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轧钢过程中的温度控制关键技术探讨

作者

朱玉昌 耶震

陕西龙门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引言

在现代钢铁生产中,轧钢工艺是将钢坯加工成各种规格钢材的重要环节。温度作为轧钢过程中的核心参数,其精确控制直接影响钢材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和表面质量。随着钢铁工业的不断发展,对轧钢温度控制的精度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入研究轧钢过程中的温度控制关键技术,对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以及推动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轧钢温度控制的原理与模型

(一)轧钢过程的热力学基础

轧钢过程中,温度控制的热力学基础主要涉及钢坯在加热、轧制以及冷却阶段的热量传递与转换。钢坯在加热炉中受热时,热量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传递,使其温度升高至轧制所需的初始温度。此时,钢坯内部的温度分布均匀性对后续轧制过程至关重要。在轧制阶段,钢坯与轧辊之间发生剧烈的机械变形,同时伴随着大量的热量产生。这部分热量会进一步影响钢坯的温度场分布,尤其是在变形区和接触区,温度变化更为显著。此外,钢坯在轧制过程中的冷却速率也对其最终的微观结构和性能产生重要影响。冷却过程中,热量从钢坯表面向周围环境散失,其速率取决于冷却介质的性质、流速以及钢坯的表面状态。因此,深入理解轧钢过程中的热力学行为,对于建立精确的温度控制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二)温度控制模型的建立与优化

基于轧钢过程的热力学基础,建立温度控制模型是实现精确温度控制的关键。温度控制模型需要综合考虑加热炉内的温度分布、轧制过程中的热量产生与散失以及冷却阶段的热传递特性。在模型建立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加热炉内的温度场进行精确模拟,通过建立传热方程来描述热量在钢坯内部的传导过程。同时,结合轧制过程中的变形热产生机制,引入变形热计算模型,以准确预测钢坯在轧制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此外,对于冷却阶段的温度控制,需要根据不同的冷却介质和工艺要求,建立相应的冷却速率模型。在模型优化方面,可以通过引入先进的数值模拟方法,如有限元分析,对温度控制模型进行验证和优化。通过对模型参数的调整和优化,使其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实际轧钢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同时,结合生产现场的实际数据,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模型进行进一步优化,以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和适应性。优化后的温度控制模型能够为轧钢过程中的温度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为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轧钢生产奠定基础。

二、影响轧钢温度控制的关键因素

(一)加热炉温度均匀性的影响

加热炉是轧钢过程的起始环节,其温度均匀性对后续轧制过程的温度控制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加热炉中,钢坯需要被均匀加热至目标温度,以确保其在轧制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塑性和均匀的变形能力。然而,加热炉内的温度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炉内燃烧系统的布局、炉气流动状态以及炉墙的保温性能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炉内温度场的不均匀性,进而影响钢坯的加热质量。

(二)轧制过程中的热传递与温度变化

轧制过程中,钢坯与轧辊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热交换是影响温度控制的重要因素。在轧制瞬间,钢坯与轧辊接触区域发生剧烈的塑性变形,变形能转化为热量,导致局部温度急剧升高。这种热量的产生与钢坯的变形程度、轧辊的材质和表面状态密切相关。同时,钢坯在轧制过程中还会通过辐射和对流的方式向周围环境散热,其散热速率取决于钢坯的表面温度、环境温度以及冷却介质的性质。

在多道次轧制过程中,钢坯的温度变化呈现出复杂的动态特性。一方面,每一道次的变形热积累会使钢坯温度逐步升高;另一方面,轧制过程中的散热作用又会使钢坯温度降低。这种温度的动态变化对轧制过程的稳定性提出了挑战。如果温度变化超出控制范围,可能导致钢坯的变形行为和微观结构发生异常,进而影响最终产品的性能。因此,精确控制轧制过程中的热传递与温度变化是实现高质量轧制的关键。通过优化轧制工艺参数,如轧制速度、轧辊冷却水流量以及轧制道次的安排,可以有效调控钢坯的温度变化,确保轧制过程的温度稳定性。此外,采用先进的温度监测技术,实时获取钢坯表面和内部的温度信息,结合自动化控制系统对轧制过程进行动态调整,也是提高温度控制精度的重要手段。

三、温度控制技术的优化与创新

(一)先进传感器技术在温度监测中的应用

在轧钢过程中,准确的温度监测是实现精确温度控制的基础。传统温度测量方法,如热电偶测量,虽然应用广泛,但存在响应速度慢、测量精度有限以及难以实时监测钢坯内部温度等不足。近年来,随着先进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温度传感器在轧钢温度监测中的应用为温度控制提供了更精准的数据支持。

例如,红外热像仪作为一种非接触式温度测量技术,能够快速、实时地获取钢坯表面的温度分布图像。其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的特性使得对钢坯表面温度的微小变化也能进行精确监测,从而为加热炉的温度均匀性评估和轧制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分析提供了直观且全面的数据。此外,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因其抗电磁干扰能力强、耐高温、耐腐蚀等优点,被应用于钢坯内部温度的监测。通过将光纤光栅传感器嵌入钢坯内部或安装在轧辊表面,可以实时获取钢坯在轧制过程中的内部温度变化,为优化轧制工艺参数提供依据。

(二)自动化控制系统对温度控制的提升

自动化控制系统在轧钢温度控制中的应用是实现高效、精准温度控制的关键环节。传统的温度控制方式主要依赖人工操作和简单的反馈控制,难以满足现代轧钢工艺对温度精度和稳定性的要求。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在轧钢温度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根据轧钢过程的物理模型和实时监测数据,预测温度的变化趋势,并提前调整控制策略。该系统通过建立加热炉和轧制过程的数学模型,结合传感器采集的温度数据,实时计算出最优的控制参数,如燃烧系统的燃料流量、轧辊冷却水流量等,从而实现对温度的精确控制。此外,模糊逻辑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等智能控制算法也被应用于轧钢温度控制中。模糊逻辑控制能够处理系统中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通过模糊规则对温度偏差进行调整;神经网络控制则通过学习轧钢过程的历史数据,自动优化控制策略,提高系统的自适应能力和鲁棒性。

自动化控制系统不仅能够实现对温度的实时监测和精确控制,还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和优化算法,对轧钢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进行预测和调整,从而提高轧钢过程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通过将先进传感器技术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相结合,能够实现对轧钢温度的全方位、智能化控制,为现代轧钢工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结论

轧钢过程中的温度控制是实现高质量生产的关键。通过对温度控制原理的深入分析、关键因素的识别以及技术优化的探讨,可以有效提高温度控制的精度和稳定性。未来,随着传感器技术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不断发展,轧钢温度控制将更加智能化和精准化,为钢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郑元.轧钢加热炉在生产中的温度控制分析[J].冶金与材料,2022,14(01):115-116.

[2]黄新生.轧钢加热炉在生产中的温度控制分析[J].冶金与材料,2021,41(06):87-88.

[3]章莉.轧钢加热炉在生产中的温度控制刍议[J].冶金与材料,2021,41(06):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