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电气设计中节能控制系统的优化与发展探讨

作者

陈旺

身份证号码:410522199711072434

引言

建筑能耗在我国总能耗结构中占据较大比重,特别是在大型商业综合体、办公楼、高层住宅等建筑类型中,其照明、空调、电梯、动力系统等电气设备的长期运行构成了巨大的电力负荷。因此,提高建筑电气系统的能效水平,成为节能减排政策实施中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建筑电气设计大多偏重于满足功能性和安全性要求,缺乏对节能控制的系统性考虑,导致大量资源浪费和运行成本升高。

在国家“双碳”战略与“绿色建筑”政策的推动下,建筑节能被提升至国家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节能控制系统作为实现建筑电气节能的核心手段,不仅直接影响用能效率,也关系到建筑自动化水平与用户体验。尤其是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不断应用,建筑节能控制系统正朝着智能化、自适应、多功能融合的方向发展。

本文围绕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控制系统,从当前应用技术、存在问题与优化路径等多个维度展开探讨,结合典型工程案例与发展趋势,提出科学合理的设计建议,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可借鉴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第一章 建筑电气节能控制系统的构成与基本设计原则

建筑电气节能控制系统是通过对照明、空调、电梯、给排水、电力监测等子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智能化调控,以实现降低能耗、提升效率、优化运行的目标。其构成通常包括感知层(如传感器、采集器)、控制层(如PLC、智能网关)、执行层(如变频器、执行机构)以及管理层(如楼宇自动化平台、能源管理系统)等。

在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 系统性原则:节能控制不应孤立设计,应结合建筑整体功能与使用需求,考虑各子系统的协同工作,从系统层面进行整体优化。

2. 可持续性原则:系统设计要兼顾当前与未来需求,具备可扩展性与升级空间,避免“重建设、轻运行”的短视行为。

3. 技术先进性原则:采用成熟稳定的控制技术与智能化产品,确保节能效果与系统可靠性并重。

4. 经济合理性原则:节能控制系统需在成本效益分析基础上设计,做到投资合理、运行节约、维护便捷。

5. 用户体验优化原则:系统设置应具备人性化的控制逻辑与界面,兼顾节能目标与用户的舒适体验。

目前主流的节能控制技术包括智能照明控制、空调变频调节、环境感知自动化调节、能耗监测与分析、时间段控制策略等,各技术之间可通过集中控制平台实现集成调度,形成闭环式能源管理体系。

第二章 当前节能控制系统的应用现状与问题分析

我国建筑节能控制技术近年来取得显著进展,尤其在绿色建筑、超高层建筑与政府投资项目中,节能控制系统已成为基本配置。在公共建筑中,智能照明、楼宇自动化(BAS)、能源管理系统(EMS)等广泛应用,有效实现了运行节能与信息化管理的统一。然而,在大规模应用过程中,仍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2.1 设计标准滞后与实施深度不足

尽管相关节能设计标准与导则不断修订完善,但部分设计单位仍沿用陈旧设计理念,导致节能控制系统设计流于形式,缺乏与建筑功能的深入融合。在部分项目中,节能控制系统仅停留在硬件布设层面,缺少针对运行场景的逻辑编程与功能优化,形成“设备建好了,却不开启”的浪费局面。

2.2 多系统集成困难与信息孤岛现象突出

由于不同厂商的系统兼容性较差,导致智能照明、空调控制、能耗监测等子系统各自为政,数据不能有效联动,影响整体节能调度效率。此外,楼宇自动化系统与建筑信息模型(BIM)、物业管理系统等平台之间未能打通,形成信息孤岛,制约了系统智能化水平的提升。

2.3 运行维护机制不健全

节能控制系统作为“动态运行”的技术体系,需要长期运行调试与数据迭代优化,但许多项目在竣工后即缺乏后续维护与专业运维团队,系统设置长期停留在初始状态,甚至出现系统瘫痪、弃用的情况,造成资源浪费。

