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急救护理在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抢救中的应用

作者

张娜娜 仵芳

山东省军区济南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

引言:急性脑卒中是当今社会极具危害性疾病,发病率、致残率与死亡率均居高不下。在与急性脑卒中抗争过程中,院前急救是重要一环。急救护理贯穿院前急救全程,从患者发病现场初步评估、生命体征监测,到转运过程病情观察与护理干预,急救护理人员专业操作与人文关怀,直接影响患者预后。深入研究急性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探索更科学、有效护理模式与方法,对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减轻家庭与社会负担意义重大。

、急性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现状

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护理是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关键环节,但目前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急救反应时间较长,从接到急救电话到急救人员到达现场的时间需进一步缩短。急救人员在院前对脑卒中的识别准确率有待提高,部分患者因早期症状不典型而被误诊。急救设备配备与使用存在不足,如车载 CT 等先进设备在一些地区尚未普及,影响早期诊断与治疗效率。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衔接不够紧密,信息传递不及时,导致患者到达医院后需重复检查,延误治疗。

影响急性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人员因素看,急救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经验至关重要,包括对脑卒中的快速识别、急救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对患者心理状态的评估与干预。从技术因素看,先进急救设备和技术能显著提高诊断与治疗效率,如 5G 移动卒中单元的应用,可实现院前 CT 扫描和远程会诊。从流程因素看,优化的急救护理流程能减少不必要的延误,如急救护理路径的实施,可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此外,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度也会影响急救效果,如家属对急救措施的理解与支持,以及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二、急救护理在急性脑卒中院前抢救中的具体应用

在急性脑卒中的院前急救中,快速识别与初步评估是关键环节。急救人员接到急救电话后,迅速与现场人员沟通,了解患者临床症状和病史,初步判断是否为急性脑卒中。到达现场后,立即评估患者意识状态、呼吸、循环情况,检查气道是否通畅,有无口腔异物等。同时,采用“FAST”评分法快速识别脑卒中患者,即观察面部表情、手臂抬举能力、言语是否流利以及发病时间来判断。此外,详细询问患者“AMPLE”病史,包括过敏史、用药史、既往病史、饮食情况及诱发因素等。通过这些方法,急救人员能在短时间内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为后续急救措施提供依据。

在院前抢救中,维持患者生命体征至关重要。急救人员密切监测患者呼吸、心率、脉搏、血压和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对于呼吸困难或意识障碍的患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给予吸氧治疗,氧流量调节至 30%40% ,流量为 4⋅6L/min 。若患者出现舌后坠,使用舌钳将舌头拉出,并给予通气管辅助呼吸,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对于血压异常的患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血压过高,给予降压药物,但避免过度降压导致脑灌注不足;血压过低,则补充血容量,维持有效循环。在转运过程中,保持患者平卧位,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同时,急救人员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急性脑卒中患者在院前抢救过程中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如误吸、压疮、深静脉血栓等。预防误吸的关键在于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口腔和鼻腔分泌物,对于呕吐患者,将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入气道。压疮的预防需注意患者体位的摆放,避免长时间压迫某一部位,可在患者身体受压部位垫上软垫或气垫。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可通过肢体被动运动和按摩来促进血液循环,但需注意动作轻柔,避免过度用力。若患者出现并发症,急救人员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例如,对于误吸患者,立即进行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压疮患者,及时更换受压部位的垫子,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于深静脉血栓患者,给予抗凝药物治疗,但需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三、急救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急救护理通过优化急救流程,缩短患者从入院到诊断以及从诊断到专科治疗的时间。研究显示,实施急救护理路径的患者,其入院到诊断的时间和诊断到专科治疗的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急救护理的患者。这种时间的缩短有助于患者更早接受针对性治疗,从而减少脑组织损伤,改善临床指标。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是评估急性脑卒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研究发现,经过急救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例如,采用急救护理路径的患者在干预两周后,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这表明急救护理能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血压、血糖等生命体征稳定率

生命体征的稳定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急救护理通过密切监测和及时调整患者的血压、血糖等生命体征,确保其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例如,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维持平均动脉压在 90 至 110 毫米汞柱之间有助于保证脑组织的灌注;而在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控制血压在较低水平则有助于预防和控制出血。此外,体温的管理也是急救护理的重要内容,维持体温在较低水平可以减少脑组织的氧需求,提供神经保护。

急救护理质量与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高质量的急救护理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例如,采用计划性护理路径的患者,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均优于常规护理组。此外,基于PDCA 循环的护理干预也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改善临床预后。

四、结束语

在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前抢救中,急救护理发挥极为关键作用。高效急救护理能迅速识别病情,及时采取措施稳定患者生命体征,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时间。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可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延误,使救治更加顺畅高效。同时,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养,能确保各项急救操作精准到位,提升抢救成功率。未来,应进一步研究如何更精准地评估病情、利用新技术优化护理流程,以及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机制,以持续提升急救护理质量,为急性脑卒中患者提供更优质医疗服务,改善其预后。

参考文献:

[1]孙侠逊.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急救时间及预后的影响[J]. 中国医药指南,2020(31):105-108

[2]杨莉;杨琳;葛晓莉.护理优化流程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救治指标效果观察[J].贵州医药,2021(03):22-24

[3]李文苹;王倩.急救护理快速通道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救治时间与效果的影响[J]. 中外医学研究,2020(18):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