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背景下群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作者

马伟

巴彦淖尔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 015000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群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成为了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议题。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了群众文化的传承意义、现状以及创新发展路径,提出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文化创新机制,并分析了数字技术、网络平台等新兴科技手段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应用,为新时代群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新时代;群众文化;传承;创新发展

一、群众文化的传承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现代群众文化活动在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延续与创新,重新诠释和应用传统文化元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例如,古典戏曲被改编成现代音乐剧,传统手工艺融入时尚设计等,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还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可能。

(二)提升社会凝聚力和认同感

群众文化活动具有提升社会凝聚力和认同感的作用。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人们在共同体验和共享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认同,促进了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群众文艺演出、庆祝节日等活动能够让人们共同分享快乐和团结,增强社区合作和集体意识。

(三)丰富群众精神生活

群众文化活动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激发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载体。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已经远远超过了3000美元,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也已经非常接近3000美元。可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越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越突出。

二、新时代群众文化的现状分析

(一)政策支持与重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摆在重要位置,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着力增进人民文化福祉。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最终的落脚点在活动上,惠民工程实施的成效也要在活动中体现,通过活动才能让人民群众最真切地感受到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越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越突出。目前我国已经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改善生活品质的愿望更加强烈,对享有更丰富、更高品位文化生活的期盼日益高涨,这也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从2016年至2019年,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场次和服务的人次都在稳步增长:场次从2016年的184万场,增加到2019年的245万场;服务的人次从2016年的5.79亿,增加到2019年的7.87亿。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反映了当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群众文化活动场次和服务人次的增加,必然推动群众文化活动高质量发展,同时也对各级群众文化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科技手段的应用

以短视频为例,其发展的关键在于内容,因此公共数字文化需要提供更多优质的短视频内容。2020年在全国开展的“博物馆说”网络短视频推广活动,让观众足不出户便能聆听国宝传奇。鲜活的群众文化活动在短视频应用和互联网传播方面更是有着天然的优势。身处互联网时代,文化馆人必须树立互联网思维,具体而言,应具有三种思维:平台思维、用户思维、数据思维。搭建线上线下平台,要求的是整合资源的能力;以用户为中心,了解用户需求,关注用户体验,要求的是与用户建立深度连接的能力;基于海量数据的需求分析、意见反馈、绩效评价,要求的是重构供需关系、优化资源配置的能力。

三、新时代群众文化的创新发展路径

(一)运行机制的创新

群众文化工作运行机制创新的基本思路应当是,以优质的文化资源为龙头,以集约化、一体化运作为主要形式,坚持政府主导、共建共享、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整合资源、打响品牌、创造优势,努力提升群众文化工作的服务能力和水平。重点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解决人才、资源的分割、浪费问题,使公共文化资源的效用最大化。二是解决群众文化机构内部运行的机制问题,使之增强动力、充满活力。各级群众文化的组织和指导机构,须在充分掌握区域群众文化需求的基础上,组织力量不断创新和引进新的文化样式、文化活动模式、文化的新产品来引领、辅导、吸引广大市民群众参与,并依靠政府提供适量的财力予以保证;创新、组织、安排个人和家庭无力从事的文化活动。

(二)活动形式的创新

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根据农村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农民群众的新期待,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进行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可以利用我国传统节日的深厚文化底蕴,抓住国人的怀旧情结,举办清明踏青、植树、“七夕”集体音乐舞会等。对群众自发组织的跳秧歌、健美操、自演自唱等活动也要给予关注和支持。

(三)理论研究的创新

理论创新是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用以探索建设先进群众文化的真谛。在群众文化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新情况,汲取新经验,提出新思想。形成群众文化理论研究者和群众文化实践者相结合的理论研究新机制,以更好地指导和促进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理论研究创新要紧密结合时代特点,从现实生活中捕捉社会的闪光点,揭示人们行为的美和丑,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入情入理地表现时代的气息,反应社会风貌和群众的喜怒哀乐。

(四)人才队伍的培养

民间文艺的发展不仅需要专业人才、专业团队的传承接续、不断发展,还需要最广大的社会群体的自觉自信与关注参与。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群众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提升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同时,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和人才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结尾

新时代背景下,群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不仅是文化繁荣的基石,更是社会和谐与进步的推动力量。通过政策引导、科技赋能、形式创新及人才培养等多维度努力,群众文化的生命力得以持续焕发,其传承与发展正逐步迈向新高度。未来,我们应继续深化探索与实践,让群众文化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让人民群众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杨柳.新媒体时代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路径[J].文化月刊,2023,(09):123-125.

[2]赖燕珊.文化馆推进全民艺术普及的创新实践与路径分析[J].文化月刊,2023,(09):114-116.

[3]朱山红.新媒体时代群众文化活动策划宣传的创新[J].文化月刊,2023,(08):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