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的策略研究
胡菊慧
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实验小学
一、引言
科学探究发端于问题,提出探究性问题是学生科学学习的重要起点。大象版小学科学教材遵循“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为明线,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为暗线”的编写思路,设置贴近学生的卡通角色,借故事、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但在实际教学当中,学生借助教材提出高质量探究性问题时,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因此,结合大象版教材特点,钻研引导策略,意义十分深远。
二、大象版小学科学教材特点及对提问的支撑
2.1 教材编写逻辑与内容架构
大象版教材主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构建“准备单元 - 主题单元 - 反思单元”体系。准备单元比如一年级上册的《吹泡泡学科学》,其引领学生初窥科学探究的流程;主题单元则围绕自然现象、生活科技等铺陈,像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包含了种子发芽、植株生长等探究内容;反思单元助力学生回顾总结,培育反思习惯 。这般架构为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提供了清晰的脉络和丰富的素材。
2.2 对学生提问的支撑点
教材借真实的问题情境、趣味活动设计,来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比如四年级上册《运动》这一单元,从生活里物体运动现象切入,让学生在观察、体验中自然生疑;卡通人物“探探、究究”等的互动对话,也能引导学生模仿思索,启发提问。同时,教材注重跨学科融合与实践,为问题生成开拓了多元视角与实践土壤。
三、小学科学课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的现状
3.1 问题数量与质量情况
课堂上,学生主动提问占比较低,大多依赖教材提示或老师引导。提出的问题也常常浮于表面,在学习一年级下册《水与溶解》时,多问“盐为啥会溶解”,鲜有人思考“不同物质溶解速度受哪些因素影响”,深度探究性问题匮乏,没能充分挖掘教材可拓展的科学问题。
3.2 问题与教材贴合度不足
一些学生提问偏离了教材的探究主线,没能结合教材活动进行深入思索。比如在一年级上册《磁铁‘魔法’城堡》这一单元中,学生做完磁铁游戏后,未围绕教材中磁铁性质、作用等发问,反倒是问“磁铁能吸金子吗”(超出教材基础探究范畴,且脱离课堂实践 ),反映出对教材探究方向把控不清,未有效运用教材资源提问。
四、基于大象版教材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的策略
4.1 依托教材情境,激发提问兴
4.1.1 活用教材趣味情境
大象版教材中有许多生动的情境,比如二年级上册《这是谁的脚》准备单元中,呈现出了不同动物的脚印图片。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这些脚印形状、大小有何不同?猜猜分别属于哪种动物?为啥会有这样的脚印?”从教材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自然催生“动物脚印与生活环境有啥关联”等探究性问题 。
4.1.2 拓展教材生活关联情境
结合教材内容,关联生活拓展情境。老师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电与我们的生活》时,可以向学生展示家庭用电场景、学校电器设施,并关联教材中电路实验,引导学生思索:“家里的灯为何有的亮有的不亮?和教材里的电路原理有啥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与教材衔接中发现问题,比如“不同电器的电路连接有何特点”等 。
4.2 紧扣教材活动,传授提问方法
4.2.1 围绕“做中学”活动引导提问
大象版教材强调“做中学”,比如四年级下册《自然界的水》单元“水的净化”活动。老师在学生实验时,引导用“5W2H”法思考:“做了什么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 水为何有杂质,净化原理是啥→ 杂质在水中的存在位置→净化到何时算完成→ 谁发现的水净化方法→ 怎样改进净化效果→ 净化前后水的质量变化多少”,逐步提出“不同净化材料对水的净化效果有无差异”等问题 。
4.2.2 利用教材反思单元提炼问题
反思单元是教材特色,比如一年级下册《我们也在找证据》。老师引导学生回顾单元探究,发问:“这一单元做了哪些实验?遇到了什么奇怪现象?哪些问题尚未解决?”学习《植物‘保育员’》后,反思提出“不同植物浇水频率是否相同,如何证明”,借助反思单元梳理思路,提炼可探究问题。
4.3 挖掘教材资源,拓宽问题维度
大象版教材注重跨学科,比如五年级下册《探寻光的路线》融合物理、数学知识。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思索:“光的反射路线和数学几何中的射线有啥关联?”“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和语文里描写的自然景象有啥联系?”以跨学科视角拓宽问题维度,提出“光的传播规律在不同学科知识里的体现有何不同”等问题 。
五、实践案例:以大象版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教学为例
5.1 教学环节与策略应用
5.1.1 情境导入与提问激发
老师可以展示教材中“植物生长过程”的插图,再结合校园植物角实景,引导学生观察:“教材里的植物和我们校园的植物生长环境有何不同?从种子到开花结果,你觉得会碰到哪些问题?”利用教材情境与生活关联,激发学生提出“不同环境对植物生长周期有无影响”等一系列问题 。
5.1.2 实验探究与方法引导
开展教材中“种子发芽条件”实验,运用“5W2H”法引导:“种子发芽了没?为何有的发芽快?怎样改变条件(水、光、温度 )影响发芽?”学生在实验中提出“种子发芽必须需要阳光吗,如何验证”,紧扣教材活动传授提问方法 。
5.2 实施效果
课堂上学生提问数量大幅提高,问题质量明显改善,比如“植物生长过程中,光照时长和开花时间的关系怎样(结合教材实验拓展 )”等深度问题占比增大 。学生能有效依托教材资源提问、探究,科学思维与教材运用能力明显加强,对《植物的一生》知识理解更为透彻。
六、结论
结合大象版小学科学教材特点,通过情境激发、方法传授、资源挖掘等策略,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这不仅符合教材的编写理念,还能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与教材运用水平,让科学学习更具深度与活力。在未来还需要持续探索,依据教材更新、学生特点优化策略,充分发挥大象版教材优势,助力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问题之旅中不断成长进步。
参考文献:
[1] 林冬红 . 基于探究性学习的小学科学问题情境创设研究 [J]. 基础教育论坛 , 2022, (19): 11-12.
[2] 虞小东 . 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中的问题情境创设 [J]. 科学咨询 ( 科技·管理 ), 2020, (32): 261.
[3] 宋天赐 . 探析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考试周刊 ,2019, (24): 18.
[4] 王鹏 . 小学科学课程探究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J]. 甘肃教育 , 2014,(24):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