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应设立符合岗位需求、符合工匠精神培育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将工匠培育纳入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必须体现岗位导向,遵循工作过程。

在课程体系中以工匠生成的核心要素点“技能”为课程体系设计的逻辑起点,推演出课程模块,并将“职业品质、素养及道德”进行有机渗透和融合,促进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基本理解和完全掌握,进而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程设置应遵循工匠形成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坚持理实结合,坚持岗位导向和问题导向。

2.2 革新岗位导向的工匠精神教学方式

在工匠精神的培养方式上,高职院校应当从教学实践、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探索,建立以岗位为导向的工匠教育体系。工匠精神源自于岗位具体实践中,基于岗位导向创设多元化的教学育人环境,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方式,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工匠精神培育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接受工匠精神培育的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需进一步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倾向于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学生只是单一被动的接受,属于单向输出或输入的教与学的传统方式。需要推行的是以职业岗位任务引领的教学方法,摒弃的是传统的教学理论。根据职业岗位实际需求,选取典型工作任务。因此,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是基于岗位导向,将“教、学、做”三者融为一体的教学,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构建情景化的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工匠精神的内涵是无法理论教学所能直接传授或培育的,只能在群体的互动中感知、体验、生成。因此,特别是校内课堂教学,需要特别重视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将工匠精神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结合具体岗位需求,引导学生理解工匠精神在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采用项目式教学法:通过实施项目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体验工匠精神的实际应用。教师可以设定与岗位需求相关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技能、提升素养。二是引入案例教学:选取具有工匠精神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案例学习,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工匠精神的具体表现和价值所在。最后是实施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在模拟的工作场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工匠精神在岗位工作中的重要性。这种方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和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

3  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法,对某高职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工匠精神培育情况进行调研,并进行记录,为后期的工匠培育工作提供参考。通过调研发现,学生的总体情况良好,但在工匠的精神培育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工匠文化认知不足。很多学校缺少专业的工匠培训,缺乏对于职业伦理的重视。同时,高职院校缺少工匠专业的课程,也缺乏相应的课程体系,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二是专业课程设置不够成熟,课程结构不合理。高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专业技能训练,导致自身能力不能得到充分锻炼,从而导致技能掌握不牢固,造成技能达不到预期效果。三是没有良好的工匠氛围,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对工匠技能缺乏了解。这种现象较为严重,大部分高职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他们往往会将精力放在专业课上,而忽略了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调查结果发现,当前高职学生的工匠意识普遍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师和学生对工匠的培养意识不强,在教学时没有将工匠的精神教育融入课堂,教师对学生的道德素养教育不够,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畏难情绪”;二是对于工匠的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三是教师在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忽视了工匠精神内涵的融入,使得学生创新意识、职业素养淡薄。

3.2 原因分析

一是培育观念的偏差。教学中偏重于专业技能的发展,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难以摆脱传统教学思维,严重影响工匠精神培育显示成效。在传统观念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氛围并不利于工匠精神的产生,这种观念导致社会对职业技术工作者的偏见和歧视,进而影响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另一方面不少高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地对工匠精神进行感知、转化和吸收。要想工匠精神培育取得良好效果,必须转变培育理念,跳出传统培养人才思维,确定准确培育目标。

二是课程设置系统不完善,具有工匠精神培育的课程设置系统需要考虑工匠精神的内涵在课程中的全面融入。从调研结果来看,目前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所包含的工匠精神还不能与课程设置有机衔接,导致专业课程目标的职业素养不明确,课程设置的系统性不够,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不够,纵向设计衔接性不够,课程教学环节设计不够,不能全面实现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目标。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时,要充分保障工匠精神培育内容在课程设置中的全面性,体现出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从而全面、有序地推动教学的实施,实现工匠精神的培育目标。

三是教学方式的灵活度不够。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实践性,实践性教学的特点更为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更加有利于创设情景教学的环境,更加有利于开展项目、任务引领的教学方法。导致该教学方式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认识问题,即教师对自我的定位还不够清晰,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组织教学活动,还在以传统的输出式教学为主。二是原则问题,即教师不能把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原则,导致教学方式单一、僵化,习惯于沿用传统教学组织方式,致使在实施教学时过于偏重专业技能的硬技术,忽视职业发展的软技能的训练与提升。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需要教学改革,需要实践性的教学环境,需要行动上的导向,需要教学方式的优化, 需要师生间、师徒间的互动。

