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引领,创新驱动理念下《食品分析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胡方洋
百色学院农业与食品工程学院 广西百色 533000
摘要:为构建符合素质教育新要求的课程体系。以百色学院《食品分析实验》为例,探讨以“思政引领,创新驱动”为理念的实验教学改革。通过结合百色当地特色产业需求,调整实验内容并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实验教学各个环节。以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优化地方院校教学质量。
关键词:思政引领;创新驱动;食品分析实验;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开发具有特定营养功能的健康产品以适应时代需求,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具备新产品工艺确定、品质监控与营养风味评价的核心技能。其中的食品安全问题受到高度重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食品分析检测人员的要求也日益提高[1, 2]。《食品分析实验》作为食品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内容为食品中成分和理化指标的检测,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3, 4]。近年来,传统食品行业的转型升级逐步引入了如机器视觉、近红外光谱分析等人工智能检测技术,传统《食品分析实验》教学难以满足食品产业对智能化检测人才培养的需求,课程面临着行业技术迭代的挑战[5]。其次,在课程思政深化要求下,教学过程中需强化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教育等思政元素。但现有教学中缺少思政元素或思政元素多为碎片化植入,缺乏与专业技术的深度融合。“重教学,轻教育”的教学模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单一技能的训练[6],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此外,百色学院地处广西西南,作为边疆地区高校,其人才培养具有特殊性,需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如芒果等,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高素质人才,而现有实验存在“地域特色不彰、技术应用滞后”的痛点。
故本文以“思政引领,创新驱动”为核心理念对百色学院《食品分析实验》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思路见图1。通过优化实验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进考核方式和全过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等策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1 《食品分析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实验内容局限
百色学院《食品分析实验》教学内容见表1。从表1中可知,课程过于侧重于传统分析技术的教学,选用检测方法主要为滴定法、分光光度计法等。现有检测知识点相对局限,缺少对先进仪器和快检技术的了解。此外,教师授课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例如,在讲解食品中脂肪的测定方法时,只是理论上阐述食品中脂肪种类、各种方法的测定原理以及仪器的操作流程,选取国标中的一种方法让学生进行验证测定。学生缺乏亲自思考与探索,设计不同实验方法并利用仪器进行检测的实践体验。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在实际工作如“科技竞赛”、“毕业论文”等中只会机械重复教师的要求,无法灵活、创新、自主的学以致用。且多数实验项目只是为了验证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缺乏创新性和综合性。例如,多年来一直沿用固定的几种食品分析实验项目,如食品中水分、灰分的测定等,没有及时更新和引入新的实验项目、新的技术,如食品中新型添加剂的检测、功能性成分的分析等。
1.2教学方法陈旧
《食品分析实验》课程的重点内容是食品中成分的检测原理与操作步骤,在教学方法上,虽然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实际操作中往往因为设备限制或时间安排问题,使得学生无法充分进行实践操作。此外,教学过程主要以线下“教师为中心”,课上教师讲授食品成分与理化指标的检测原理与步骤后,学生根据教师讲授内容进行操作验证,教学方法与形式单一。导致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方面也显得不足,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枯燥,学生积极性不高,难以理解食品分析过程中的原理性问题。“一言堂”的课堂氛围存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较少,学习氛围不活跃的现象。教师很少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也不主动提出疑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直接影响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以致于在实际参与科研生产实践如“大创”、“毕业论文设计”、“科技竞赛”等项目时经常出现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学而不可致用”成为目前食品分析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1.3考核方式单一
《食品分析实验》课程考核由平时形成性考核40%和期末终结性考核60%组成,期末终结性考核成绩占主导地位,且考核内容多为专业知识考核,平时形成性考核以实验报告成绩为主,忽视过程性评价与职业素养考核。学生的实验预习及报告、课堂参与度、平时作业完成情况等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7]。例如,有些学生平时不认真完成作业,上课不积极参与讨论,但在期末考试前突击复习,同样可以获得较好的成绩。这种“重结果轻过程”,忽视思想素质和过程能力考核的考核方式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难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1.4思政元素缺失
民以食为天,食品行业关系到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要求从业人员具备高度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而目前的《食品分析实验》教学中,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没有将食品行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内容融入教学中。学生对食品行业的宏观认识不足,缺乏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在讲解食品安全问题时,只是从技术层面分析原因和解决方法,没有深入探讨食品安全问题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作为一名食品专业人员应该如何为保障食品安全做出贡献。
2 《食品分析实验》课程改革探索
2.1 调研产业需求,明确能力目标
食品专业教师还可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深入食品企业、检测机构等开展广泛调研,了解行业对食品分析人才在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的实际需求。基于调研结果,确定本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包括仪器操作技能、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质量监控意识、法规标准遵循等核心能力,为实验内容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根据毕业要求和课程矩阵,进一步明确课程目的。《食品分析实验》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对学生毕业试验、毕业论文、工作和科研起着实际的支撑作用。而百色学院作为边疆高校,拥有如芒果、百香果等亚热带特色农产品资源,其中百色芒果为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百色学院《食品分析实验》可结合地方特色产业需求,开发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实验项目;或根据实验项目,选取当地特色产品进行分析检测,如“百色芒果营养成分分析”等。此外,百色学院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学生多为当地生源,利用学生熟悉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原料开始教学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促进对地方产业发展的了解和关注。
