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成长记
陈耀卉
张家港市暨阳幼儿园 江苏省张家港市 215600
在当代中国教育深化改革的宏大背景下,重审与汲取本土教育家的思想智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陶行知先生作为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其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核心内容的生活教育理论,宛如一座蕴藏丰富的宝库,深刻批判了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传统教育弊病,旗帜鲜明地倡导教育应回归生活、融入社会、服务大众。这一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时至今日,对于破解当前教育领域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幼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依然闪烁着不朽的光芒,提供了极具启示性的解决路径。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同时管理班上 20 多个孩子,其中最让我头疼的就是我们班的君君小朋友了,别看他身体小小的,但隐藏着巨大的能量。君君小朋友属于班内比较调皮捣蛋的孩子。集体活动中,当别的小朋友都能安静坐在小椅子上时,他就喜欢离开自己的椅子跑来跑去,还打扰别的小朋友活动;午睡时,他也不睡觉,在床上胡乱折腾,把床上弄得乱七八糟;中午用餐时,他也不好好吃饭,把盘子里的菜弄得到处都是,有时还影响别的小朋友吃饭;游戏时,他也很容易和别的小朋友发生争执……我们老师总是为他提心吊胆、时刻盯着他,怕稍有不慎而出现意外。对于这样的“熊”孩子,我和其他几位老师也想了很多办法,效果都微乎其微。当他做错事之后,我们总会第一时间去教育他,告诉他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是错的,而他也往往会承认自己知道错了,下次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了,但是一转眼好像又忘记了,又继续做出调皮捣蛋的行为。
今天上午的集体教学活动是关于动物的认知。当老师出示印有小兔子的图片,并请小朋友们说出小兔子的生活习性时,君君坐在座位上,将小椅子微微向后挪动,身体扭向右侧,目光落在邻座小华的脸上。他先是用食指轻轻点了一下小华的肩膀,小华转过头来,君君随即嘴巴张开,却没有发出声音,只是做了几个夸张的口型,逗得小华发出了一声轻微的笑声。老师的目光投向他们,君君立刻将身体转正,两只手规矩地放在膝盖上,头也低了下去。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君君的肢体动作和对同伴的互动表现,可能反映了他对当前教学内容注意力的波动性。他没有直接发出噪音,而是通过身体的转向和无声的口型与同伴建立联系,这可能是在探索社交规则的边界,试图以一种不被立即察觉的方式寻求关注或进行互动。这表明君君可能处于社会交往技能发展的探索期,他正在学习如何在集体环境中表达自己的需求,以及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系。同时,也可能提示他对特定内容的兴趣点不足,需要更具吸引力的参与方式来维持专注力。
午餐时间,保育老师将饭菜端到餐桌上。当君君面前的餐盘里盛有绿色的西兰花时,他先是伸出勺子,轻轻地碰了碰西兰花,然后又将勺子收回。接着,他将餐盘向前方推了大约十厘米的距离,身体也随之后仰,目光移向窗外。当老师走到他身边,轻声提醒他吃饭时,君君拿起勺子,舀了一小勺米饭放进嘴里,但西兰花仍旧留在餐盘里没有动。他随后将勺子放在餐盘边缘,身体再次转向旁边的强强,用极低的声音和小强说着什么,两人不时地对视一眼,嘴角微微上扬。
午餐时,君君对西兰花的抗拒以及将餐盘推远的动作,显示出他对食物的偏好和自主选择的意愿。他并没有直接拒绝,而是通过推远餐盘、目光转移和与同伴的低声交流来表达,这可能反映他正在发展个人独立性和表达自我主张的方式。与同伴的互动则可能是他试图将用餐时间转化为社交机会,借此减轻他对食物的抵触情绪,或仅仅是寻求情感上的连接。这揭示了幼儿在饮食行为中,除了生理需求外,也包含了复杂的心理和社交因素。
下午的午睡时间,寝室里一片安静。当其他小朋友陆续进入梦乡时,君君躺在自己的小床上,眼睛始终睁着,目光在天花板上和周围的小床之间游移。他没有发出声音,但身体时不时地动一下,一会儿踢踢被子,一会儿又翻个身。
他将小枕头拿起来,又放下去,如此反复了几次。过了一会儿,他尝试着将一条腿伸出被子,又慢慢地收回。他用手轻轻地摸了摸床单的边缘,然后又把手放回被子里。整个午睡期间,他都在这种细微的、不引人注意的动作中度过,直到老师过来轻抚他的背部,他才慢慢地闭上眼睛,但身体仍旧有些僵硬。
午睡时,君君长时间保持清醒并伴随着细微的肢体动作,表明他可能在生理上对午睡的需求不强,或者在心理上难以放松和进入睡眠状态。他没有制造噪音影响他人,而是通过内部的、不易察觉的活动来打发时间,这可能体现了他对集体规则的初步理解和自我控制能力。他的这种行为也可能是他在探索身体感知和周围环境,或者是他对独处时间的一种另类体验。这提示了幼儿在午睡时,除了统一的作息要求,个体生理节奏和心理状态的差异需要被关注。
我开始尝试在学习和生活中去刻意引导君君小朋友,慢慢激发他内在的责任心和纪律意识。在组织小朋友玩游戏时,我让君君去充当秩序维护员,发现哪个小朋友没有遵守规则就去引导并且提醒他;在吃午餐时,我让君君帮我一起给小朋友们分餐具,而他也很乐于帮助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每次都能认真完成我交给他的小任务;活动中,针对他出现的一些好的行为,我也会及时肯定与表扬,并鼓励其他小朋友学习他好的行为,这样极大地增强了君君小朋友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渐渐地,君君在集体活动中变得认真起来,虽然有时候还会犯老毛病,这时候我会上前去拍拍他的脑袋,看着他,他马上知道自己哪里没有做好。在学校里,我有意通过各种活动让君君去充当一个“好孩子”,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让他亲身体验成为一个守规则、守纪律的好孩子的快感,抓住各种机会让他体验这样的活动或者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君君内心的责任感和纪律意识就被我培养出来了。
经过对君君的教育和引导,我发现与之前对其说教的教育方法相比,效果显著。通过让孩子亲自参与其中,实际感受成为一名好孩子的快乐和自豪,让他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最后也成为一名懂规则、守纪律、积极向上的好孩子。我自己在此过程中也获得了很大的成长,我逐渐深刻地认识到陶行知教育思想所隐藏的巨大魅力。
通过对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的深入探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生活即教育”的本质观、“社会即学校”的领域观以及“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体系。这一思想强有力地揭示了教育的本源在于生活,教育的场域涵盖整个社会,而教育的方法则在于实践中的创造与合一。它不仅为我们审视和批判传统教育弊端提供了锐利的武器,更为我们构建面向未来、扎根中国大地的新型教育模式提供了丰厚的理论滋养与实践指南。在新时代的教育征程中,我们理应更加自觉地继承与发展陶行知的教育遗产,将其思想精髓创造性地应用于教育教学改革之中,坚定不移地推动教育回归生活本真,拓展社会课堂,强化实践育人,从而真正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具备生活力、创造力与责任感的时代新人。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历经时代洗礼而愈显其价值,必将持续照亮中国教育探索与前进的道路。
作者简介:陈耀卉,女,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人,汉族,1997年2 月出生,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