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级管理中开展德育工作的策略研究
朱小清
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第七中学 524272
教师的为人与言行往往深刻影响学生的人格养成,班主任应时刻关注自身仪表、言谈、态度,借助真诚与热忱所散发的个人魅力,为学生建立可感知的正向参照。保持工作节奏和谐,留意学生心理诉求,善用宽容与耐心呵护年轻心灵;关注每位学生的品德与行为表现,强调个性化指导与真情交流,不以简单评价衡量学生优劣。将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相融合,针对教材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英雄事迹、社会责任等元素进行适度延展,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得到品格涵养的深层启迪。立足时代背景,兼顾社会道德价值与家庭教育传统,使学生在教师正向示范的熏陶下获得潜移默化的精神滋养。
(二)带动全科教师队伍共建良好德育氛围
德育工作不仅属于班主任的独立范畴,其他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样影响学生的道德感受与行为选择。班主任应发挥纽带作用,联络各学科教师,为每一位学生构筑正面引导与情感支持的多重保障。教学活动可能蕴含学科内在品德教育价值,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适度延伸相关主题,让学生借助理性思维或形象思考,在知识学习和价值判断之间寻求平衡。工作推进阶段需要注重分享交流,一方面使各科教师与班主任保持常态化信息沟通,另一方面让德育工作在学科课堂、课后辅导、社会实践等多场合得到呼应与补充。通过全科教师的示范与合力,学生不再局限于单一渠道接受德育启示,而是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共建氛围中不断积累情感体验与道德信念。
二、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与家校协同策略
(一)使用关怀与尊重理念维系师生互信
初中学生青春期时心理特征极其凸显,内心期盼着被理解与尊重,情感偶尔波动,或者表现出敏感,班主任需长久施展耐心与宽宥,给学生赋予安全感,让他们领略到摒弃功利的真实关怀。
倾听学生日常学习跟生活中的困扰,留心细节之处的变动,利用适度疏导、搭建倾诉平台或开展一对一谈心,助力他们化解负面情绪与压力,维系平等的沟通与情感的连接能增进师生互信,学生更欣然敞开心怀表达内心需求,班主任由此得以迅速识别潜在难题。
(二)构建家校联动促进全方位德育实施
学生道德成长与家庭环境在价值观念、行为习惯方面的影响紧密相连,采用家校联动是重要的策略,班主任能跟家长维持持续性的交流联系,采用家长会、一对一沟通、网络途径,就学生日常表现及心理变化开展信息互通,得以在德育目标及相关具体措施上达成共识。
班主任可以引导家长去鼓励陪伴学生,鼓动家长利用闲暇时段跟孩子分享人生感悟与社会经验,协助他们早日打造健全的人生观与品德观,维系亲密的家校纽带能让班主任及时寻求家庭支援,若学生陷入矛盾或感到迷茫,家长可配合学校开展心理上的调适工作,依托多方合作之力,学生在校内外能领会到一致的价值准则与行为规范内涵,利于稳定德育成效并持续激发正向成长动力。
(三)关注学生自主意识与内在需求的提升
班级管理往往容易把精力放在纪律与常规要求上,却无法充分顾及学生的深层需求与个体特质,班主任应把学生兴趣及潜能纳入考量,在德育范畴引导他们探索个性化发展轨迹,使部分拥有领袖气质或组织天赋的学生参与班级规章制度的修改,保障自身主张践行。
向看重艺术或体育专长的学生开放更多呈现平台,给多元才艺开辟适配空间,细致设计的班级事务分工可让每个人觉得自己被需要,这股动力往往会激励他们在道德规制与社群合作里追求更高层次,定期利用个别交流或问卷调研掌握学生的困惑和期许,把这些反馈添加到德育管理的思考维度中,学生自主思考所催生的德育实践,内化力更强,颇符合初中阶段的情感态势与成长要求。
(四)持续运用反思与总结推动德育效果迭代
推进德育工作绝非一蹴可就之事,每次阶段或活动结束,班主任需自行审视与梳理一番,归纳成功之处与存在的不足,还可招邀学生作出口头或书面反馈,使他们道出对班级活动、教师沟通形式以及班级文化塑造的真实体悟。
教师可试着对管理模式、活动主题、学生分组、评价方法等方面予以微调,使后续工作在前期经验与教训铺垫下逐步完备,对特定特殊学生或有心理压力的群体给予更精准化关怀,利用外部资源及心理辅导途径为他们施以援手,反思及总结并非只是对班级整体状况进行数字化的考量,还涉及对教师自身职业素养及管理手段的强化。
三、结论
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工作需要班主任坚持长期投入、注重学生主体、强化文化建设,并通过实践活动与情感联系引导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与高尚品德。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方针,教师自身的言行示范可以在无形中塑造学生心灵;集体活动与主题实践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思考与自我认同;合理打造班级文化与环境布局能够将美好价值根植在日常氛围之中;积极构建家校联动与全科教师协同则为学生营造更广泛的正面支持系统。回顾德育理念的历史沿革与实践经验,能够发现个体道德成长绝非一日之功,只有重视师生互动、倾听学生呼声、尊重家校建议,才能为学生创造更适合的成长土壤。
参考文献
[1]何华林.在初中班级管理工作开展德育的途径[J].家长,2022,(12):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