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创新路径
张嘎
山东省邹平市魏桥中学 256212
引言
初中时期是学生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初步形成与定型的关键阶段。德育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工程,对于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力、塑造良好品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环境的变革和教育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初中学生的成长环境更加复杂,思想观念日益多元,传统以说教和行为规范为主的德育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新时代背景下,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的直接推动者和组织者,需要转变观念,勇于创新,不断丰富德育内容与形式,激发学生内在动力,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旨在结合理论与实践,分析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创新的必要性,探索切实可行的创新路径,并为今后初中德育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当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现实困境与创新需求
在多元价值观和信息社会环境影响下,初中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表现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传统德育多依赖于集体活动、规章制度和日常管理,虽然在规范学生行为、塑造基本价值观方面具有一定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一,德育活动内容单一、形式呆板,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易导致形式主义和被动接受。其二,德育评价标准单一,忽视学生个性发展与过程性成长,难以激发学生内在道德动力。其三,德育资源相对匮乏,课程与学科融合度不高,缺乏社会实践与生活体验环节,难以实现知行合一。
此外,家庭与社会教育协同不畅,家校沟通形式化,德育合力未能充分发挥。面对这些现实困境,班主任迫切需要创新德育内容与方式,从单一灌输转向多元融合,从外在约束转向内在自觉,切实提升德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二、课程融合:提升德育内涵的有效途径
课程融合作为推动初中德育教育创新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当前班主任提升德育实效的重要抓手。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深入,单一依靠德育课开展道德教育的局限日益明显,将德育资源有机嵌入各学科课程,不仅拓宽了德育的空间,也实现了学科知识与品格培育的深度协同。在实际教学中,班主任应善于与各科教师协同,挖掘语文、历史、科学等课程中的道德元素。例如,在语文课堂,通过品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感悟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探究人物命运、品析行为得失,从而认识到诚实守信、坚韧不拔等优良品质的现实意义。历史课则以重大事件、典型人物为切入点,讲述民族英雄的担当与牺牲,引导学生理解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的重要价值,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深化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认同。
此外,班主任还可积极组织跨学科德育活动,将学科优势与德育目标有机结合。通过道德辩论赛、主题班会、社会调研、小组合作等活动形式,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又能让他们在互动中将道德认知转化为具体行动。例如,在一次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中,学生分组讨论诚信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角色扮演与情景再现,不仅提升了对诚信的理解,也增强了自我约束力和行为自觉性。
课程融合使德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课堂灌输,而是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学生搭建了多元成长的平台。通过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不仅丰富了德育内容和形式,更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推动初中德育工作走向深入和高质量发展。
三、情境体验:创新德育实施方式的核心
在初中德育实施过程中,情境体验法已成为有效激发学生内在道德认同和行为自觉的重要途径。与传统的灌输式说教相比,沉浸式、体验式的德育更容易调动学生情感,帮助他们在真实或模拟的环境中理解和践行道德规范。班主任应积极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富有情感色彩的德育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感悟助人为乐、公平正义、尊重他人等核心价值观。例如,定期组织社会服务、社区调研、志愿公益等活动,让学生在服务他人和集体的过程中体验责任与奉献,理解社会规则和集体利益。
在班级日常管理中,情境体验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班主任可以设计角色扮演、情景剧表演、模拟法庭等活动,将抽象的道德理念具体化、情景化,增强学生的代入感与实践能力。遇到同学间矛盾或班级冲突时,班主任引导学生站在不同视角分析问题,协商制定规则,通过集体讨论与反思,促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会理解、宽容和自律。这种以体验为核心的德育模式,不仅提升了德育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度,还有效促进了学生道德情感的内化和品行的养成,极大增强了德育的实践价值和实际成效。
四、信息化赋能与家校社协同:拓展德育创新边界
信息化发展为初中德育教育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和资源保障。班主任应充分发挥学校信息化平台、班级管理 APP 和家校互动系统的作用,实现德育工作的精细化管理与全过程记录。通过数字化平台,班主任可以实时推送德育学习资源,展示德育活动成果,开展线上主题讨论,及时表彰先进典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还让德育过程更加公开透明、易于监督。此外,数字化工具还能生成学生德育成长档案,便于跟踪分析每位学生的思想动态与行为发展,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家校社协同同样是德育创新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班主任应主动加强与家长、社区及社会资源的沟通合作,联合开展家校共育讲座、家庭道德实践作业、社区志愿服务等活动,形成校内外合力,共同关注和支持学生的品格成长。对于特殊学生和重点帮扶群体,班主任可联合心理教师、社会工作者等多方力量,提供个性化的德育支持,实现精准化、全程化育人目标。信息化赋能与家校社协同的深度融合,有效拓展了德育创新的边界,推动德育工作由校园延伸到社会与家庭,全面提升德育的广度和深度。
五、结语
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创新是应对时代变化、学生成长需求和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通过课程融合、情境体验、信息化赋能和家校社协同等创新路径,德育工作能够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多元拓展、方式与手段的科学升级。创新不仅要求班主任具备教育情怀和创新精神,还需不断学习与实践,提升专业素养和育人智慧。未来,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应继续完善德育支持体系,丰富德育资源,加强师资培训和机制保障,为班主任德育创新创造良好环境。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高尚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中学生,实现德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洁 . 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初中班主任德育管理策略研究 [J]. 启迪与智慧 ( 上 ),2023,(04):128-129.
[2] 陈美艳 . 初中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举措分析 [J]. 考试周刊 ,2022,(16):9-12.
[3] 金建鑫 , 王丽丽 . 创新思路,立德树人——新时代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刍议 [J]. 读写算 ,2021,(24):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