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激发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新活力
李兴琴
云南省武定第一中学 云南楚雄 651600
引言:
高中阶段是我国学生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时期,也是我们农村学生人生的一大转折点,他们面临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同时也是一个对高素质人才体育素养提升的关键时期。当前高中教育既注重文化教育,又注重体育教育。高中体育教育既能促进学生体质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塑造良好个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使体育教育既能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又能使体育课堂展现新活力从而让学生健康快乐的进行体育锻炼,成为我们体育教师所面临的问题所在。
一、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
高中体育教学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都存在重视不够的情况。在我们山区学校主要是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建设跟不上发展的要求,体育设施不足,学生能够参与的体育项目有限。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学项目还是以篮球、足球和田径项目为主,而体操、游泳和排球等项目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教师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受到影响,缺乏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的动力。
目前,我国高中生学习压力大、学业负担重,除了体育课几乎没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如果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不足,那么学生体育运动技能和健康教育也难于提升,随着时间推移,学生就散失运动兴趣。因为体育活动经常要维持一段时间后才能增强身体素质和达到健康的效果。因此,高中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的关键就是怎样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获取更多的锻炼时间和锻炼效果。
二、如何创新体育课堂教学
(一)、提高高中体育课堂重视程度
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和体育锻炼方式 制定相关的体育课堂教学活动,运用丰富的教学项目和教学器材,全面的锻炼学生的身体,培养学生形成锻炼习惯,重视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的情况,体育锻炼活动前要发放问卷仔细了解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在学生的体育锻炼活动过程当中,要结合学生锻炼的意向和锻炼的时间,确保学生能够长久坚持体育锻炼,适应学生的身体需要,逐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入多样的体育锻炼方式,如跳绳、躲避球、乒乓球、游戏等趣味体育锻炼项目,学生根据个人意愿和身体素质选择相应体育锻炼方式,许多体育项目都需要大家的共同合作,学生可以通过共同合作取得体育活动的胜利,如较为有趣的啦啦操就是结合了舞蹈动作进行的体育活动,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四肢动作,以激昂的表演来带动所有人的情绪,振奋学生的精神,达到调节人体紧张情绪的作用, 改善身心状态,消除学生因为长期学习而带来的个人压力。
(二)、 端正学生体育锻炼态度
学生在高中时阶段学习任务重,长期处于睡眠不足的状态,众多学生因为学习压力过大,对体育活动缺乏兴趣,学生的身体素质在高中阶段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面对体育课堂学生更希望将有限的时间利用在文化课学习当中, 因此要端正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态度,让学生将体育锻炼当作每天必须进行的过程,而不是短暂的课堂训练,改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达到提升身体素质、调节紧张情绪的目标,防止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因为见效差,见效慢等情况放弃锻炼,助力学生形成长期锻炼习惯,从体育锻炼中发现乐趣, 收获成就感,实现每个阶段的锻炼目标。 体育教师要在学生进行体育训练的过程当中,采用合理科学的训练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一个长期的锻炼计划并定期打卡,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个人素质提升的意义,从而 达到优质的体育锻炼成果,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锻炼态度,根据学生的训练过程中存在的情况进行训练过程策略的变更,逐步加强学生体育锻炼的强度。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打造全面体育活动锻炼游戏,让学生分为两组进行竞争性对抗,在躲避球游戏当中可以让学生观察躲避球运用 的技巧,运用躲避球进行攻击考察学生的力量感,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锻炼各方面的能力。也可以组织一些课外活动,班级、年纪的比赛,在想办法为班级获得荣誉的同时促进学生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
(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体育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拉进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不能深刻的认识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需要体育教师通过沟通交流的方式引导他们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养成长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教师要经常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锻炼的需求,帮助学生解决其在体育训练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消除自己与学生在训练方面产生的分歧;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性别特点、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可以在体育训练中引入新的元素,尽量做到因材施教,以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动力,让学生感受体育运动和比赛的乐趣,充分展示自己的运动能力。
五、观察学生的训练过程和心里变化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体育教师常常会忽视学生的感受,导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不积极,体育教学效果不理想。首先,在课堂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出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辅导,让学生科学的进行锻炼;其次,密切注意学生的心里变化,提高学生的心里素质,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在体育训练中遇到挫折或者伤病就容易变得沮丧,甚至想要放弃训练,对此,教师必须采取适当的行动,及时的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鼓励学生坚持锻炼,逐渐适应训练的过程和强度,并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提高其心里素质,真正达到锻炼的效果。
结束语
高中学生学习压力大,没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在繁重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喜欢运动的同学也慢慢的不运动了,不喜欢运动的更是能不参加就不参加,久而久之,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就越来越少。每当天气变化就容易生病,一生病就难治愈。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让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能训练的强度,让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体育教师要不懈努力,对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不断的进行创新和设计,培养学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引导学生科学的进行体能训练,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运动习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保持充足的运动量,从而拥有健康的身体,有更充沛的精力完成学习任务,已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沙聪. 高中体能训练的创新体系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2(1):24—26.
[2]施悦. 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创新体系研究[J]. 基础教育论坛,2022(5):71—73.
[3]吴杨. 体能训练换发体育课堂新活力 高考.艺术与体育教育, 2020(3)
李兴琴(1979.11)女 汉族 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人
学历,本科 职称:中学一级,从事高中体育与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