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为基层减负赋能工作实效研究
郝晋
中国石油西北销售新疆分公司
引言: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工作状态影响着政策执行效果。当前基层工作负担重、效率低等问题凸显,提升基层减负赋能工作实效迫在眉睫。深入研究该问题,对改善基层工作生态、提升治理水平意义重大。
1. 基层减负赋能工作现状
1.1 工作成效展现
近年来,中国在基层减负赋能工作方面取得了诸多显著成效。在文件会议精简方面,许多地方大幅减少了基层需要参与的会议数量和接收的文件数量。以往基层工作人员常常被频繁的会议和大量的文件所累,现在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实际工作事务中。例如,一些地方规定每周的会议日不超过特定天数,严格控制发文规格和数量,使得基层工作环境得到初步改善。在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上,逐渐打破壁垒,一些地区建立了多部门联合办公机制或者信息共享平台。以前涉及多个部门的事务往往需要基层工作人员反复沟通协调,现在不同部门之间能够更及时、高效地协同工作。这在一些民生项目的推进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涉及住建、民政、财政等多个部门,如今各部门通过协同工作机制,可以快速整合资源,制定方案并推进实施,大大提高了项目推进的效率,减少了基层在部门协调中的精力消耗。同时,在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方面,不少地方通过放权赋能,增强了基层的自主决策和管理能力。基层在社区治理、乡村振兴等事务中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规划和措施,使得基层治理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1.2 现存主要问题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基层减负赋能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在形式主义方面,虽然会议和文件数量有所减少,但仍存在一些变相的形式主义问题。例如,一些会议虽然时间缩短了,但内容空洞,缺乏实际决策和部署价值,基层工作人员参加此类会议只是走过场,却依然占用了他们的工作时间。在文件方面,部分文件存在照抄照搬上级文件的情况,没有结合基层实际进行细化和调整,基层难以有效执行。在职责不清方面,基层工作中常常出现职能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一些事务涉及多个部门管理,但是没有明确的界定标准,导致基层在处理这些事务时不知该向哪个部门寻求支持或汇报工作。而且,由于上级部门层层下压任务,基层承担了过多的工作任务。这些任务中有些超出了基层的能力范围或者原本应该由其他部门承担,使得基层工作人员疲于应付,影响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 影响基层减负赋能工作实效的因素
2.1 制度层面因素
制度因素对基层减负赋能工作实效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政策制定角度来看,部分政策在制定过程中缺乏基层视角的充分考量。一些政策的出台是基于宏观层面的规划和设想,没有深入了解基层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例如,在一些环保政策的实施中,上级部门下达了严格的环保指标要求,但没有充分考虑到基层不同地区的环境基础和产业结构差异。这就导致基层在执行过程中面临很大的困难,为了达到指标可能需要采取一些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措施,反而增加了基层的工作负担。在制度的执行监督方面,存在监督不到位的情况。一些规定虽然已经出台,但是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来确保其执行。比如,对于文件和会议精简的规定,由于监督的缺失,可能会出现个别地方或部门违反规定,重新增加文件和会议数量的现象。在制度的动态调整方面,部分制度不能及时根据基层工作的变化进行调整。随着社会的发展,基层工作面临的情况不断变化,如新兴产业的出现、人口结构的变动等,但是与之相关的一些管理制度却未能及时更新,从而影响了基层减负赋能工作的实际效果。
2.2 资源配置因素
资源配置是影响基层减负赋能工作实效的又一重要因素。人力资源方面,基层普遍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基层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待遇不高,对人才的吸引力有限。例如,在一些偏远乡村地区,很难吸引到专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导致基层在推进一些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工作时困难重重。在物力资源上,基层的办公设施、设备等往往比较陈旧落后。一些基层社区或村庄缺乏必要的办公场所和现代化的办公设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在财力资源方面,基层的财政资金相对紧张。基层需要承担众多的民生项目、社会事务管理等工作,但财政拨款往往有限。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例,基层可能有很多关于道路修建、水利设施改善的规划,但由于资金不足,这些规划难以有效实施,进而影响了基层的发展和治理能力,限制了基层减负赋能工作的深入推进。
3. 提升基层减负赋能工作实效的策略
3.1 完善制度体系
完善制度体系是提升基层减负赋能工作实效的关键。在政策制定环节,应建立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基层工作人员对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和问题有着最直接的感受,通过让基层参与到政策制定过程中,可以确保政策更加贴合基层实际情况。例如,可以定期组织基层工作人员代表参与政策研讨会,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在制度内容上要注重细节和可操作性。政策不能只是一些宏观的目标和要求,而应该明确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执行标准。以基层政务服务为例,对于服务流程的规定要详细到每一个环节,包括办理时限、所需材料等,这样才能让基层工作人员在执行时有章可循。在制度的监督方面,要建立健全全方位的监督体系。不仅要发挥上级部门的监督职能,还要引入社会监督力量,如鼓励群众对基层工作中违反减负赋能规定的行为进行举报。
3.2 优化资源配置
优化资源配置对于提升基层减负赋能工作实效至关重要。在人力资源方面,要加大对基层的人才支持力度。通过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待遇水平、改善工作环境等措施来吸引人才。例如,设立基层工作专项补贴,为基层工作人员提供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同时,要加强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针对基层不同的工作需求,开展多样化的培训课程,如乡村振兴工作培训、社区治理能力培训等。在物力资源方面,要加大对基层的物力投入。改善基层的办公条件,配备现代化的办公设备。例如,为基层社区提供信息化办公系统,提高办公效率。在财力资源方面,要建立合理的财政投入机制。根据基层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规划,增加财政拨款的针对性和合理性。
3.3 改进考核机制
改进考核机制是提升基层减负赋能工作实效的重要举措。在考核指标设置方面,要注重科学性和合理性。不能仅仅以一些量化指标来衡量基层工作的好坏,而要综合考虑基层工作的实际效果、群众满意度等多方面因素。例如,在农村扶贫工作考核中,不能只看脱贫人口数量这一指标,还要关注脱贫的质量、返贫率以及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在考核方式上,要多元化。除了上级部门的考核之外,还应增加群众考核、同级互评等方式。群众作为基层工作的直接受益者,他们的评价能够最真实地反映基层工作的成效。同级互评可以促进基层工作人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在考核结果的运用上,要做到奖惩分明。对于考核优秀的基层单位和个人,要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如奖金、荣誉称号等;对于考核不合格的,要进行针对性的整改指导,情节严重的要追究相关责任。通过合理的考核机制,可以激发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提升基层减负赋能工作的实际效果。
结束语:提升基层减负赋能工作实效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通过完善制度、优化资源等策略,能逐步解决现存问题。未来需持续关注基层动态,不断调整工作方法,确保基层减负赋能工作取得更大成效,推动基层治理不断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崔旋.F 县 L 镇基层减负政策实施效果评估与提升路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24.
[2]常简付.实招硬招为基层减负赋能[J].群众,2024,(11):64-66.
[3] 肖 健 . 为 基 层 减 负 赋 能 的 实 践 探 索 [J]. 石 油 化 工 管 理 干 部 学 院 学报,2024,26(0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