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干部人事档案管理赋能人才选拔培养工作的策略研究
韩静静
濮阳市人才工作服务中心 河南濮阳 457000
一、引言
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各领域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干部人事档案作为组织人事工作的基石,是人才选拔培养的重要依据。然而,传统管理模式存在信息碎片化、更新滞后、分析能力弱等问题,无法满足新时代人才工作精准化、科学化需求,因此研究数字化赋能策略极具现实意义[1]。
二、数字化背景下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与人才选拔培养工作概述
(一)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内涵
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数字化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将纸质档案转化为数字信息,对档案全流程进行数字化改造。通过构建数字化系统,实现信息自动化采集、智能化处理与网络化共享,突破时空限制,提升档案管理质效,为干部人事工作提供精准服务[2]。
(二)人才选拔培养工作的特点与需求
人才选拔培养工作兼具复杂性、动态性和战略性。选拔时需综合考量干部多方面素质,精准匹配岗位需求;培养时要依据个人特点制定个性化方案。这要求工作必须依赖全面、实时的信息资源,深度分析人才数据,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数字化背景下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对人才选拔培养工作的重要意义
1.提升信息时效性与准确性。数字化管理实现信息实时更新与动态维护,保障选拔培养过程中获取的信息真实反映干部现状,避免决策失误,助力精准选拔与有效培养。
2.增强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挖掘档案数据,能发现人才潜在特质与发展趋势,提供前瞻性决策支持,拓宽人才选拔视野,优化培养方向。
3.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实现人才信息共享利用,促进组织统筹规划人才资源,提高使用效率,实现人才价值最大化,避免部门间信息不对称与重复劳动。
三、当前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管理数字化水平参差不齐
部分地区和单位虽开展数字化建设,但整体发展不均衡。一些单位仍处于纸质与简单数字化存储并存阶段,系统功能单一,部门间标准不统一,形成 “信息孤岛”,阻碍档案信息共享利用。
(二)档案信息采集与更新机制不完善
档案信息采集渠道窄,以人工填报和被动收集为主,缺乏主动采集与动态监测。同时,采集责任不明确、流程不规范,导致信息漏报迟报,影响选拔培养决策科学性。
(三)档案管理专业人才短缺
数字化档案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兼具档案管理知识与信息技术、数据分析能力。但现有队伍中复合型人才匮乏,制约数字化转型推进[3]。
四、数字化背景下干部人事档案管理赋能人才选拔培养工作的策略
(一)构建智能化档案管理体系
1.统一标准规范,促进信息共享。制定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标准和规范,涵盖数据采集、存储、传输、交换等各个环节,明确档案信息元数据、数据格式及安全保密规范。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档案信息共享机制,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档案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协同共享,为人才选拔培养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资源。
2.引入先进技术,提升管理效能。在档案管理中应用大数据技术,可实现海量档案数据的高效存储与深度价值挖掘;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完成档案信息的自动分类、智能检索及辅助分析,大幅提高档案管理效率[4];运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档案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不可篡改,增强档案信息的可信度和安全性[5]。
3.优化管理流程,实现全程数字化。对档案从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到利用、销毁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梳理和优化,搭建电子化档案采集平台,实现信息在线填报、自动审核与实时更新;构建智能化档案整理系统,自动完成档案分类、编目和装订;开发便捷的档案利用接口,为人才选拔培养等工作提供高效、优质的信息服务。
(二)创新档案数据利用模式
1.开展深度数据分析,挖掘人才潜力。建立档案数据分析模型,整合干部工作经历、业绩表现、培训记录、考核结果等多维度数据,综合挖掘干部专业优势、领导能力、创新潜力等潜在特质。通过数据分析精准识别高成长性人才,为人才选拔提供量化依据,同时为人才培养制定个性化发展路径。
2.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多元需求。根据人才选拔培养不同场景,提供定制化档案信息服务。在人才选拔中,系统依据岗位要求自动筛选候选人,生成包含能力优势、岗位匹配度分析的综合评价报告;在人才培养环节,系统分析干部档案数据,指出能力短板并推荐适配的培训课程与实践项目。
3.推动档案数据可视化,助力科学决策。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将复杂档案数据转化为人才能力雷达图、职业发展趋势图等直观图表,使人才选拔培养决策者快速把握人才特点和发展态势,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直观性。在选拔会议上,通过查看雷达图,可直观对比候选人各项能力指标表现。
(三)优化人才评价与培养机制
1.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不同岗位的职责要求和人才发展目标,构建全面、科学、动态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应涵盖政治素质、专业能力、工作业绩、职业道德、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多个维度,并根据时代发展和组织需求及时调整指标权重。通过数字化档案中的工作记录、考核数据等,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评分,使人才评价更加客观、精准,避免主观偏见,为人才选拔提供可靠依据。
2.实现人才培养精准化。通过对干部档案数据的分析,根据干部的类型、层次,深入了解优势和不足,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1]。同时,建立人才培养跟踪反馈机制,根据干部在培养过程中的表现和档案数据的变化,及时调整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年轻干部,可侧重于基础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对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干部,提供领导力提升和专业深化培训。
3.加强人才发展预测与规划。运用数据挖掘和预测模型,对干部的职业发展进行预测和规划。为组织制定人才战略规划提供参考,合理布局人才梯队,确保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干部过往工作经历、晋升情况等数据的分析,预测其未来晋升时间和可能胜任的岗位,组织据此提前规划人才储备和培养计划,避免出现人才断层;对于可能面临职业瓶颈的干部,提前安排轮岗、培训等措施,帮助其突破瓶颈,实现持续发展。
(四)强化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1.加强专业培训,提升业务能力。定期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培训内容涵盖档案管理理论与实务、信息技术应用、数据分析方法等方面。同时,鼓励管理人员参加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拓宽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例如,开展大数据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培训,通过实际案例演示,让管理人员掌握数据挖掘和分析的方法;组织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使管理人员熟练掌握档案管理系统的操作和维护技能。
2.引进专业人才,优化队伍结构。引进具有档案管理、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等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为档案管理数字化转型注入新的活力。通过优化人才结构,提升档案管理团队的整体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例如,招聘具有数据分析专业背景的人才,负责档案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工作;引进熟悉信息技术的人才,加强档案管理系统的开发和维护。通过引进专业人才,与现有人员形成优势互补,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数字化转型是提升人才选拔培养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必然选择。通过实施上述策略,可有效解决当前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数字化档案管理在人才选拔培养工作中的赋能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芹.干部人事档案管理赋能人才选拔培养工作的策略研究[J].兰台内外,2025(5).
[2]吴玉英.大型央企档案队伍管理创新探索[C].2024 精益数字化创新大会平行专场会议——冶金工业专场会议论文集(上册),2024.
[3]卢苇.大数据时代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优化措施[J].兰台内外,2025(7).
[4]马鹤嘉.信息化智慧化时代电子档案标准化管理方式方法探析[J].大众标准化,2024(6).
[5]杜歆.档案管理数字化转型:挑战、机遇与实践[J].兰台世界,2025(2).
作者简介:韩静静(1989-),女,汉族,人,硕士研究生,助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信息化与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