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资源可持续管理中的水利水电工程作用研究

作者

刘利兵

身份证号码:410526198909017714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全球范围内,人口增长、污染与气候变化等因素致使水资源短缺压力与日俱增。过去20 年间,全球人均淡水供给量减少超 20% ,32 亿人面临水资源短缺,约 12 亿人生活在严重缺水和水资源短缺的农业地区。国内亦形势严峻,水资源利用水平低、开发不平衡、地下水开采过量等问题突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本、生态之基,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不仅威胁人类健康,也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管理水资源,对保障人类生存、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水利水电工程在水资源可持续管理中的具体作用,探究其如何有效应对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问题,为水资源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参考。研究方法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定性方法通过专家判断和经验分析,识别水利水电工程在水资源管理中的风险与优势;定量方法则借助数学模型和数据分析,量化工程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环境影响等指标,以更客观、精准地评估水利水电工程的作用。

二、水利水电工程在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2.1 防洪减灾作用

水利水电工程在防洪减灾方面作用显著。以三峡工程为例,其拥有 221.5 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在汛期能发挥关键拦洪作用。当长江上游来水流量超过下游河道安全泄量时,三峡水库就可通过拦蓄洪水,有效控制下泄流量,减轻下游荆江河段的防洪压力。在2020 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期间,三峡水库累计拦蓄洪水超 200 亿立方米,避免了荆江河段发生毁灭性灾害,有效保障了中下游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下游防洪减灾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

水利水电工程可凭借其强大的调蓄能力,改变水资源原有的时空分布状态。丰水期,水库可将多余水量储存起来;枯水期,再将储存的水量释放出来,满足用水需求。跨流域调水工程更是能将水资源丰富地区的水资源,调配到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如南水北调工程,将长江流域的水资源调往华北地区,极大地缓解了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实现了水资源的跨区域优化配置,为受水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3 提供清洁能源

水电工程利用水位落差,通过水轮发电机将水能转换为电能。其发电原理是水流冲击水轮机,使水轮机旋转,进而带动发电机发电。水电作为清洁能源,在能源供应中具有诸多优势。它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发电成本低,且可灵活调节发电量。水电还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改善环境质量意义重大。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水电在能源供应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是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4 保障水资源供给

在农业灌溉方面,水利水电工程可为农田提供稳定的灌溉水源,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如都江堰水利工程,有效地解决了成都平原的灌溉问题,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在城市供水上,水库等水利设施可作为城市水源地,为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提供充足的水资源。以密云水库为例,为北京市提供了大量的生活和工业用水,保障了北京市的正常运转。

三、水利水电工程面临的挑战

3.1 生态环境影响

大坝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大坝阻断河流,导致洄游鱼类无法正常繁殖,如三峡大坝就对中华鲟等洄游鱼类的生存造成威胁。在下游水文环境上,大坝改变水流速度与方向,使下游河床冲刷、淤积状况发生变化,影响河岸稳定性。水质的改变也不容忽视,大坝蓄水后水流速度减缓,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容易导致水质恶化。水生态方面,大坝建设破坏了原有的水生生态系统,影响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存,对整个河流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冲击。

3.2 社会经济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往往需要大量移民,由此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移民安置后,原有的社会关系被打破,新的社会关系难以快速建立,导致移民产生孤独感和归属感缺失。在就业方面,移民原有的生产技能可能与新居住地需求不匹配,造成失业问题。如三峡工程移民中,部分移民因无法适应新环境下的生产方式而面临就业困难。工程建设还会改变当地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可能因工程的建设而逐渐消失,移民原有的生活方式也难以延续,对当地的社会文化传承造成冲击。

3.3 技术限制

当前水利水电工程在建设、运行和管理中存在不少技术难题。在建设方面,超高坝的抗震研究、高地应力下坝体应力情况等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运行上,如何精准预测水库水位、流量等变化,以实现科学调度,是一大挑战。在管理方面,智慧水利技术的应用虽有所进展,但如何更好地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以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些技术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利水电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

四、解决方案与未来发展趋势

4.1 生态水利和绿色水电技术

生态水利工程秉持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的理念,遵循生态平衡等原则,以实现绿色、健康、有机发展为目标。它是一门新兴学科,旨在通过符合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利水工建筑工程,解决水资源利用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绿色水电技术则从社会经济、河流健康状况和环境管理等方面构建综合指标体系,强调建立长效机制,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如深溪沟水电站,通过绿色水电评价,关注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实现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4.2 智慧水利技术应用

智慧水利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水资源进行智能化管理。它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技术支撑,实现对水资源的全面感知、实时监测和智能分析。通过构建智慧水利信息化系统,可实现对水利工程的智能调度、预警和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防灾减灾能力。在“十四五”期间,智慧水利被全面部署,未来将朝着更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为水资源可持续管理提供更强大的技术保障。

4.3 水银行模式探索

水银行作为一种灵活的水资源调配与管理模式,把水当成货币,将多余的水存储起来,通过存贷机制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我国,水资源短缺与需水量增长矛盾突出,水银行可发挥重要作用。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水银行,通过跨地区、跨部门的水权交易,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短缺问题。我国也在积极探索水银行模式,如甘肃省张掖市的黑河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通过水银行实现水权交易,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

五、结论

5.1 研究成果总结

水利水电工程在水资源可持续管理中作用重大,能防洪减灾、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提供清洁能源并保障供给,但也面临生态环境影响、社会经济问题和技术限制等挑战。生态水利、绿色水电、智慧水利及水银行模式等,为解决这些挑战提供了有效途径。

5.2 优化建议与展望

优化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需加强前期规划,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完善移民安置政策,提升技术水平。未来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应朝着更加智能化、生态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水利水电工程优势,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 刘 辉 . 水 利 工 程 的 节 水 技 术 与 可 持 续 管 理 [J]. 科 技风,2024,(22):74-76.DOI:10.19392/j.cnki.1671-7341.202422024.

[2] 何 梦 灏 . 浅 析 水 利 工 程 的 可 持 续 化 管 理 方 案 [J]. 珠 江 水运,2019,(11):32-33.DOI:10.14125/j.cnki.zjsy.2019.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