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意写作能力的培养路径

作者

顾佳裕

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  21560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表达真实情感与独特思考。小学阶段是学生写作兴趣培养与表达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创意写作能力发展能助学生完成作文任务、奠定语言学习基础,基于此探索符合其认知特点的培养路径,打破传统教学局限,让学生主动思考自由表达,是作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创意写作能力培养的现存问题

(一)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体验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选择的主题与内容缺乏对学生生活实际的关注,往往局限于教材设定的固定话题,且对这些话题的引导仅停留在表面层次,没有深入挖掘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脱离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在写作时只能编造或模仿他人的经历,写出的作文既缺乏真情实感,也没有个人特色,难以在内容与表达上体现创意,无法满足创意写作能力培养的基本需求。

(二)思维训练缺乏系统性与多样性

创意写作的核心在于思维的发散与创新,当前多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思维的训练缺乏必要的系统性。课堂上,教师常常直接向学生给出固定的写作思路,从根本上限制学生的思考方向;在思维训练方法的选择上,也多以简单的提问为主,缺乏能激发学生多角度思考的活动设计,最终导致学生的思维逐渐固化,无法从不同视角观察事物、表达想法,难以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写作思路。

(三)评价方式抑制学生创意表达

现行小学语文作文评价多以内容完整、语句通顺、中心明确为主要标准,教师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更关注学生作文中的语法错误与结构规范,对学生文中体现的独特想法与个性化表达关注严重不足。部分教师甚至会将学生超出常规的表达直接判定为不符合要求,强制要求学生修改为更标准的表述,这种评价方式完全忽视创意写作的个性化特点,让学生在写作中不敢尝试新的表达形式与内容,逐渐失去创意表达的勇气与兴趣。

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意写作能力的培养路径

(一)生活体验转化,构建素材结构化梳理体系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养。培养创意写作能力正是对这一要求的积极响应,鼓励学生摆脱千篇一律的写作模式,敢于想象、勇于创新,在写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展现独特的思维与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符合素质教育所倡导的育人理念。创意写作的源头是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师需构建素材培养体系,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生活感知转化为可用于写作的创意素材,通过针对性的转化练习,引导学生将积累的素材转化为独特的文字表达,这是为创意写作奠定基础的关键环节;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观察任务,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生活观察,让学生在观察中既关注事物的外在特征,也记录内心的感受与联想;建立常态化的素材记录与梳理机制,帮助学生积累带有个人情感的细节素材。

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写观察日记”的习作任务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照素材结构化梳理体系开展学习,先让学生选择家里的盆栽、校园的小动物等身边熟悉的事物,设计五感观察任务单,让学生每天记录事物的变化,包括看到的颜色与形态、触摸的质感、闻到的气味,以及观察时的想法。比如学生观察家里的绿萝,记录“今天发现绿萝新长出的叶子是嫩绿色的,摸起来比老叶子更软,靠近时能闻到一点淡淡的青草味,看着它慢慢长高,觉得很开心”。随后教师每周引导学生梳理观察日记内容,按照外观变化、生长细节、观察感受分类整理,补充遗漏的细节;让学生将梳理后的素材转化为完整的观察日记,尝试用不同的开头引入观察对象,如“窗台上的绿萝已经陪我三个月了,今天我发现它有了新变化”,让学生在素材转化中学会用个人化的视角呈现生活观察,丰富写作内容。

(二)思维发散训练,设计多维度表达活动

打破思维固化是培养创意写作能力的关键,教师可结合习作任务的特点,通过话题重构、逆向思维、跨学科融合等方式设计多维度思维发散活动,让学生跳出固定的写作框架,尝试从新的视角理解主题、组织内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写作主题,形成独特的写作思路,让写作思路更具多样性与创新性。

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我的植物朋友”的习作任务为例,教师可通过话题重构活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传统教学中,学生常选择描述植物的外形、生长过程等常见内容,思路较为单一。教师可引导学生打破这种固定认知,重新定义植物朋友的写作方向,思考植物朋友带来的特别回忆、和植物朋友相处的独特细节、植物朋友身上体现的品质。例如有学生选择自己种植的向日葵,不再只写“向日葵的花盘很大,跟着太阳转”,而是重点描述“每天放学回家,我都会给向日葵浇水,它的叶子上会沾着水珠,风一吹就晃来晃去,像在和我打招呼,有一次我考试没考好,对着它说话,它的花盘好像朝着我,让我别难过”,通过这样的细节展现与植物朋友的情感联结。写作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说明自己选择这个角度的原因,帮助学生梳理思路,让作文内容更具个性。当学生能在写作中展现自己的创意,将内心独特的想法转化为生动的文字,且得到他人的认可时,他们会获得成就感,对写作 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形成良性循环,让写作不再成为一件难事,而是成为他们乐于从事的创造性活动。

(三)动态评价激励,建立创意导向的反馈机制

科学的评价方式是保护学生创意热情、促进创意写作能力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需建立以鼓励创意为核心的动态评价反馈机制。这种机制要通过自我评价、分享交流、分层指导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创意表达的价值,激发持续的写作兴趣,同时突破传统评价中对内容完整、语句通顺的单一关注,将内容独特性、表达个性化、情感真实性纳入评价维度。

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介绍一种事物”的习作任务为例,教师可按照动态评价反馈机制开展评价工作,制定创意写作评价量表,从内容独特性、表达个性化、情感真实性三个维度设定评价要点,如内容独特性关注是否选择了事物不常见的特点介绍,表达个性化关注是否用了自己习惯的语言风格。学生完成习作后,教师先给出分层改进建议,针对创意表达较少的学生,建议其补充个人感受;针对创意表达较好的学生,建议其优化表达细节;接着让学生对照量表进行自我评价,找出自己作文中的创意点,如介绍蜜蜂时,有学生写到“蜜蜂的翅膀每分钟能扇动很多次,飞的时候会发出嗡嗡的声音,像在给自己伴奏”,认为自己找到了蜜蜂的独特特点;随后开展简短的创意分享,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创意点,最后将优秀的创意习作整理展示,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创意得到认可。

结束语: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意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主动思考、自由表达,并非简单的技巧传授。构建生活体验转化体系让学生挖掘生活中的创意素材,设计多维度思维训练活动打破学生的思维局限,建立创意导向评价机制保护学生的创意热情,这些方式可有效推动能力的提升。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创意写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积极应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科学有效的培养策略,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使学生在创意写作的道路上不断成长,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表达创意的舞台。

参考文献:

[1]鲁雅静.创意表达视域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 )( 下 ),2024(7):52-53.

[2] 石钊 .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策略探讨 [J]. 试题与研究 ,2024(14):156-158.

[3] 张艾 . 基于线上平台的小学语文趣味作文教学实践研究 [J]. 中国新通信 ,2024,26(11):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