4  基于岗位导向的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策略

4.1 提升工匠精神培育者的综合素质

工匠精神的培养是高职院校教育的灵魂,高职学生作为劳动的主体,应当具有工匠的道德品质和工匠的精神气质,以工匠精神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培养合格的工匠,并能够承担起国家和人民的重任。高职学生的工匠情怀与工匠理念是工匠教育的基础,当前,我国高职学校工匠文化培育存在“重技能、轻育人”的问题,尤其是对工匠形象的塑造,使得工匠意识淡薄,工匠素质低,导致工匠技能缺乏,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时期,教师要提高对高职工匠人才的培养,要通过实践来加强工匠培育,提高学生工匠素养,从而增强学生工匠气质自信心,促进高职人才培养,进一步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工匠的兴趣。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生活质量也得到改善,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以及思想意识的限制等因素,部分高职院校仍然采用传统模式进行教学,这就造成了很多师生关系不和谐现象严重,学生之间沟通交流较少,所以,高职院校教师需要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丰富知识面,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进而更好地完成任务。高职院校教师作为培育工匠人才的一线人员,除了提升基本的教学理论知识,还需要有较好的教学意识与良好的职业态度。首先,理论与实践技术,高职教师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指导学生参加基础技术训练,掌握实践操作要领。其次,需要掌握基本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技术、教学技巧、教学心理引导等,能够在各种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自身的教学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此来挖掘学生的潜力。同时要注重遵循市场和社会规律,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与时俱进地优化教学模式。综上所述,针对目前高职院校中工匠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以达到优化高职工匠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现阶段工匠队伍建设困境,促使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4.2 树立岗位导向的工匠精神培育理念

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匠队伍的灵魂,是高职学生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工匠型教学团队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骨干力量,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的重中之重。高职学生的工匠意识已经根植于高职教育之中,这与高职人才的培养密不可分。在高职人才培养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工匠文化的培育,让工匠走进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意识到工匠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工匠能够在教学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进而促进高职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满足不同群体需求,高职院校必须转变观念,将工匠精神培养作为自身专业技术水平较高且具备创新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来开展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其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同时,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交流活动等形式,实现资源共享共享,从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水平。

4.3 健全岗位导向的工匠精神培育的保障机制

工匠精神培育要从培养主体、培育对象、培养目标、教育体系、激励机制等方面着手,以培养工匠为根本目标,通过培育机制的建立,推动工匠职业化、专业化,培育出具有工匠特色的职业精神,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具有重大意义。在培育主体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工作实际出发,突出工作重点,激发工匠的创造性和创造性,提高职业素养,为工匠培育提供保障,确保工匠人才具备高技术、高职业素质,是培育工匠的重要保障。在培养对象方面。要突出重点、突出难点,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精神、工匠观念、科学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德才兼备”。培养方式上,在培训方式方面要注重“以工代训”,坚持“带徒制”和“师傅带徒弟”相结合,“师带徒”是工匠培养的常见形式,这种模式需要在实际中进行实践,才能真正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培育内容上要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工匠的职业特点,既要体现时代特征,又要体现工匠自身的特点,使工匠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形成自己的工匠文化。岗位导向的工匠精神培育需要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形成工匠思想、工匠品格、团队精神、价值取向、奉献精神,形成全社会共同认可的“工匠”精神。高职职业教育作为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对高职教育事业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构建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是实现高职育人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职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培育具有工匠意识和工匠情怀的高职毕业生,就要从岗位和企业两个层面上进行人才培养,发挥高职教学的组织、协调、指挥作用,引导高职学校树立工匠责任意识,把工匠文化和职业素养融入到培育工作之中,实现工匠的自我价值,从而实现“职业化、专业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高职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充分了解高职学生岗位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高职学校工匠培育工作保障机制,为推进高职工匠育人工作提供保障。 一是完善岗位责任制。对高职学生的岗位职责、岗位要求、学历要求和职业能力水平等进行细化,细化到每个岗位,明确各岗位的具体职责,建立岗位管理制度,将岗位工作分解到各个岗位中,形成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同时,要求各职级必须在岗位内制定岗位责任清单,落实到岗位上,实现岗位“人尽其才”,确保岗位能发挥作用。其次,要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完善考核制度,对表现优秀的高职毕业生,给予相应的物质、精神奖励。最后,完善奖惩机制和晋升机制等,在实践过程中,对于表现突出的高职生,也可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5  结束语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之一,本文基于岗位导向的思路,探讨了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策略。此策略应该以实践教学为主,注重工作岗位分析和职业素质教育,培养高职学生具备工匠精神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高职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发展和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和有效的培训和教育,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工匠精神。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下,社会对人才需求日益增加,企业也面临着巨大压力,因此,如何建立健全完善的激励机制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要将企业岗位与工匠精神相结合并且融入到高职院校中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其管理制度建设,使得高职学校可以通过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来促进自身工匠精神以及工匠精神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屈顺利.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养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9):172-173

[2]张艳霞.试论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与提升[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7)

[3]杜刚.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文化融合路径研究 ——以高职院校为例[J].创新科技,2017(12):10-12

[4]刘丹.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J].公关世界,2023(03)

[5]张娟.基于“工匠精神”视角谈高职人才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21):168-169

[6]李子.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中工匠精神的培育[J].开封大学学报,2022,36(01)

[7]郑治伟.弘扬“工匠精神”提升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效果[J].管理观察,2017(21):113-115

[8]陆洋;严晓燕.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2,8(04)

[9]蒋娜.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路径分析——基于“三教”改革视角[J].理论观察,2021(10)

[10]关怀庆.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困境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6)

[11]刘畅.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0,19(06)

[12]彭琳琳.岗位导向的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策略研究[D]. 西南大学,2020(05)

[13]王爽.“三全育人”视域下民办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对外经贸, 2021(10)

[14]王微.产教融合视角下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22,38(04)

[15]王艺茜.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J].科技风,2022(29)

[16]秦媛.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现状及优化路径探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