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管理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实践与模式探析
杨淇斯
长春职业技术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33
当下,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态势当中,科研工作是高校重要职能之一,其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学校的学术地位和向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强弱。很多高校在科研管理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就存在流程不清楚、资源调配不合理、绩效考核不科学等情形,进而影响科研成果产出转化效率。针对这种问题,精细化管理的概念随之产生,将量化目标、改良流程并不断提升作为重点,并能有效提升科研组织效率及管理水平。
一、高校科研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管理体系不健全,职责划分模糊
目前高校的科研经营体制大多不是很完善,科研经营机构的职能职责不够清晰,经营过程中权责交叉、职能重叠,使得科研项目从申报、审批、实行等各个部分都是通过很长的途径来实现,十分繁杂并且效率很低。有些学校缺乏对科研经营工作的有效组织与规划,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科研经营工作出现了严重的“孤岛”现象,科研工作因此受到了影响。科研经营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之间没有很好地服务合作关系,科研经营管理工作缺乏正确的引导,致使高校整体科研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二)资源配置失衡及科研支持不足
就眼下高校科研运作来说,资源调配不当的情况颇为明显,科研经费分配不均的情形,重点学科资源较为集中。而边缘学科或者新兴的研究领域却出现经费不足状况,不利于这些领域的发展潜能得到挖掘。在科研场地营造、实验仪器装备以及技术支持这些基本条件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落后迹象,不能完全符合高层次科研的需求,在这方面也存在不足[1]。针对高校科研服务与管理支持这块投入少的现象很常见,怎样更好地给予项目申报指导、成果转化等体系尚不完备,科研人员在实际开展科研的时候会遭遇诸多方面压力的情形,这就影响到科研的积极性以及创新能力。
二、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与高校科研管理的适配性
(一)全过程控制
精细化管理主要通过系统、科学的手段对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准确的管理,这一过程与高校的科研管理的全过程管理相吻合,在科研项目的立项、申报、评审、执行、验收、成果转化等方面。精细化管理能够做到责任到人、程序清楚、节点明晰,每一个动作都有依据、有轨迹,进而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和规范性。通过对科研管理的全过程控制。高校可以有效地解决科研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问题,提高科研资源利用的效率,使高校科研工作能够高效地开展,并产生高质量的成果。
(二)精准资源配置
精细化管理突出资源要精确安排并高效运用,这种思想契合高校科研管理里希望科学合理地分配科研资源的需求。借精细化手段,高校能够依照科研项目类别、团队规模、目标等具体要素来拟定不同的资源调配方案,从而做到经费,设备,人员这些要素的最佳配合。精准安排既阻止资源浪费又避免重复投入,还能把资源有效倾向优质项目和优秀团队,改善高校科研投入产出效果,给高校科研长久发展赋予强大助力。
三、高校科研精细化管理的实践模式探析
(一)构建科研全流程的流程化管理机制
创建围绕科研全流程主线的流程化经营机制,这是高校科研细致化经营的主要操作途径,它重视从科研项目,由申报、审批、执行、验证、再到成果转换等各个环节有机联络,并加以动态监督,从而构建起闭合式的经营体系。通过标准的程序,节点化的经营,分散责任,使得每个环节都有依循之处,可以照章办事,经营规范性与操作力。流程化经营体制有利于改善经营的信息透明度,各部门之间便于互相配合,协作,减小经营中的盲点与漏洞,促使高校科研活动能高效、有序地推进。
(二)构建科研资源动态配置机制
形成起科学的科研资源动态安排体制,这是推动高校科研资源管理的一大关键步骤。这种安排体制依靠数据推动和成果评价的办法,可以做到及时探测科研资源,然后自动分配,依照项目的进展状况、团队整体表现,研究收获这些很多指标。随时变更经费,设备,人员等要素的分配比例,让资源准确对应到科研的实际需求。这样一来,资源的利用效率便得以改善,而且,资源的调度公正性、公开透明度也会加强,进而唤起科研小组的积极性和创新动力,从而促使高校的科研事业逐渐向前迈进。
(三)完善科研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
完善科研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属于高校做科研精细管理的重要环节,科学,公正又多元的评价体系可以全面反映科研人员的工作成效和革新贡献。定量指标和定性分析要并重考虑,科研成果的质量,革新性以及社会影响都要考量,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区别也不能忽略[2]。评价结果要同资源分配,职称晋升,岗位津贴这些奖励手段关联起来,营造出“以评促管,以评促用”的良性推动局面,团队合作和跨学科研究也要提倡。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的奖励体系,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力,从而提升高校的整体科研水准。
(四)推进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数据驱动管理
推动信息化平台构建,靠数据带动管理,这是高校科研精细化管理关键依托,搭建统一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把项目申报过程管理,经费使用成果产出这些环节的数据放进去,完成科研全过程数字,可视运作平台依靠大数据技术分析科研行为。快速找出问题,改善决策,加强管理效率和正确性,自动造就各路报表,帮着做科研效果评定,资源调动,让管理更透明,决定更有依据,数据推动改进科研管理精确度,给高校塑造智能化,高效率的科研管理系统打好根基,推进科研治理向现代转型。
结论:随着高校科研活动的不断深入发展,精细化管理成为改善科研管理效益的主要手段,形成全程管理机制改良资源分配,健全成果评价制度创建信息化平台,精细化管理给高校科研赋予科学,系统地管理扶持。展望未来,高校应持续加深管理观念革新,加大数据治理与智能化工具的融合力度,推动科研管理提升到更高层级,实现更高效地运转。唯有持续改良精细化管理形式,才会切实改进高校科研的核心竞争力,助力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夕芳.精细化管理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实践与模式探析[J]. 办公室业务,2024(5):81-83.
[2] 张星.“双一流” 建设中高校科技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22,19(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