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百千万工程”浪潮下东莞乡村体育赛事从“活力引擎”到“善治新局”的实践策略

作者

蔡观胜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东莞 523808

一、引言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及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百千万工程”)背景下,东莞市将乡村体育赛事作为重要抓手,探索乡村建设新路径。这类赛事凭借其群众性、公共性和协同性,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热情、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弘扬了文明乡风,成为乡村发展的“活力引擎”。

更重要的是,东莞通过完善赛事组织、丰富内容,并积极引入高校、企业及社会组织资源,推动赛事机制向制度化、多元化、社会化转型。这促使体育赛事逐步演化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有效平台,形成“体育+治理”的复合路径,助力实现乡村“善治”,构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乡村治理新模式。

研究东莞实践,不仅对深化地方治理现代化意义重大,也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范式。本文旨在结合体育社会学与乡村治理理论,梳理东莞现状,分析其治理转型作用路径,提出优化策略,为乡村体育与治理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支持。

二、理论基础

1.体育社会学:赛事的多维功能

体育赛事超越身体运动,是社会关系的载体与文化价值的表达。通过对抗性与合作性活动,赛事重构村民互动网络;其周期性与群众性强化社区仪式感与归属感,成为乡村文化重塑的关键路径。

2.乡村治理现代化:软治理赋能善治

在“政府主导→多元共治”转型中,赛事作为非强制性治理工具,激活村民参与意识,构建协商议事、利益协调的公共平台,推动法理认同与程序正义,契合“民主化、协同化”的善治目标。

3.社区建构理论:集体认同的催化剂

以村为单位的赛事激发集体荣誉感,强化共同体意识;本土化项目(如农耕趣味赛、村规展示)活化传统文化,塑造“文化共同体”,巩固乡村精神根基。

4.社会资本理论:信任网络的编织者

赛事重建村庄“关系纽带”,通过公平评判、公共协作等实践,提升邻里信任水平与互助规范,增强村民对治理公平性、组织公信力的认同,弥合传统熟人社会解构的断层。

三、东莞乡村体育赛事的实践现状

东莞市通过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出台专项实施意见鼓励基层赛事,探索赛事备案与资助机制,并将体育设施升级纳入民生实事,实施“双百工程”(百片足球场、百个社区体育公园),推动全民健身。

体育设施全面覆盖:东莞在省内率先建成“五大件”公共体育设施,全市拥有 15,375个运动场地,其中篮球场6,664 个,近半数位于村(社区),实现“村村有场地”。

赛事活动丰富多样:群众性赛事广泛开展,篮球、羽毛球等项目遍地开花。如凤岗镇“雁田杯”篮球赛已办18 届,累计观众 50 万人次;市民运动会等年度活动超千场,参与人数超百万。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企业、高校、志愿组织深度协作。例如东莞理工学院师生参与赛事组织、裁判培训等,提升专业化水平;村集体通过回购土地增持物业,为赛事提供经济支撑。

赛事促进乡村治理:体育活动不仅丰富村民生活,更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赛事组织激发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热情,增强社区凝聚力。如望牛墩镇“快乐学堂”暑期公益培训中,体育类活动占比超 25% ,促进亲子关系与社区和谐。

总结:东莞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乡村赛事运行格局。赛事既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也展现出提升社区凝聚力、强化基层治理的潜力,为乡村体育治理功能拓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从“活力引擎”到“善治新局”的转变路径

东莞乡村体育赛事在“百千万工程”推动下,正从文体活动的“活力引擎”升级为乡村治理的“善治平台”,其转型路径具体如下:

1. 赛事激活村民自治意识

体育赛事以非权力化形式突破传统“被治理”模式。村民通过参赛、组织、服务等多元角色,提升公共事务参与感与责任感,为参与村务管理、民主协商奠定基础。

2. 构建协同治理网络

赛事组织需协调村委、企业、学校、志愿组织等多方资源,推动松散社会关系转向“共建共治共享”的紧密网络,强化乡村组织化治理能力。

3. 强化制度意识与公共信任

赛事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村民在规则遵守中习得制度逻辑,内化法治观念与民主习惯。赛事建立的互信延伸至其他治理领域,提升治理效能。

