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教学创新路径

作者

靳敬宾

广平县第一实验 057650

引言

随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全面实施,核心素养培养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小学体育作为落实“健康第一”理念的关键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重任。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仍存在“重技能轻素养”“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导致学生运动兴趣不足、自主锻炼能力薄弱。因此,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教学创新路径,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破解当前教学困境的重要突破口。

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新时代体育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其内涵以“三维一体”为框架,深度融合了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培育要求。运动能力是基础维度,涵盖基本运动技能(如走、跑、跳、投)的熟练掌握,专项运动技能(如篮球运球、游泳划水)的进阶发展,以及体能素质(力量、速度、耐力)的全面提升,强调通过系统性训练实现“学- 练- 赛”一体化发展。健康行为是实践维度,聚焦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既包括科学锻炼习惯的建立(如每日运动打卡、运动损伤预防),也涉及营养膳食搭配、心理压力调节等健康管理能力的提升,旨在通过体育教育塑造“终身运动者”。

2 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与问题诊断

2.1 教学模式单一化,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仍普遍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集体练习—考核评价”的线性模式,课堂互动以单向指令为主,学生缺乏自主探究空间。例如,在田径教学中,教师常通过口令统一要求学生完成高抬腿、后蹬跑等动作,忽视个体运动能力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因动作难度过高产生挫败感,而能力较强者则因重复练习失去兴趣。

2.2 教学内容碎片化,核心素养培育脱节

现行小学体育教材多以运动项目为单位编排,技能训练与体能发展、健康行为培养缺乏系统性整合。例如,足球教学中,教师往往聚焦传球、射门等单项技术,却未将战术意识(如空间感知、团队协作)融入教学环节,导致学生“会踢球但不懂比赛”;在健康教育单元,部分学校仅通过理论课讲解营养知识,未与运动实践结合(如设计“运动后饮食搭配”实践任务),学生难以形成“运动- 健康”的认知闭环。

2.3 评价体系功利化,过程性成长被忽视

多数小学仍以技能测试成绩(如 1 分钟跳绳次数、50 米跑用时)作为主要评价依据,评价标准“一刀切”,忽视学生个体进步与努力程度。例如,在跳绳考核中,教师仅记录最终次数,未分析学生从“不会跳”到“连续跳 10 个”的突破过程;在体能测试后,68% 的学校未向学生反馈具体改进建议,导致评价结果沦为“排名工具”而非“成长指南”。此外,评价主体单一,以教师评价为主,缺乏学生自评与互评环节。

3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教学创新路径

3.1 构建“游戏化+ 情境化”教学模式,激活学生运动兴趣

基于核心素养中“运动能力”与“健康行为”的培育要求,小学体育教学应突破传统“指令式”训练模式,通过游戏化设计将技能学习融入趣味情境。

例如,在足球教学中,教师可创设“森林探险”情境,设置“穿越障碍运球”“解救队友传球”等任务,将控球、传接球技术转化为游戏挑战,同时融入体能训练(如爬行、跳跃)。上海市某小学的实践显示,此类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运动参与度提升 55% ,技能掌握效率提高 30% 。此外,情境化教学需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如设计“校园运动会筹备”项目,让学生分组策划赛事规则、编排热身操,在协作中培养规则意识与团队精神。

3.2 开发跨学科融合课程,促进知识迁移与能力整合

核心素养强调“运动能力 - 健康行为 - 体育品德”的协同发展,需打破体育学科边界,构建“体育 +; ”融合课程。例如,将体育与科学结合,设计“运动与能量”单元:学生通过跳绳、跑步等运动监测心率变化,结合科学课知识理解“能量消耗”原理;在数学课上,统计班级运动数据并绘制图表,培养数据分析能力。北京市某小学的“体育 + 语文”融合课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篮球比赛中的团队协作,撰写《我心中的团队英雄》作文,将体育品德中的“尊重与担当”转化为语言表达。

3.3 实施分层分类教学,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

针对学生运动能力差异,小学体育应采用“基础 + 拓展”的分层教学策略。例如,在跳绳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基础组”(掌握单摇跳)、“提高组”(练习双摇跳)、“挑战组”(尝试花样跳绳),为每组设计差异化目标与任务:基础组通过“跳绳闯关游戏”巩固技能,提高组参与“跳绳接力赛”提升速度,挑战组则自主编排跳绳表演培养创造力。广州市某小学的分层实践表明,学生技能达标率从 62% 提升至 89% ,且 90% 的学生表示“在体育课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挑战”。

3.4 建立“过程性 + 多元化”评价体系,关注成长动态

核心素养培育需构建以“成长记录”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替代单一的结果性考核。例如,教师可为每位学生建立“体育成长档案袋”,记录其课堂表现(如合作态度、创新动作)、体能测试进步曲线、健康行为改变(如从“不愿跑步”到“主动晨跑”)等过程性数据。成都市某小学的档案袋评价显示,学生自我反思能力提升 40% ,家长参与度提高 35% 。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教学创新路径,需以情境化、跨学科、游戏化和分层评价为核心,构建“兴趣驱动—能力发展—品德养成”的育人闭环。

参考文献:

[1] 浅论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快乐体育”的教育策略 [J]. 贺彩霞 .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3(04)

[2] 大单元教学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投掷技能学习的影响 [J]. 韩成祥 ; 楚凯 ; 李猛猛 ; 曹进 ; 李甜 ; 刁宏博 . 青少年体育 ,20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