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邻苯二甲酸酯对藻类的毒性效应

作者

李媛霞

宁波大学 浙江省宁波市 315000

传统的塑料主要由简单的聚合物构成,并且通常会添加多种增塑剂,例如邻苯二甲酸酯(Phthalate esters, PAEs)。PAEs也被称作酞酸盐,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它们在工业生产和民用领域中被广泛用作塑料的增塑剂、添加剂和软化剂。全球PAEs年产量从1975年的1.8×106 t迅速增加到2011年的8×106 t,中国每年生产的PAEs超过4.50×106 t,消费量高达2.20×106 t。PAEs可分为低分子量PAEs和高分子量PAEs,前者在主链中含有3-6个碳原子,后者在主链中含有7-13个碳原子。低分子量 PAEs主要应用于医疗器械、粘合剂、油墨和油漆;高分子量PAEs通常用于地板、电线、涂层织物和汽车应用的生产;烷基链长度可影响PAEs的生物效应。由于PAEs在塑料制品中的广泛使用,它们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污染物。这类化合物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毒性和广泛分布性等特征,属于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某些PAEs是已知的内分泌干扰物,与生殖、发育和免疫系统疾病有关。鉴于PAEs的全球性分布和潜在健康风险,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nOP)、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BP)等6中PAEs已被美国环保署(USEPA)列为优先控制污染物,同时受到欧盟委员会(EU)的限制。

1.邻苯二甲酸酯的来源

PAEs的大量使用不可避免地导致其释放到环境中。PAEs聚合到塑料制品中是依赖于弱的物理氢键和范德华键,而不是化学反应,这进一步加剧了它们的环境释放,使其能够从含有它们的产品中迁移到周围环境中。PAEs分布范围广泛,普遍存在于多种环境介质和物品中,包括水体、大气、土壤和生物体内[1]。在水环境中,PAEs的环境输入途径主要包括:(1)工业废水点源排放;(2)塑料或非塑料制品废弃物在雨水淋滤作用下的缓慢释放;(3)大气干湿沉降过程[2],这种多途径输入机制导致PAEs在水体中的分布范围广泛且易于累积。大气中 PAEs 的主要源于焚烧的塑料制品、工厂生产的废气和挥发的涂料等。而土壤中的PAEs则主要来自农用塑料薄膜降解、污水灌溉以及垃圾填埋场渗滤液[3]。从环境介质间的迁移转化来看,PAEs在大气-水-土壤系统中呈现出复杂的循环过程,最终通过直接接触、呼吸作用或食物链传递等途径进入生物体内,并在生物组织中产生生物累积效应[4]。

2.邻苯二甲酸酯在水体环境中的污染特征

PAEs在水体环境中广泛存在,已成为水体环境中最广泛的有机污染物之一。地表水、地下水和海水等水体中PAEs的浓度通常处于ng/L至µg/L水平,环境监测数据显示,全球水生环境中的 PAEs的浓度范围是0.1 × 10−3–3.2 × 103μg·L−1。PAEs在水生环境中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在河流和湖泊中,靠近城市和工业区的水域PAEs浓度较高。在海洋环境中,近岸区域和河口区域的PAEs浓度通常高于远洋区域。季节性变化会导致水中 PAE 浓度的显着波动,与寒冷季节相比,温暖季节的 PAE 浓度通常较低。综上所述,PAEs的来源多样,分布广泛,其污染特征表现为在环境中的广泛分布和生物累积,以及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

3.邻苯二甲酸酯对藻类的毒性效应

进入水生环境中的PAEs可被藻类吸收,并可能转化为新的化学物质。植物可以通过根系的皮层细胞和叶片的气孔和皮孔吸收PAEs,研究表明,PAEs的吸收与土壤中PAEs的浓度、植物根系的表面积和生理特性有关。PAEs在植物体内的转运还可能涉及脂质转运蛋白,这些蛋白可以与PAEs结合,促进其在植物体内的分布,PAEs可以通过木质部向上运输到植物的茎和叶[5]。在藻类中,PAEs表现出较强的亲和力和积累能力。例如,DBP含量在龙须菜藻体内随时间延长而增加,最高积累值可达到达1.32mg/kg [6]。此外,DBP 的积累程度与酞酸酯分子结构相关,其侧链长度适中,DBP能够在龙须菜体内实现一定程度的积累,残留量为 0.11 - 1.89mg/kg[7]。因此,评估PAEs对植物和藻类的潜在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生长是衡量有机污染物毒性的一个敏感指标,它包括多个方面,如细胞密度、重量等。藻类的生长或聚集行为可能受到 PAEs 的干扰。研究表明,微藻对PAEs的敏感性较高,如 DMP和BBP显著抑制三角褐指藻的生物量,且呈现浓度依赖性。在高浓度DMP(≥0.3mg/L)的作用下,鼠尾藻的生长速率显著下降[8]。光合作用是植物制造有机物质的核心生物过程。PAEs通过破坏光合色素和光系统功能,干扰植物的能量代谢。研究发现,蛋白核小球藻和斜生栅藻等微藻的叶绿素a含量在DBP处理后减少[9]。DMP(≥0.2mg/L)会逐渐降低龙须菜的叶绿素a及藻红素含量,抑制其光合作用[10]。研究也表明,不同浓度的DBP暴露会影响龙须菜的生长和光合作用,且具有浓度依赖效应,低浓度(≤5 mg/L)DBP暴露对龙须菜的生长和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和Fv'/Fm')无显著影响,而高浓度(>5 mg/L)DBP暴露可显著抑制龙须菜的相对生长速率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降低光化学效率。