4. 体育文化凝聚价值共识

赛事融合节庆、非遗等文化载体,传承地方风俗。拼搏精神、团结协作等体育核心价值引导良好村风民风,为“以文化人”的乡村善治提供精神支撑。

5. 推动治理机制常态化

赛事规范化使其从“文化活动”转变为常态化治理机制。通过赛事形成的信息发布、协商议事、监督反馈等流程,逐步嵌入村庄治理架构,实现功能转化。

总结:东莞乡村体育赛事通过激发主体参与、整合社会资源、培育规则意识、凝聚文化价值、固化治理机制五重路径,实现从文化“活力引擎”到治理“善治平台”的跃升。其核心在于以赛事为载体,拓展参与渠道、重构信任网络、深化制度认同,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可持续动力。

五、乡村体育赛事治理功能优化实践策略(东莞)

1.完善制度设计

建立村级赛事标准化流程(申报-审批-评估),设立市镇两级“乡村体育发展专项资金”,推行年度赛事计划公开制度,提升组织规范性与可持续性。

2.创新赛事内容形式

融合龙舟赛、竹竿舞等本土文化元素,按年龄、性别分层设组(青少年/长者/妇女组),增设农具接力、村史问答等趣味项目,强化乡土认同与包容性。

3.激活多元主体协同

政校合作:高校结对村镇提供培训、策划服务企业激励:出台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冠名赞助志愿平台:组建常态化乡村赛事服务队

4.建设数字化治理平台

开发“东莞乡村体育云平台”,集成赛事全流程管理功能;运用参与数据、满意度评价辅助村规民约制定,推动“数据+协商”共治。

5. 培育人才与文化引领

建立基层体育人才库(村级指导员/青年能手),评选“先进村”“道德风尚奖”等典型,塑造赛事文化认同。

实施价值

通过制度、内容、协同、数字、人才五维优化,推动赛事从“活力引擎”升级为“善治平台”,增强共建共治共享效能,形成可复制的乡村治理东莞路径。

结论与展望

在“百千万工程”引领下,东莞通过制度化、多样化、协同化的乡村体育赛事体系,成功推动赛事从文体活动向治理平台转型,实现“活力引擎”到“善治新局”的跃升。核心结论包括:(1)赛事增强村民公共意识,促进“被动参与”转向“主动治理”;(2)打破政府包办惯性,构建多元协作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3)赛事过程重建制度信任,提升村民对公平治理的信心;(4)体育文化成为精神文明建设载体,培育积极村风民风;(5)治理机制实现活动型向平台型转型,持续优化治理能力。东莞经验表明,体育赛事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未来将深化四方面发展:(1)构建镇街“赛事联盟”,强化区域协同;(2)推动“体育+旅游+文创+农业”深度融合;(3)出台专项条例加强法治保障;(4)引入国际经验提升全球视野。通过机制完善,东莞将持续发挥体育赛事在乡村振兴中的治理效能,实现体育之力向治理之善的系统跃迁。

参考文献

[1] 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Z].2023.

[2] 王平. 体育赛事与乡村治理:制度化路径的探析[J]. 体育科研,2021(5):45-49.

[3] 赵建国,张琳. 群众性体育活动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研究[J]. 社会治理研究,2022(2):33-38.

[4]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Z].2021.

[5] 周伟,陈思远. 体育社会学视角下的乡村公共空间重构研究[J]. 华中体育科技,2020(4):67-72.

(学校青年课题基金资助项目:“百千万工程”浪潮下东莞乡村体育赛事从“活力引擎”到“善治新局”的实践策略;编号:2024d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