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审美鉴赏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作者

夏小兰

湖南省衡阳市博文高级中学 421000

一、引言

古诗词以其凝练优美的语言、深邃动人的意境、真挚饱满的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底蕴。高中语文教材中遴选的大量经典古诗词,如同珍贵的文化瑰宝,是培育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优质素材。然而,当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却常被忽视,教学效果未能尽如人意。因此,探索有效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策略,对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目标功利化

在应试教育的惯性影响下,部分教师将古诗词教学的重心局限在字词解释、诗句翻译与背诵默写的“应试三件套”上,只为应对考试中的相关题目。却忽略了古诗词独有的审美价值,未能将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纳入重要教学目标,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文字,无法真正走进诗词的灵魂,领略其蕴含的艺术魅力与人文情怀。

2.2 教学方法单一化

一些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仍固守“逐字逐句讲解”的传统模式:教师在讲台前机械拆解,学生在台下被动记笔记,缺乏互动与共鸣。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如同让鲜活的诗词变成了枯燥的“文字标本”,既无趣味性,也无感染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探究欲,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自然无从谈起。

三、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审美鉴赏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3.1 提升语文素养

审美鉴赏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打开诗词魅力之门的钥匙。通过培养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的审美鉴赏能力,能让学生更敏锐地捕捉诗词的语言美(如对仗的工整、炼字的精妙)、意境美(如“大漠孤烟直”的壮阔、“小桥流水人家”的温婉)与情感美(如“但愿人长久”的深情、“人生自古谁无死”的豪迈),进而提升语言感知与表达能力,推动语文素养全面提升。

3.2 传承中华文化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每一首诗词都承载着特定时代的历史风貌、哲学思想与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能让学生在品味诗词之美的同时,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 从《诗经》的质朴到唐诗的豪迈,从宋词的婉约到元曲的鲜活,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

四、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审美鉴赏能力培养的策略

4.1 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审美兴趣

创设沉浸式审美情境,是点燃学生审美兴趣的有效方式。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语言渲染等手段,搭建与诗词内容契合的“情境桥梁”,让学生仿佛“穿越”到诗词的世界。例如教学李白《将进酒》时,可播放激昂豪迈的古曲,展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丽图景,再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诗人“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情,让学生在声、画、语的交融中,直观感受诗词的豪放氛围,自然而然地产生审美期待。

4.2 深入解读意象,领悟意境之美

意象是古诗词的“灵魂载体”,是诗人情感与思想的寄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意象 —— 不仅知其“形”,更懂其“意”。例如教学王维《山居秋暝》时,可逐一审视诗中的“明月”“松”“清泉”“竹”等意象:“明月”常象征高洁,“松”代表坚韧,“清泉”寓意纯净…… 当学生理解了这些意象的内涵,便能串联起它们共同营造的“清新、宁静、空灵”的意境,进而体会诗人对山居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之美的珍视,实现从“读文字”到“悟意境”的跨越。

4.3 赏析艺术手法,感受语言魅力

古诗词的语言魅力,往往藏在精妙的艺术手法中。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这些“语言的魔法”:如比喻让抽象情感变具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对偶让句式更富韵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用典让内涵更显深厚(“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例如教学李商隐《锦瑟》时,可重点分析“庄生梦蝶”“望帝啼鹃”的典故,让学生理解诗人如何借典故传递“怅惘迷茫”的复杂情感,感受古诗词语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独特魅力。

4.4 开展多元活动,强化审美体验

单调的“听讲”难以深化审美体验,多元活动能让学生在“做”与“悟”中感受诗词之美。教师可组织诗歌朗诵比赛 —— 让学生通过声调、语速的变化,传递诗词的情感(如读《雨巷》时的轻柔惆怅,读《满江红》时的激昂慷慨);开展诗词创作活动 —— 让学生模仿古诗词的格律与意境进行短作,如写一首五言绝句描绘校园春景;举办鉴赏研讨会 ——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独特感悟,如“我眼中的‘柳’意象”,在交流碰撞中深化审美认知。

结语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是一项需要耐心与匠心的长期任务。教师要跳出“应试功利”的局限,真正重视审美鉴赏能力的价值,用情境唤醒兴趣、用意象引领感悟、用活动深化体验、用比较拓展视野,让学生在与古诗词的深度对话中,学会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的审美世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璀璨的文化之花。

参考文献:

[1] 审美教育视域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以《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课教学为例[J]. 张泽华.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01)

[2] 高中语文古诗词的审美教育教学[J]. 庞舒月. 汉字文化,2023(06)

[3] 探寻古诗词教学中的“真”“善”“美”[J]. 柳雪莹 . 文学教育( 下 ),2023(03)

[4] 新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美育研究 [J]. 王晗懿 ; 邓慧爱 . 科教导刊 ,20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