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

作者

张志颖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安肃镇北上关小学 河北 保定 072550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传统的课堂提问方式往往存在数量多、质量差、缺乏启发性等问题,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应注重积极主动地优化课堂问题设计,根据重难点知识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提问,并为其提供正确的解决思路,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教学目标。

1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意义

1.1 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玩心重的年龄特点,其对新奇、有趣的事物充满好奇。问题教学法的运用,需要教师基于所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具有吸引力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学习。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会对未知数学知识产生较强的好奇心,会顺应问题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探索欲同时,教师会将生活经验、数学知识融入问题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1.2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提出的针对性问题不仅是对学生理解的直接反馈,还能有效地引导教学流程,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例如,如果学生在解答问题时显得犹豫,教师可以立即插入辅助性的问题或提供一个简化的例子,帮助学生克服障碍,理解深层次的概念。这种教学策略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理解问题,加快对知识的吸收速度。此外,当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清晰地通过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思考逻辑时,教师可以根据回答的深度调整随后的教学内容。若大部分学生能够处理复杂的问题,教师则可以增加课程难度或引入更高层次的概念。这种即时调整使课堂教学更加灵活高效,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宜的挑战中不断进步。

2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教学策略

2.1 把握提问时机

教师进行课堂提问不仅仅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还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探究。因此,教师在进行提问时,应准确把握提问的最佳时机,因势利导,使提问成为启迪学生思维的催化剂。首先,教师可在课程导入环节,设计一些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其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例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的课文导入环节,教师可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去超市买东西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价格标签写着3.5 元、2.8 元这样的数,你们知道这些数是什么数吗?它们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有什么不同呢?”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小数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小数知识的兴趣。其次,在课堂小结阶段,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引领学生总结所学内容,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周长是多少”中,教师可在总结环节,向学生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分别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周长的概念、公式推导过程,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构建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知识体系。

2.2 鼓励主动提问

教师可以适时地给予学生提问技巧的指导,如如何提出清晰、具体的问题,如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等,帮助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和效率。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回应和肯定。同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和联系,帮助他们逐步构建知识体系。对于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教师应耐心地指导和纠正,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良好的提问习惯。以“平移(二)”一课为例,通过课前预学提问、课中质疑提问,学生除了提出一般性问题,如“什么是平移”“平移有什么作用”外,在教师的引导和同伴的鼓励下,学生展开讨论和质疑,不断提出高质量的新问题,如“怎么快速判定图形平移了几格”“如果不是平着移,怎么数格子”“平移后,图形有什么变化”等。宽松的课堂氛围不仅充分释放了学生的提问意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通过积极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鼓励学生提出清晰、具体的问题,更有利于学生质疑和思考问题。

2.3 巧妙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巧妙地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元素相融合,创设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这样的问题设计与“双减”政策的要求不谋而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丰富的数学知识,实现减负增效的教学目标。以“简易方程”为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教学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方程的意义和求解方法。首先可以为学生呈现一个天平,并在天平的左边放置两个相同的物体,右边放置一个砝码,使得天平处于平衡的状态。教师接下来便可以结合这一现象提出问题,例如:大家是否能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相等的关系呢?这样的问题情境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促使其积极主动地思考与探究,尝试运用数学式子来表示这一相等关系。之后可以改变天平上的物体及砝码,例如在左边放置两个 30 克的物体,右边放置一个 50 克和 10 克的砝码,并提问:现在天平左右两边还有相等的关系吗?怎样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出来呢?上述问题的设计能够引领学生逐步理解方程与等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对方程的概念产生初步的了解与认知。问题情境的创设可有效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以及自主探究意识,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丰富的知识与技能,助力教学质量与效率获得有效提升。

2.4 注重课堂提问的“深度”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当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深入的问题不仅鼓励学生回答“是什么”,还要鼓励学生探讨“为什么”和“如何”等更深层次的内容。教师借助深入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促使其在已知的信息基础上建立更复杂的推理结构,加深学生对数学原理的理解,并提高其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课堂提问的“深度”有利于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激发自我驱动的探索精神。

3 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确保这些情境既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又能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这样不仅能够降低学习难度,还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具体,从而显著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另外,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并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创新的教学策略,以丰富课堂体验。

参考文献:

[1] 王明莉.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策略[J].华夏教师,2022,(33):73-75.

[2] 张鑫.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探讨[J].读写算,2022,(31):102-104.

[3] 韩淑雨.探究小学数学有效提问的策略[J].读写算,2022,(29):49-51.

[4] 钟娜.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有效性提问的对策[J]. 考试周刊,2022,(41):90-93.

[5] 杜海瑜.探析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J].读写算,2022,(27):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