在生物体发生氧化应激时,会产生活性氧(ROS),ROS通常被视为引发植物氧化应激反应的潜在毒性机制之一。植物在应对氧化应激时,会启动其内源性抗氧化防御机制,这通常涉及到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以及非酶抗氧化剂如抗坏血酸(AsA)和谷胱甘肽(GSH)的水平也会发生变化,以保护植物免受进一步的氧化损伤。有研究表明DBP暴露导致蛋白核小球藻和斜生栅藻的丙二醛和ROS含量显著增加,SOD活性显著上调,导致抗氧化系统受损[9]。MBP暴露能够引起龙须菜藻体 ROS 的积累,脂质过氧化程度增加[11]。

生物结构的完整性是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前提。破坏生物体的结构完整性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其生物学功能。超微结构观察显示,高浓度DBP对小球藻也具有明显的毒性,破坏其细胞结构,导致斜生栅藻和蛋白核小球藻细胞空泡化、细胞和质膜脱离以及叶绿体分解[9]。此外,DMP使藻体细胞出现严重的质壁分离,类囊体条数增多且膨胀,线粒体多数溶解等。这些研究表明,PAEs可以诱导藻类细胞的氧化损伤和结构损伤。

4.结语与展望

伴随着全球塑料生产和消费的不断增加,PAEs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作为塑料生产中常用的增塑剂,PAE很容易从塑料制品中逸出,进而迁移到自然环境中,从而对环境和生物产生影响。藻类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初级生产者,PAEs污染可以抑制藻类的生长和光合作用,诱导氧化损伤和细胞结构损伤。组学技术的发展可为研究PAEs在不同分子水平(包括转录、蛋白质和代谢层面)的毒性机制提供了有效且实用的策略。目前研究主要聚焦PAEs对高等植物(如水稻、紫花苜蓿及多种叶菜类作物)的毒性效应机制。与高等植物相比,目前关于PAEs对藻类的毒性效应的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相对匮乏,未来需要进一步利用组学技术开展相关研究,以丰富PAEs暴露下藻类分子响应相关信息,推动藻类对PAEs响应机制的全面认知。

参考文献

[1] 岳小亚. 灞河邻苯二甲酸酯类的分布特征、生物富集和生态风险及其生物学效应的研究[D]. 咸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2] 徐玉金, 黄辉, 孔博宁, 等. 邻苯二甲酸酯在水环境中的分布及去除技术研究进展[J]. 净水技术, 2022, 41(2): 24-33, 149.

[3] 李鹏飞, 周贤, 王建, 等. 农田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降解功能细菌及其应用[J]. 中国环境科学, 2024, 44(3): 1542-1553.

[4] 周开胜, 吕超田, 杨刚, 等. 水体中酞酸酯类环境激素污染及生物降解研究进展[J]. 环境科技, 2009, 22(4): 56-59.

[5] LIANG J, JI X, FENG X, et al. Phthalate acid esters: a review of aquatic environmental occurrence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plants[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24, 470: 134187.

[6] 聂湘平, 李桂英, 吴志辉, 等. 4种酞酸酯在龙须菜-篮子鱼食物链中的积累放大研究[J]. 海洋科学, 2008(1): 19-23.

[7] 吴志辉, 杨宇峰, 聂湘平, 等. 酞酸酯对龙须菜的生态毒理研究[J]. 海洋科学, 2006(6): 46-50.

[8] 吕芳, 丁刚, 王翔宇, 等. 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胁迫的响应[J]. 海洋与湖沼, 2017, 48(2): 336-342.

[9] GU S, ZHENG H, XU Q, et al. Comparative toxicity of the plasticizer dibutyl phthalate to two freshwater algae[J]. Aquatic Toxicology, 2017, 191: 122-130.

[10] 余江. 大型海藻龙须菜对环境胁迫的响应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初探[D]. 广州: 暨南大学, 2008.

[11] 幺孟颖. DBP、MBP单一及联合暴露对龙须菜的毒性研究[D]. 广州: 暨南大学, 2019.

作者简介:李媛霞,2000年2月出生,女,汉族,四川省广元市,硕士在读,藻类生理生态及资源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