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估
荣昳 宋文婷
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9
一、高校学生艾滋病流行现状
1.1 感染率及流行趋势
近五年,我国高校学生艾滋病感染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从整体数据来看,每年新增15 到25 岁青年学生艾滋病感染者数量在青年感染总人数中的占比不断攀升,由2008年的 5.77% 上升至 2017 年的 23.58% 。这表明高校学生艾滋病感染问题日益严峻,形势不容乐观。不同地区感染率也存在明显差异,四川、广西、云南等地感染率较高,其中四川省艾滋病患者数量高居全国榜首。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上海等,高校学生艾滋病感染率也相对较高。这与当地人口流动性大、性观念开放程度以及艾滋病防控力度等因素密切相关。一些偏远地区由于信息相对闭塞、性教育普及程度低,感染率虽相对较低,但也存在潜在风险,需引起重视。
1.2 感染途径与风险行为
高校学生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径是性接触传播。异性性行为和同性性行为中的不安全性行为是导致感染的关键因素。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性知识,对安全性行为重视不足,在发生性行为时未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如不使用安全套等。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高校学生交友范围不断扩大,约炮、一夜情等行为时有发生,增加了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此外,一些学生存在多性伴行为,进一步提高了感染几率。还有少数学生因对艾滋病传播途径认识不足,在一些不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拔牙、纹身等有创操作时,可能因器械消毒不严格而感染艾滋病。这些风险行为不仅危害学生的身体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二、国内外高校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措施
2.1 主要措施和模式
在国内,高校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措施丰富多样。一方面,课堂教育是基础,通过开设艾滋病相关课程或专题讲座,系统传授疾病知识、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另一方面,主题活动也较为常见,如举办防艾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以互动形式增强学生参与度与学习兴趣。还有同伴教育模式,利用学生间的信任与影响力,让经过培训的学生骨干向同伴传播知识。宣传材料发放也较为普遍,如在校园内摆放宣传展板、发放宣传手册等。国外高校则多将艾滋病教育纳入课程体系,确保教育内容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如美国从幼儿园到12 年级均有相应教育目标,还会利用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日等特定时间开展活动。泰国以生活技能教育为指导思想,通过角色扮演、游戏等互动形式开展预防教育,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能力。
2.2 国外成功经验
美国高校在艾滋病健康教育方面经验丰富,其将艾滋病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覆盖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各个年级,制定了明确的阶段性目标,确保学生从小就能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每年设立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日,通过各种活动加强宣传教育,如 FDA 批准Descovy 治疗 12 岁及以上 HIV 患者时,会借此机会向青少年普及相关知识。泰国高校依托生活技能教育模式开展防艾教育,采用角色扮演、游戏、辩论等互动式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掌握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模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还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这些经验为国内高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有助于国内高校完善教育措施,提升教育效果。
三、高校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估方法
3.1 评估指标设计
高校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估需构建科学指标体系。基于学习生态学模型等理论,经文献回顾与实践分析,可设立一级指标行为倾向、行为促成、行为强化、行为改变,下含相关知识、风险意识等 10 个二级指标。测量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时,可设计问卷涵盖艾滋病定义、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等知识,以判断题、选择题等形式呈现,按答对题数计算知晓率。态度改变方面,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对安全性行为的看法等,用李克特量表衡量。行为变化则观察学生在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的频率、性伴数量等,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结合的方式收集数据,综合评估干预效果。
3.2 评估方法选择
评估高校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应定量与定性方法结合。定量方面,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行为习惯改变等数据,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客观数据结果。定性方法则通过访谈、小组讨论等形式,了解学生对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感受、看法及行为改变背后的原因等。收集数据时,要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覆盖不同专业、年级、性别学生,同时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可在干预前后分别进行数据收集,对比分析干预效果,也可设置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从而科学、全面地评估干预措施的实际成效,为后续改进提供有力依据。
3、高校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分析
3.1 数据分析与结果
以某高校 1000 名大学生为例,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干预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从干预前的 54.6% 提升至 92.4% ,对照组仅从 55.2% 增至 57.8% 。在态度方面,观察组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态度明显减少,从干预前的 46.8% 降至 12.6% ,对安全性行为持积极态度者从 32.4% 增加至 78.6% 。行为变化上,干预后观察组性行为中安全套使用率从 30.8% 提升至 85.2% ,多性伴行为比例从 15.4% 降至 3.8% 。对照组在这些方面的变化均不明显。这表明健康教育干预在提高知识知晓率、改善态度和促进行为改变方面效果显著,但也存在部分学生对一些复杂知识掌握不牢、对特殊人群干预力度不足等问题。
3.2 影响因素分析
学生特征对干预效果有显著影响。性别方面,女生在知识接受和态度改变上普遍优于男生,这可能与女生更注重健康知识学习、对安全性行为更谨慎有关。年级上,低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接受度高,参与干预活动积极性强,但知识储备少,理解深度不足;高年级学生知识储备多,但可能因课业压力大,参与度相对较低。专业上,医学类学生对专业知识接受快,理解深入,非医学类学生则相对薄弱。干预活动形式也有影响,传统的课堂讲授和发放资料效果有限,而互动性强的同伴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等,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育效果。
四、结论与建议
4.1 评估结果总结
高校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估结果显示,干预措施在提升学生知识知晓率、改善态度及促进行为改变方面成效显著。以某高校干预研究为例,干预后观察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大幅提升,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态度明显减少,性行为中安全套使用率显著提高,多性伴行为比例大幅下降。但也存在部分问题,如学生对复杂知识掌握不牢,对特殊人群干预力度不足等,这表明现有干预措施仍有改进空间,需进一步优化以提升整体效果。
4.2 改进建议提出
为提升高校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应丰富教育形式,增加互动性强的同伴教育、主题实践活动比重,以提高学生参与度。加强对特殊人群的针对性干预,与社会组织合作,针对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等开展专门教育。完善教育内容,不仅涵盖基础知识,还要增加复杂知识讲解及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理解深度。建立持续教育机制,定期开展教育活动,避免教育效果随时间减弱,同时加强对教育效果的跟踪评估,及时调整干预策略,确保教育干预工作持续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 尹毅霞. 健康教育对百色市学生群体艾滋病相关知识和认知行为干预模式的效果评估. 广西壮族自治区,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 2023-10-11.
[2]呙丽华.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对青岛市某高校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干预效果的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6,29(06):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