2.2 整合优化实验项目,对接产业实际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对目前实验项目进行筛选、整合与优化。利用模块化分层设计,参考示例如表2所示,在保留基础性强、能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经典实验的同时引入现代仪器和快检技术。同时,增加具有行业前沿性和实用性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例如,设置“食品中多种添加剂的同时测定与安全性评估”实验等,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和技术,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完成从样品前处理到仪器分析、数据处理及结果评价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熟悉食品检测的实际流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引入一些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模拟食品企业生产车间的质量检测环节,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产业实际的了解。
2.3 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
百色学院《食品分析实验》课程考核由40%的形成性考核和60%终结性考核为主。在考核组成上,将形成性考核分成平时成绩20%和实验成绩20%,细化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前预习35%、课堂表现30%和课后作业35%;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操作40%、实验数据30%、实验报告30%,且进一步细化实验操作过程的考核,分为实验准备20%、操作技能40%和小组合作40%三方面。在终结性考核也就是期末成绩上,主要考察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具体分为现场准备20%、现场操作60%和现场规范20%。并在考核过程中纳入思政考核,以达到全过程、全方位的课程考核评价。此外,在评价方式上,除了传统的教师评价外,引入学生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如平时成绩中的小组合作可通过互评方式进行,互评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
2.4 深挖课程思政元素
在《食品分析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实验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图1)并进行考核。达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例如,课前通过线上资源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自主学习的学习态度。课中在讲解具体实验时,引入食品安全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食品质量问题对消费者健康和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质量意识。在介绍实验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时,强调科学严谨的态度对于实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在小组合作完成实验项目时,鼓励学生积极沟通交流、分工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课后,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主题活动。如举办“食品安全与社会责任”主题班会、邀请食品行业的专家学者、企业技术骨干开展专题讲座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结论与展望
通过“思政引领,创新驱动”的教学改革实践,百色学院《食品分析实验》教学改革注重全过程融入思政元素、实验教学环节的优化和创新,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除平时教学实验内容的优化创新外,学生通过参与综合性自主创新实验、校企合作见习或实训等项目,教师进行多元化考核评价,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未来,百色学院将继续深化《食品分析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对思政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深化地域特色融合,开发如“右江流域食品安全与民族文化”专题实验,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独特性。另一方面,紧跟食品行业的发展动态和技术前沿,不断拓展创新平台,引入人工智能辅助检测技术,建设“食品分析虚拟仿真实验室”,推动教学数字化升级。为培养更多优秀的食品专业应用型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春颖, 李永春, 张添淇. 《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改革与实践初探[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38(07):77-80.
[2] 杨昱, 许洁. OBE&PBL应用于“食品分析”实验课的探索[J]. 食品工业, 2023,44(07):245-247.
[3] 夏美茹, 雍雅萍, 李亚珍.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食品分析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 农产品加工, 2022(05):109-110.
[4] 肖付刚, 孙军涛, 张永清. 创新体系下“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J]. 农产品加工, 2018(08):75-77.
[5] 梁芳吴志刚申恒霞.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1(14):155-160.
[6] 夏美茹, 王飞, 雍亚萍, 等. 以学生为中心的“食品分析实验”课程改革[J]. 农产品加工, 2021(22):94-95.
[7] 吴萧, 段红, 徐礼生, 等. 食品分析实验课教学改革探讨[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32(08):247-249.
基金项目:百色学院2024年度校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食品分析实验”(2024KC07);202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级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多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食品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XNK202406)。
作者简介:胡方洋,女,1996年4月生人,汉族,贵州毕节,研究生,工程师,百色学院农业与食品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方向:功能性食品、亚热带果蔬资源副产物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