2.4 成本意识影响系统配置

在实际项目中,建筑开发单位或投资方出于成本控制考虑,常压缩节能控制系统预算,降低智能化程度,导致系统功能大打折扣。此外,在部分小型建筑项目中,节能控制尚未被纳入设计强制要求,导致系统配置不规范、不完整。

第三章 节能控制系统的优化路径与实践建议针对当前节能控制系统应用中的瓶颈问题,本文提出以下优化路径与设计建

3.1 构建统一开放的系统集成平台

建议在设计初期即确立以楼宇自动化平台为核心的集中控制架构,确保各子系统通过统一通信协议(如BACnet、Modbus、KNX等)实现互联互通。通过构建统一数据总线与控制平台,实现照明、空调、电梯、电力监测等系统的集成管理,提升调度效率与信息交互能力。

同时,应推动设备厂商提高产品开放性,兼容主流标准接口,避免系统之间“各自为政”,实现建筑电气节能系统的一体化发展。

3.2 引入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

利用物联网技术,可实现建筑内部环境参数的实时采集与反馈,结合AI算法进行运行模式学习与预测性控制,实现动态调节与能耗最优化。例如,智能照明系统可根据人员活动轨迹与光照强度自动调节灯光状态;空调系统可依据人员密度与室外温度预测冷负荷需求,提前预调运行状态。

此外,通过AI进行能耗分析与故障预测,可提高系统运行安全性与可靠性,降低运维成本。

3.3 加强节能控制系统的运维机制

建议在系统建设中同步建立运维体系,配备专业技术团队定期检查系统运行状况、更新参数设置、处理运行异常等。同时应完善数据记录与分析功能,对历史运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系统调优提供支撑。

对于规模较大的建筑项目,可引入第三方运维服务公司,提供系统托管与数据管理服务,实现节能控制系统的专业化运维与长期高效运行。

3.4 统筹成本与效益,推动制度激励

政府部门应制定更加具体的节能设计激励政策,对在节能控制系统中表现突出的项目给予税收优惠、绿色认证加分等支持,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在项目设计阶段,应强化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理念,通过能效测评系统评估不同配置方案的经济性,合理引导业主投资决策。

第四章 未来建筑电气节能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4.1 从单体智能向区域集群智能演进

未来的建筑电气节能控制系统将不仅关注单体建筑的节能效率,还将拓展至园区、城区乃至智慧城市层面,实现跨建筑、跨系统的综合能源调控。通过区域能源网络与微电网技术,协同调控不同建筑间的能源流动,提高整体用能效率。

4.2 数据驱动的“智慧节能”体系构建

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日趋成熟,节能控制将不再仅依靠预设逻辑,而是基于大数据挖掘实现智能识别、实时学习、自适应优化控制。建筑电气系统将成为数据驱动型系统,在保障用户舒适性的同时,实现能效最大化。

4.3 标准化、模块化与生态化发展

未来节能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还包括标准化与模块化。通过统一产品接口、数据格式与控制标准,提升系统兼容性与拓展性,降低建设与维护成本。同时,节能控制系统将更多参与到“绿色建筑生态系统”建设中,与绿色材料、光伏发电、雨水回收等系统协同工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建筑生态能效协同。

结论

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控制系统作为实现绿色建筑、智慧城市的核心支撑技术,其优化与发展已成为建筑行业面向未来的关键命题。本文通过对节能控制系统构成、当前问题与发展趋势的系统分析,提出了多方面的优化路径与建议,强调了智能化、数据化、协同化发展的重要性。

面对未来,建筑电气节能控制系统需在技术升级、标准建设、制度保障等多方面持续发力,实现由单一控制向智慧管控的全面跃升,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与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明. 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技术研究[J]. 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22(3):25-28.

[2] 王倩. 基于智能控制的建筑节能设计策略探析[J]. 建筑技术开发, 2021(5):65-68.

[3] 胡建华. 绿色建筑中电气节能系统的集成与优化[J]. 建筑节能, 2022(1): 45-49.

[4] 李永强. 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的集成化与发展趋势[J]. 智慧城市, 2020(4):73-77.

[5] 张洋. 建筑节能控制系统设计存在问题与优化路径研究[J]. 建筑与文化,2021(6): 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