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影响下高校公共体育选修课改革探索
黄耀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510420
一、“双减”政策的核心要义及其对高校公共体育选修课的导向作用
2021 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即“双减”政策),核心目标是“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尽管政策直接针对义务教育阶段,但其中蕴含的“以生为本”“五育融合”“兴趣激发”“提质增效”等教育理念,对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校体育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
(一)强化“健康第一”理念,凸显体育育人价值
“双减”政策明确提出要“加强体育锻炼,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 1 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本质上是将体育置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核心位置。这一理念延伸至高校公共体育选修课,要求高校摒弃“体育仅是技能训练”的传统认知,充分发挥体育在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培养团队精神等方面的育人价值,将选修课打造为“健康素养培育的主阵地”,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缓解学业压力、塑造健全人格。
(二)倡导兴趣导向教学,培养终身锻炼习惯
“双减”政策强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习回归校园”,这一要求对高校公共体育选修课的启示在于:选修课需打破“重技能、轻兴趣”的模式,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设计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主动参与中感受体育的乐趣,从而内化为长期坚持锻炼的自觉行为,实现从“要我练”到“我要练”的转变。
(三)推动提质增效改革,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双减”政策的核心是“减负”与“提质”并行,要求教育资源向高效能、高质量方向倾斜。对高校公共体育选修课而言,这意味着需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师资水平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避免“低效重复训练”“形式化教学”等问题,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获得更高质量的体育教育体验。
二、“双减”政策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选修课的现存问题
当前高校公共体育选修课虽在不断发展,但对照“双减”政策的导向要求,仍存在诸多适配性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课程供给单一化,难以满足兴趣与需求多元化
“双减”政策强调以兴趣为导向,但当前高校公共体育选修课的供给存在明显短板:一是课程类型集中于传统项目,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等球类项目占比超60%,而瑜伽、普拉提、攀岩、飞盘、滑板等新兴时尚项目,以及武术、太极等传统文化体育项目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需求;二是课程层次缺乏梯度,多数课程仅针对“零基础”学生设计基础内容,缺乏进阶课程与个性化课程,无法满足有一定运动基础学生的提升需求;三是课程功能单一,侧重技能训练,而融合健康教育、运动康复、体育文化等内容的综合性课程较少,如缺乏“运动损伤预防”“校园急救”“体育心理学”等实用课程,与“全面发展”要求不符。某高校调查显示,75% 的学生表示“想选的新兴体育项目学校未开设”,62% 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过于基础,学不到新东西”。
(二)教学模式固化化,缺乏互动性与体验感
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高校公共体育选修课的教学模式仍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反复训练”的单向灌输为主,与“双减”政策倡导的“主动学习、体验式学习”相悖。一是课堂互动不足,教师主导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被动跟随训练,缺乏提问、讨论、创新尝试的空间,如在武术选修课中,教师仅机械讲解动作要领,不引导学生理解武术文化内涵,也不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调整动作细节;二是教学手段滞后,多数课程仍依赖“操场 + 器械”的传统模式,未充分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VR)等现代技术辅助教学,如未通过 VR 设备模拟比赛场景提升学生的战术理解能力,也未利用运动APP 记录学生训练数据并提供个性化指导。
(三)评价体系功利化,偏离“健康第一”目标
如前文所述,高校公共体育选修课的评价仍以“终结性考核”为主,技能与体能达标占比超 80%,而对学习态度、参与过程、运动习惯等核心素养的评价严重缺失,这种功利化评价与“双减”政策倡导的“全面评价、发展性评价”理念不符。一方面,评价导向导致学生“为考试而练”,如为通过 1000 米跑考核,学生仅在考前突击训练,考核后便停止锻炼,难以形成终身运动习惯;另一方面,统一的考核标准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基础薄弱学生因难以达标而丧失信心,违背“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公平原则。某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报告显示,功利化评价导致学生课后自主锻炼率不足 30% ,远超“双减”政策隐含的“主动锻炼”预期。
(四)师资队伍专业化不足,支撑能力有待提升
“双减”政策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但高校公共体育选修课教师队伍存在明显短板:一是师资结构单一,多数教师擅长传统球类、田径等项目,缺乏新兴项目(如飞盘、攀岩)、传统文化体育项目(如太极、舞龙)及交叉学科(如运动康复、体育心理学)的专业人才,导致新兴课程难以开设;二是教学能力滞后,部分教师仍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对兴趣导向教学、体验式教学、数字化教学工具的应用能力不足,难以适应“提质增效”的改革要求。
