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可视化:小学科学课堂减负增效的新关键
陈嘉卉
张家港市崇真小学 江苏省张家港市 215600
小学科学课程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当作核心内容,旨在剖析式学习来提高学生观察、实验以及推理等能力,然而在当下的课堂之中,传统教学模式大多致使“减负”与“增效”无法达成平衡,一方面,教师依靠灌输式教学,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抽象的科学概念与原理,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记忆知识点,加重了认知负担;另一方面,课堂缺少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引导,学生很难把零散的知识串联成系统的体系,学习效率不高,难以达成“增效”的目标,这样的困境迫切需要新的教学手段加以解决。
一、思维可视化与小学科学课堂减负增效的内在关联
(一)小学科学课堂减负增效的核心诉求
小学科学课程把剖析当作核心,需要学生在观察、实验以及推理等过程中构建科学认知,培育科学思维,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大多是以知识灌输作为主要方式,把复杂的科学概念、规律直接展示给学生,学生需通过机械记忆掌握内容,这加重了认知负担,还让知识体系变得碎片化,很难形成系统的科学思维,“减负”和“增效”陷入了双重困境。由此寻找一种可简化认知过程、引导思维发展的教学手段,成了小学科学课堂改革的关键需求。
(二)思维可视化的内涵与教学价值
思维可视化指的是借助,如:图形、图表以及符号等可视化工具,把隐性的思维过程以及知识逻辑转变为显性的、可被感知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核心价值体现为:其一,借助具象化的方式呈现抽象知识,以此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减少那些不必要的认知消耗,达成“减负”的目的;其二,引导学生主动梳理知识之间的关联以及思维的脉络,提升知识建构的效率以及思维的逻辑性,最终实现“增效”。常见的思维可视化工具包含概念图、思维导图、流程图、因果图等,不同的工具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场景,为小学科学课堂给予了灵活的教学支持。
(三)思维可视化适配小学科学课堂的必然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依靠具象思维,对于抽象的科学原理以及逻辑关系,他们的理解能力相对薄弱,思维可视化工具可把科学知识的内在结构,如:概念之间的从属关系,以及剖析过程的逻辑顺序,比如:实验步骤,转变为直观的图形,这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契合,小学科学课程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等多个领域,知识模块较为分散,思维可视化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之间的关联,形成系统的认知。把思维可视化融入小学科学课堂,是实现减负增效的必然选择。
二、小学科学课堂应用思维可视化的现存问题
(一)对思维可视化的认知与应用能力不足
部分小学科学教师对于思维可视化的内涵理解存在偏差,仅将其看作是“画图教学”,而忽略了可视化工具对思维的引导意义,另外,教师缺少系统的思维可视化教学培训,在课堂设计时,很难依据不同的科学知识点,如:概念类、实验类、剖析类等,挑选适配的可视化工具,致使工具应用和教学目标相互脱节,不能有效发挥思维可视化减轻负担、提高效率的作用。
(二)自主运用可视化工具的意识与能力薄弱
课堂上教师多以“示范者”角色展示思维可视化成果,使得学生缺少自主尝试运用可视化工具梳理知识、表达思维的机会,致使学生对可视化工具的认知仅停留在“被动接受”层面,小学阶段学生动手能力与逻辑梳理能力欠佳,在自主绘制概念图、流程图时容易出现逻辑混乱、重点缺失等状况,影响思维可视化对自身学习的辅助效果。
(三)思维可视化与科学探究环节融合度低
小学科学课程着重强调“剖析式学习”,然而在当下的课堂之中,思维可视化大多只是被单独应用于“知识总结”这一环节,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以及得出结论”这样的科学剖析流程相互脱节,如在实验教学时,教师未能有效引导学生运用流程图梳理实验步骤,也没有让学生用思维导图分析实验变量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致使思维可视化难以贯穿于整个剖析过程,难以有效帮助学生在剖析过程中减轻认知负担并且提升思维效率。
三、小学科学课堂依托思维可视化实现减负增效的对策
(一)强化教师培训,提升思维可视化应用能力
学校一方面要开展分层分类的教师培训,采用专家讲座、案例研讨等方式帮助教师深入理解思维可视化的内涵,明晰不同可视化工具的适用场景,如:概念图适用于知识体系构建、流程图适用于实验步骤梳理、思维导图适用于剖析思路发散,通过各类图形能够将各类知识融会贯通,改变传统教学中各部分知识点联系不强的问题,使教学内容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另一方面要组织教师开展思维可视化教学课程培训,围绕具体科学课题,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电路的连接”来设计教学方案,以此在实践中提高教师将可视化工具与教学目标、知识点紧密结合的能力,让学生在更加直观可视化视频演示中对教学知识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从而改善教学效果。
(二)搭建实践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可视化思维
课堂之上应为学生留出自主运用可视化工具的时间以及空间,如:在“知识预习”这个环节,需引导学生借助简单思维导图来梳理已知知识点以及疑问,在“实验汇报”环节,鼓励学生用流程图展示实验过程,用图表呈现实验数据,教师需强化方法指导,经由“分步示范—小组协作—个体尝试—评价反馈”这样的步骤,帮助学生掌握可视化工具的使用技巧,逐步培育学生自主运用可视化工具梳理思维、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让学生逐渐形成思维习惯和行为路径。
(三)深化环节融合,推动思维可视化贯穿探究全程
把思维可视化和科学剖析的各个环节充分融合起来:在“提出问题与作出假设”这个环节,借助思维导图发散问题的方向,梳理假设所依据的内容,在“设计实验”环节,利用流程图明确实验的步骤,标注出关键的注意事项,在“分析数据与得出结论”环节,运用图表展示数据,用概念图梳理结论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依靠这种贯穿式的应用,使思维可视化成为学生剖析过程中的“思维支架”,降低剖析中的认知难度,提升剖析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可实现减负与增效同时实现的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课堂减负增效的情形之下,思维可视化因其有具象化以及系统化的特性,为化解教学困境给予了有效的途径,当前应用过程中存在着教师认知存在偏差、学生能力较为薄弱、环节融合不够充分等问题,需要借助加强教师培训、培育学生能力、深化环节融合等举措逐步给予解决。未来随着思维可视化在小学科学课堂的应用,必定会促使学生科学素养得以提升,由此促成课堂教学质量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潇怡 , 蒿树君 , 吕雅洁 . 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评价话语的类型及其对学生科学实践的影响 [J]. 教师教育研究 .2024,36(06):43-50.
[2] 陈娇娇 . 发掘人文元素 , 构建深度学习的科学课堂——小学科学 HPS 教学模式探析 [J]. 福建教育 .2024(45):55-57.
[3]谢昕.小学科学课堂上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策略[J].小学生(下旬刊 ).2024(10):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