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立德树人下的高中物理德育探究

作者

仲兆宏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李堡中学 226600

在当今时代下,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都在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可以以高中物理教学为引子,人教版(2019 版)教材内容为导向,通过对新型课本知识体系进行深入构建,进而强调科学思维和人文精神存在不可分割的密切的联系。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基底,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学内容,如一些相关的科学态度、辩证思维、爱国奉献精神等。

一、高中物理学科德育的理论依据与教育价值

首先理论依据内容中的其一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物理中提到的能量守恒定律以及司空见惯运动相对性原理等知识点,全都体现着唯物主义的运动观。例如,热力学第二定律揭示的熵增原理,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巧妙的引导学生通过智力原理,更好地理解事物发展的方向性。其二便是核心素养导向。《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年修订)》教材中清晰明了的提出“科学态度与责任”的高素养要求,此教材主在强调教师能否通过物理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科学意识和爱国情怀。

其次,其教育价值可体现在塑造科学精神上,通过课本中提到的物理学家探究的学习(如牛顿万有引力、爱因斯坦相对论),用这些具体事例更好地鼓励和培养学生敢于提出质疑、追求真理的优良的科学态度。还体现在培育家国情怀上,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巧妙地引入一些实时案例,例如结合我国当下的先进的航天技术,以及遍布全国的量子通信等科技成就,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对科技探索的欲望。还有一项价值便是提升辩证思维,比如在物理课文教材中的电磁感应和光的波粒二象性等知识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积极引导学生首先可以理解对立统一所蕴含的道理和规律,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教材中德育元素的挖掘

首先便是教材中科学精神的显性与呈现。在课本教材中,首先可以通过“科学漫步”“STS(科学·技术·社会)”等结合时代背景的热点话题栏目,教师首先通过系统的介绍物理前沿与未来发展方向。例如,在物理必修第一册课本教材中,通过给学生讲解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深刻研究,给学生展现在物理学科中实验与逻辑推理相结合的科学方法有重大意义和显著作用。在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课本教材中,教师可以通过首先向学生介绍科学家“潘建伟”为首的团队组织,在对于国家量子通信领域的共同探索与重大突破,很好的彰显了我国科研工作者生生不息的创新精神。其次便是教材中有关哲学思想的隐性渗透。例如,在“牛顿运动定律”“热力学定律”等相关课题中,教材中都通过详细介绍力、运动、能量转化这三者的关系,既隐含了联系观也涵盖了发展观等相关哲学思想。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讲解有关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点时,可自行组织语言引导学生先入为主的思考,思考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整体运动有何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个体与集体的辩证关系。最后是对社会责任的情境创设。此教材中通过设计大量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这一章节中,课本通过分析化石能源危机与新能源的开发,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此外,在“传感器”这一课题的教学当中,课本通过结合医疗检测等实际运用场景,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技服务社会的价值。

三、高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策略

(一)概念教学

以史育人,厚植科学精神。在“万有引力定律”教学中,可引入牛顿与胡克的学术争议,展现科学探索中的曲折过程;在“电磁感应”章节,通过法拉第十年实验研究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坚持与创新的重要性。通过物理学史的真实案例,让学生领悟科学家“求真、求实、求新”的精神内核。

(二)实验探究

以行促德,培养责任意识。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强调实验操作规范与数据真实性,引导学生遵守学术诚信;在“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中,鼓励学生合作分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实验中的误差分析与改进措施,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

(三)习题训练

以题载道,渗透价值导向。设计结合科技前沿与社会热点的习题,如以“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为背景考查运动学知识,以“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转化为情境设计计算题。通过习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战略,树立“科技强国”的使命感。以研育德,深化家国情怀。开展“中国古代物理学成就”项目式学习,组织学生探究《墨经》中的光学记载、沈括《梦溪笔谈》中的磁学发现;设计“校园节能方案”实践项目,将物理知识应用于节能减排,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感与爱国情怀。

综上所述,在当今这个立德树人刻不容缓的时代教育背景下,高中物理的教学中应积极充分的发挥学科育人的引领带动功能,深度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资源,教师再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实现对知识的传授以及价值引领的协调与融合。除此之外,教师还需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使得物理课堂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不可缺失的重要阵地,也为培育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奠定着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阎金铎,郭玉英. 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3] 周建达,黄晓. 学科德育的内涵、价值与实施路径[J]. 教育研究,2021(03):11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