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多民族聚居区社会治理创新研究

作者

张华驰

中共盘州市委员会党校 贵州省六盘水市 553537

一、引言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直接关系国家整体安全与发展。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民族地区社会结构日益复杂,传统的治理模式面临适应性不足的问题。六盘水市地处贵州西部,是苗族、彝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的重要聚居地。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市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达 32.6% ,涵盖 50 余个民族成分,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典型格局。在这一背景下,探索符合多民族实际的社会治理创新路径,不仅有助于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更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六盘水市社会治理的现实基础

(一)民族文化资源丰富

六盘水市民族文化积淀深厚,苗族的“跳花节”、彝族的“火把节”、布依族的“三月三”等传统节庆活动广泛流传。这些文化资源不仅是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也为构建社区凝聚力提供了情感纽带。地方政府通过举办民族文化节、非遗展演等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二)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近年来,六盘水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全市已创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2 个、省级示范单位 15 个。同时,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治理机制,建成四级综治中心 1100 余个,实现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初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治理网络。

(三)经济社会持续转型

作为老工业城市,六盘水正从“煤炭经济”向“生态康养 + 文化旅游”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人口流动加剧,城乡融合加速,社会治理对象从“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转变,对治理精细化、服务人性化提出更高要求。

三、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发展不均衡制约治理公平

部分少数民族聚居村寨基础设施落后,教育、医疗资源供给不足。例如,水城区部分苗族村寨道路通行困难,网络信号薄弱,影响公共服务均等化,群众对政府信任度受到影响。

(二)文化差异影响政策落地

语言障碍、习俗差异导致政策宣传存在“最后一公里”难题。一些少数民族群众因不熟悉汉语或对政策理解偏差,难以有效参与公共事务。此外,传统习俗与现代法治理念偶有冲突,需在尊重与引导之间寻求平衡。

(三)基层治理力量薄弱

乡镇和村级治理队伍普遍存在人员老化、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既懂民族语言、又具备法律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稀缺,导致服务供给“跟不上、落不实”。

(四)数字治理存在鸿沟

尽管“智慧社区”建设逐步推进,但在偏远民族村寨,智能设备普及率低,老年人对数字化平台使用困难,导致“数字治理”难以全面覆盖,形成新的治理盲区。

四、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探索

(一)党建引领,强化组织保障

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党组织向村民小组、居民楼栋延伸。在民族村寨设立“党员中心户”,发挥党员在政策宣传、矛盾调解中的带头作用。盘州市普古乡推行“党建 + 民族团结”模式,由党员牵头组建跨民族互助组,有效化解邻里纠纷。

(二)多元共治,激发社会活力

鼓励社会组织、乡贤、宗教人士参与治理。支持成立民族联谊会、文化传承协会等民间组织,发挥其在文化调解、公益服务中的桥梁作用。六枝特区郎岱镇成立“布依族长者调解团”,利用德高望重长者调解家庭矛盾,实现“小事不出村”。

(三)文化融合,增进民族认同

将民族文化融入公共空间建设,在社区设立民族团结文化墙、民俗馆,举办跨民族节庆活动。推广“双语”政策宣传,编印民族语言版政策手册。同时,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从小培育共同体意识。

(四)科技赋能,提升治理效能

依托“雪亮工程”实现重点区域视频监控全覆盖。开发多语言版“智慧社区”APP,集成政策咨询、办事预约、民意反馈等功能。在水城区阿戛镇试点“AI民族语言翻译助手”,帮助基层干部与少数民族群众无障碍沟通。

(五)优化网格管理,提升服务精度

按民族分布、居住习惯合理划分网格,选聘熟悉民情的“联户长”。建立“民情日记”制度,定期走访收集诉求。对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实行“一对一”帮扶,提升服务温度。

五、典型案例:“石榴籽”治理模式

水城区创新推出“石榴籽”基层治理工程,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核心理念,整合综治、民政、民宗等部门资源,打造集纠纷调解、法律援助、就业帮扶、文化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通过设立“民族团结积分制”,对参与公益活动、维护社区和谐的居民给予积分奖励,可兑换生活用品或服务,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实施以来,辖区矛盾纠纷同比下降 35% ,群众满意度达96% 以上,成为六盘水市社会治理的示范品牌。

六、对策建议

加大投入,补齐民生短板:优先改善少数民族聚居村寨的交通、饮水、教育等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可及性。

加强人才建设:定向培养“双语”基层干部,建立民族地区治理人才库,吸引退休干部、返乡青年参与治理。

完善法治衔接:推动村规民约与国家法律协调统一,设立“民族事务法律服务站”,提供免费法律咨询。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民族特色旅游,打造“非遗 + 民宿”“节庆 + 电商”等新业态,促进共同富裕。

建立评估机制:定期开展治理成效评估,运用大数据分析民情民意,动态优化治理策略。

七、结语

多民族聚居区的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六盘水市的实践表明,唯有坚持党建引领、尊重文化差异、激发群众参与、善用现代技术,才能实现治理有效与民族团结的双重目标。未来应持续深化创新,推动各民族在思想、情感、文化上深度融合,共同迈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Z]. 2014.

[2] 贵州省民宗委 . 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规划(2021-2025)[Z]. 2021.

[3] 陈家刚 .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中国路径 [J]. 中国行政管理 ,2022(5): 12-18.

[4] 王希恩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 [J]. 民族研究 , 2020(3): 1-10.

[5] 六盘水市统计局 . 六盘水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R].2021.

作者简介:张华驰(1983.11.17),男,汉族,贵州省盘州市,本科, 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