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幼儿园“午睡环节”中教师引导策略对幼儿自主管理能力的影响

作者

刘小英

民丰县若克雅乡中心幼儿园 848599

午睡作为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环节,对小班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发现许多小班幼儿在午睡环节存在依赖性强、自我管理能力差等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在培养幼儿自主管理能力方面存在不足。教师需把握这一环节的教育契机,通过恰当的引导帮助幼儿逐步形成自理习惯与责任意识。

一、教师引导策略的具体实践方式

教师所采取的引导方法如同路标,直接指引着幼儿的行为方向与发展路径。那些在实践中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策略,往往细腻而充满耐心,它们并非宏大的理论,而是融入日常的温暖细节。

(一)环境创设与常规建立,构筑安全有序的午睡空间

一个适宜的环境是幼儿顺利过渡到午睡状态的重要前提。这不仅仅是指物理空间的布置,更在于一种稳定秩序感的营造。教师通常会提前拉上窗帘,让室内的光线变得柔和朦胧,并播放固定、舒缓的轻音乐作为背景音,这些感官上的信号是在向孩子们清晰地传递“午睡时间到了”的信息。同时,建立一套清晰、可预测的常规流程。比如从户外活动回来后,教师会以平和的口吻引导孩子们:“我们现在要准备午睡了,首先请像小猫咪一样安静地走进寝室,找到自己的小床。”然后孩子们会在重复的日常中学习完成一系列动作:脱下外套并尝试简单折叠,摆放好小鞋子,然后钻进被窝。这个过程不需要催促,而是通过日复一日的温和坚持,让幼儿理解各个环节的顺序和意义。当常规内化为习惯,外部的要求便逐渐转变为幼儿自觉的内在行为,他们在此过程中获得了对环境的掌控感和安全感,这是迈向自我管理的坚实第一步。

(二)渐进式引导与语言激励,激发幼儿的内在能动性

幼儿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进行拆解和示范。在午睡准备中,教师不应代替包办,而应成为一个细致的演示者和积极的鼓励者。以穿脱衣物为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指令,而是一个可以被分解的教学过程。教师会放慢动作,面向全体幼儿演示如何抓住衣袖口、如何将手臂慢慢退出,并将叠好的衣服放在床尾的固定位置。这种清晰的步骤示范,为幼儿提供了可模仿的样板。在幼儿尝试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激励至关重要。具体的、指向行为的表扬远比空洞的“你真棒”更有效。当教师说:“我看到你把两只鞋子头碰头放好了,真整齐!”或者“你今天自己就把拉链解开了,进步非常大!”时,幼儿能明确知道自己的哪个行为得到了认可,从而产生真正的成就感和继续努力的动力。这种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的积极体验,会极大地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自我挑战的欲望,使他们从“要我做”转变为“我愿意做、我能做”。

(三)关注个体差异与情感支持,尊重每一位幼儿的独特节奏

任何一个班级的幼儿都不是整齐划一的,他们在睡眠需求、入睡速度、情绪状态和家庭习惯上存在天然差异。一套僵化的策略无法适用于所有孩子,因此教师的观察与个性化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那些精力充沛、入睡困难的幼儿,强硬要求其立刻闭眼睡觉往往收效甚微,甚至会引发焦虑和对抗。此时,更需要的是理解与变通。教师可以允许他们先在床上安静地躺一会儿,或者提供一本柔软的布书让其短暂翻阅,帮助其情绪先平稳下来。对于分离焦虑严重或情绪低落的幼儿,教师一个温暖的拥抱、安静的陪坐或轻轻的背部抚摸,所能提供的情绪价值远胜于言语说教。这种“因材施教”的引导策略,传递的是一种深深的尊重与接纳。幼儿感受到的不是被规则强制约束,而是在被理解的安全感中,自愿地去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集体环境。

二、教师策略对幼儿自主管理能力的促进

教师精心设计的引导策略,其价值远不止于保障午睡环节的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真实、自然且每日重复的实践场,在其中,幼

儿的自主管理能力得以悄然萌发和稳步成长。

(一)自我照顾能力的提升

午睡环节中穿脱衣物、整理物品等一系列活动,是幼儿锻炼生活自理能力的绝佳机会。在教师持之以恒的引导和鼓励下,幼儿通过日复一日的实践,从最初需要完全协助,逐渐能够独立完成一系列动作。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是实实在在的操作经验,例如学会辨认鞋子的左右脚,掌握折叠外套的简单方法,或是成功解开和扣上常见的扣子。这些技能的习得,直接减少了幼儿在生活上对成人的依赖,增强了其独立处理个人事务的信心与能力。每一次成功的自我服务体验,都是一次积极的反馈,强化了幼儿“我能行”的自我认知。

(二)规则意识与责任感的初步形成

午睡环节并非纯粹的个人活动,它是在集体环境中进行的,因而必然包含着对集体规则的理解与遵守。教师通过清晰、一致的行为指引,如要求“轻声慢步走入寝室”、“将自己的衣物摆放整齐”,帮助幼儿逐步建立起规则意识。幼儿开始明白,自己的行为不仅关乎个人,也会对周围同伴的休息环境产生影响。他们从理解“我需要安静上床”这一具体规则出发,逐渐内化出一种为他人着想、维护集体秩序的初步责任感。这种责任感的形成,不是通过说教强加的,而是在具体的行为约束和情境体验中自然萌生的。

(三)情绪调节与自主抉择的机会

午睡对于部分幼儿而言,意味着要与热闹的游戏活动分离,有时会伴随焦虑或抗拒的情绪。教师的策略如果包含有限的选择权和情感认同,便能有效转化为幼儿学习情绪自我调节的契机。当教师提供“你想抱着小熊睡还是小兔子睡”这样的选择时,尽管选项简单,却赋予了幼儿一定的决策权和掌控感,这种掌控感能有效缓解其内心的不安。同样,允许难以入睡的幼儿进行片刻安静的自主活动,如翻阅绘本,实际上是认可并接纳了其当下的情绪状态,为其提供了一个平缓的情绪过渡期。在这些微小的抉择和被尊重的体验中,幼儿开始学习认识自己的情绪,并尝试运用一些方法来安抚自己,逐步发展出宝贵的自我调控能力,这是情绪管理这一高级自主能力的初步体现。

总而言之,午睡环节远不止于“休息”,它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教师通过有意识的策略引导——无论是环境营造、渐进支持还是个性回应,都能在这一看似平常的环节中有效促进幼儿自主管理能力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徐亦婷 . 做有 " 生活力 " 的人 : 幼儿园生活环节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 [J]. 生活教育 ,2023(12):26-29.

[2] 潘巍巍 . 自主午睡茁壮成长——幼儿园小班自主午睡环节策略研究的研究 [J]. 中外交流 ,2021,28(6):1112-1113.

[3] 张晴 . 一日生活常规下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的行动研究 [D]. 河南 :河南师范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