三、“双减”政策影响下高校公共体育选修课的改革路径
(一)丰富课程供给体系,满足多元化兴趣与需求
1. 构建“传统 + 新兴 + 特色”三维课程体系:在保留篮球、足球等传统优势项目的基础上,增设飞盘、滑板、攀岩、桨板等新兴时尚项目,满足学生追逐潮流的兴趣;开发武术、太极、舞龙舞狮等传统文化体育项目,融入文化讲解与体验环节,实现“体育 + 文化”融合;开设运动康复、校园急救、体育营养学等实用课程,提升学生健康管理能力。例如,某高校已开设“飞盘运动”“太极与养生”“运动损伤预防”等课程,选课人数同比增长45%。
2. 设置分层级、个性化课程模块:针对不同基础学生设计“基础班—进阶班—精英班”三级课程,如羽毛球基础班教授握拍、发球等基础技能,进阶班侧重战术配合,精英班针对校队储备人才开展高强度训练;允许学生“跨年级选课”“自主组合课程模块”,如学生可同时选择“瑜伽 + 运动康复”组合,满足个性化健身需求。
3. 拓展“课内 + 课外”课程场景:将课堂教学延伸至校外,与体育场馆、健身机构、户外营地等合作,开设“校外实践课”,如户外运动课程组织学生到户外营地开展徒步、露营实践,游泳课程利用校外标准泳池开展教学;在校内举办“体育文化节”“单项赛事”(如校园篮球赛、飞盘联赛),将赛事体验纳入课程学分,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二)创新教学模式,践行兴趣导向与提质增效
1. 推行“兴趣驱动 + 体验式”教学: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设计教学环节,如在飞盘选修课中,通过“趣味游戏(如飞盘掷准)—基础训练—小型比赛”的流程,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技能;在武术选修课中,结合武侠电影片段讲解动作背景,组织学生分组创编武术套路,提升体验感与创造力。
2. 融合数字化教学工具:利用多媒体、VR、运动 APP 等技术提升教学效率,如通过 VR设备模拟篮球比赛场景,让学生直观理解战术配合;使用“Keep”“咕咚”等运动APP 记录学生课后锻炼数据,教师根据数据提供个性化指导;利用希沃白板等工具制作互动课件,通过“在线答题”“分组PK”等功能增强课堂互动。
(三)优化评价机制,落实全面发展与发展性评价
1. 构建“过程 + 结果 + 素养”三维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占比提升至 50%,涵盖课堂参与度(如训练投入、互动提问)、课后自主锻炼(如打卡次数、运动时长)、学习态度(如预习笔记、团队协作表现)等指标;结果性评价占 30%,保留基础技能与体能考核,但降低达标难度;素养评价占 20%,通过“运动方案设计”“急救技能操作”“体育文化论述”等方式考核综合素养,全面体现“健康第一”目标。
2. 实施“基础 + 进步”差异化评价:根据学生入学体能测试成绩制定个性化考核标准,对基础薄弱学生侧重“进步幅度”评价,如某学生1000 米跑成绩从5 分30 秒提升至4 分40秒,即使未达统一标准,仍可获得进步加分;对身体特殊学生(如残障、慢性病患者)实行“替代性评价”,允许其以“体育理论学习”“运动康复训练”等替代体能考核,保障教育公平。
3. 引入多元评价主体:构建“教师评价 + 学生互评 + 自我反思 + 第三方评价”的评价模式,教师评价侧重技能与体能,学生互评侧重团队协作与运动道德,自我反思要求学生撰写锻炼日志与学习总结,第三方评价邀请校外体育专家对课程质量与学生素养进行评估,确保评价客观全面。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支撑能力
1. 优化师资结构:通过“引进 + 培养”双路径提升师资水平,引进新兴项目、运动康复、体育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人才;组织现有教师参加飞盘、攀岩、VR 教学等专题培训,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资格证书,如某高校已组织 20 名教师参加“全国飞盘运动教练员培训”,新增 5门新兴课程。
2. 提升教学与科研融合能力:设立“高校公共体育选修课改革”专项科研课题,鼓励教师围绕课程设计、教学模式、评价机制等开展研究;建立“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如“学生运动兴趣培育方案”)应用于教学实践,实现“以研促教”。
3. 建立师资激励机制:将课程改革成果、学生满意度等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对开设新兴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的教师给予奖励;搭建“教师交流平台”,组织教师赴国内外高校考察学习先进体育教学经验,促进师资能力提升。
四、高校公共体育选修课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政策支持
学校成立“公共体育选修课改革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领导任组长,统筹协调教务处、体育学院、后勤保障等部门,明确各部门职责;出台《高校公共体育选修课改革实施办法》,从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确保改革落地见效。
(二)加大经费与设施投入
增加体育教学经费投入,用于新兴项目器械采购(如飞盘、攀岩墙)、数字化教学设备(如VR 设备、运动APP)、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等;扩建体育场馆,优化场地布局,满足多项目同时教学需求,如某高校已投入500 万元建设“户外体育实践基地”,配备攀岩墙、桨板等设施。
(三)建立家校社协同机制
通过家长会、校园公众号等渠道向家长宣传“终身锻炼”理念,鼓励家长参与学生体育锻炼;与社区、体育企业合作开展“校园体育进社区”活动,如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武术表演、体育指导,形成“家校社协同促进学生健康”的良好氛围。
五、结论
“双减”政策为高校公共体育选修课改革提供了明确的理念指引,其倡导的“健康第一”“兴趣导向”“提质增效”等要求,直指当前选修课存在的课程单一、模式固化、评价功利等核心问题。高校需以“双减”政策为契机,通过丰富课程供给、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评价机制、强化师资建设等改革路径,推动公共体育选修课从“技能训练型”向“素养培育型”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公共体育选修课的育人价值,帮助学生形成终身锻炼习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国民. 关注数学练习设计,促进“减负提质”见实效[J]. 教育观察,2023,9(11) :120-121.
[2] 刘振艳还原生本,减负提趣——谈小学数学校本练习设计的多样性 [J] 河北农机,2024,(03):56-58.
[3] 张垚婷做“减法”做“加法”——谈小学数学周末作业设计实践 [J] 科教导刊,2023,(06):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