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劳动课家庭劳动契约模式的育人实践

作者

刘馨鸽

吉林大学附属小学

引言

伴随“双减”政策的不断推进以及劳动教育地位的愈发凸显,家庭作为学生劳动教育的核心阵地,其功能亟需被高效激活。传统家庭劳动一般是临时安排或口头约定好的,缺乏系统性与可长久维持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差,责任意识薄弱。在学校把“家庭劳动契约”模式引入到劳动课程设计中,依靠契约文本界定任务范围、设定目标和评价手段,在家庭中重塑具备规则与仪式感的劳动教育情境,获得了值得肯定的效果。

一、家庭劳动契约模式的设计理念

(一)契约理念引入劳动教育

生活契约教育理念衍生出“家庭劳动契约”,突出以契约作为承载载体,引导学生于日常生活中逐步树立起规则意识、责任感及自我管理能力,它并非仅仅是一份书面协议,而是一种引导学生自我提升的教育途径。依托这种理念,于“规则参与”中,学生掌握尊重约定、履行义务的能力,经由“目标引导”明晰任务方向,慢慢养成对家庭及社会的责任心[1]。

在劳动课程内引入契约教育理念,并非形式化的仪式,而是依靠带有仪式感及规范性的文本,促使学生在签署及履行劳动契约的时段中,唤起内心深处的认同与庄重感。

(二)契约内容的科学设定

一份完备的家庭劳动契约,往往要包含多个关键要点。为保证劳动过程的清晰性与可操作性,任务名称用来清晰区分学生承担的具体劳动事项,如“整理书桌”“清扫厨房”之类,具体内容对任务的操作步骤及要求做细致描述,使学生清楚各工作的核心要点。时间安排是关键组成部分,它明确给出了劳动的开始与结束时间,推动学生妥善规划日常时间,防止出现拖延与敷衍的情形。责任的划分展现出契约的公平与合作内涵,可按照家庭成员的特点把劳动任务合理分配,有益于增强孩子的参与感与担当意识。

此外,家长评价与反馈环节同样不可或缺。通过设置客观合理的评价标准,家长可以对孩子的劳动过程与结果进行及时的肯定或建议,强化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二、实践过程中的应用探索

(一)班级统筹,家庭参与,建立契约仪式

每周的课堂中,学校的劳动课老师,都会布置一项“家庭契约任务”,意在引导学生把劳动习惯拓展到家庭生活范畴。学生们起初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系统地归纳出本周在家可进行的各类劳动事项。采用这类能视觉呈现的工具,学生们不仅能把劳动内容规划得清晰些,还能够增进任务的条理性与可实施性。学生们带着自己的劳动方案,与家长进行沟通及协商,明确各项劳动的具体内容、完成时间及成果验收手段。学生和家长共同订立一份家庭劳动契约,跟着把它张贴到家中的醒目位置,且设立了一个专门的“家庭劳动角”,便于对劳动的持续开展进行监督与激励。

以五年级生李梓宁为例,在其制定家庭劳动契约的前夕,精心观察了家中阳台的周遭环境,发觉绿植的排列杂乱得不成样子,同样不利于植物实现健康生长。依照这一发现,李梓宁自发提出针对阳台绿植区开展整理的劳动计划,她把这个稍显复杂的劳动任务拆为几个具体环节:起始环节为“清洗花盆”,之后是“对现有摆放顺序做调整”,而后进行“浇水施肥”这一工作,最后也包含“制作植物名签”,如此细致的任务分割体现了她的计划能力,更为后续实际操作铺就了明确步骤。

李梓宁和母亲进行了充分的对话,把这一劳动计划归入家庭劳动契约范畴,且明确约定下完成的时间节点以及成果验证的方式,完成了契约签订事宜后,她利用周末上午这一时间段,有条不紊地开启了各项劳动进程[2]。她先是把阳台上的全部花盆挪到了走廊,按各类别进行分类清洁,认真地把每一个花盆擦拭一番,保证花盆整洁无垢。她按照“高低错落”与“日照需求”的要求重新摆放绿植,让阳台层次错落清晰,可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态势。

当摆放事宜完成后,李梓宁接着动手去制作植物名签,她采用了卡纸,在其上工整书写每盆植物之名,继而把名签埋入土壤之内,方便家人区分植物种类。待所有工作都完成后,她邀母亲来核查工作完成度,母亲对她那细致认真的劳动表现给予高度赞扬,还和蔼地加封她“绿植管家”的称谓。这份荣誉为李梓宁的劳动自豪感添砖加瓦,更充当她继续投身家庭劳动的动力要素之一。李梓宁把此次劳动过程及成果详细记入班级劳动手册当中,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积累的经验心得,带动更多学生积极投身家庭劳动,养就良好的劳动品行。

(二)多元评价,强化正向激励

每一回家庭劳动契约履行结束后,学生们需要去填一份《家庭劳动完成情况反馈表》,详细记叙个人完成劳动的过程及成效,须由家长对该反馈表签字确认,保证反馈内容既真实又客观。教师把收集的反馈表汇总之后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多个维度层面,主要涉及“主动性”“完成质量”以及“过程态度”等范畴,经过对不同维度的综合考量,教师可以全面把握学生在家庭劳动中的表现态势。班级会把评价结果进行公示,为学生们学习与进步给予了参考,进而激发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家庭劳动,培养优良的劳动习惯。

(三)成果展示,深化育人成效

教师把每个月最后一节劳动课设为“契约成果展示课”,这是一个供学生们集中呈现并交流家庭劳动成果的关键环节。在这堂课中,学生们会带上自己在劳动期间留存的照片、手工记录册及相关视频资料,用图文交织的形式向全班同学分享自己劳动经历及收获。这样的呈现不仅让学生的努力得到肯定与鼓励,也切实引导他们从只是完成任务的这种心态,逐步演变为真切享受劳动进程、体悟劳动价值的积极心境。

三、育人成效与延伸思考

(一)增强规则意识与责任感

在教育过程中,契约形式有独特作用,借助让学生把承诺“书写、签字留存”,让他们对自身承担的责任有了更清楚地把握,也提高了行为的自我约束自觉性。学生通过书面化的承诺,能直观看到应遵守的规则,进而在心理层面构建起一种约束力量,有利于提升他们的规则观念与自我约束能力。

(二)促进亲子沟通与家庭教育融合

劳动契约的设定不只是学校跟学生之间的协约,更离不开家长的主动介入与磋商。在协商过程中,家长传达出对孩子劳动任务的理解与期许,一起商定适宜的任务内容及完成规格。这样的参与让劳动契约成为沟通家庭跟学校的重要纽带,家长的加入极大促进了契约科学制定,也让孩子感悟到家庭成员对其劳动行为的支持和关注。

总结:家庭劳动契约模式引导家庭劳动从“零散”到“系统”的转变,从“被动状态”走向“主动状态”,达成了家庭、学校、学生三方协同实施劳动教育的良性循环机制。采用契约式劳动实践模式,小学生提升了自身的劳动技能水平,进而在实际情境中树立起了责任感、规则意识及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 吴敏 , 王亚慧 , 黄玖立 . 劳动保护与外资企业进入模式——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出台的经验证据 [J]. 国际贸易问题 , 2023(9):71-87.

[2] 邓灿雄 . 劳动合同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 [J]. 区域治理 ,2024(10):0060-0062.

[3] 左秀芳 , 韩艳红 . 跨界融合 , 打造劳动课程新样态——秦皇岛市海港区小高庄小学劳动教育掠影 [J]. 河北教育 ( 德育版 ), 2022(10):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