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乡土元素融入乡村小学汉字故事教学的实践与成效

作者

梁茜茜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九里小学  213131

引言

乡村小学的汉字故事教学不仅承担着语言学习的任务,更是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的汉字教学往往忽视了地方文化特色,导致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局限于形式层面,缺乏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乡土元素的融入,为汉字故事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文化语境中学习汉字,理解字形背后的故事与寓意。本文将探讨如何将乡土文化与汉字故事教学有效结合,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案例,展示其在乡村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一、乡土元素融入乡村小学汉字故事教学的现状分析

乡村小学的汉字故事教学面临许多独特的挑战。许多教师仍然依赖传统的教学方式,如机械的字词记忆和拼读练习,忽视了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汉字的理解深度有限,学习兴趣不高。虽然一些教师已开始尝试将地方文化和传统元素引入课堂,但总体而言,乡土文化在汉字故事教学中的融入程度较低。乡土元素的缺乏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距离感,无法将课堂知识与自身生活经验相联系,从而影响了他们对语言的理解与应用。

在一些乡村学校,乡土文化虽然在课堂上有所体现,但主要集中在节日、风俗等表面层次,缺乏对深层文化内涵的挖掘。这种情况导致乡土文化的教学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难以为学生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教学内容。如何有效将乡土元素融入汉字故事教学,成为当前乡村小学教育中的重要课题。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土元素的融入。乡村教师往往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受到教材的制约,而教材中的乡土文化内容较为匮乏。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缺乏创新思维,对乡土文化的运用往往停留在传统的讲解层面,缺乏生动有趣的教学实践。因此,探讨乡土元素融入汉字故事教学的有效途径,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教学创新能力,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二、乡土元素与汉字故事教学结合的理论基础

将乡土元素与汉字故事教学结合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文化教学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研究。文化教学理论认为,语言学习不仅是词汇和语法的积累过程,更是文化理解与文化传递的过程。通过将乡土文化元素融入语言教学,学生能够在学习汉字的同时,理解字形、字义与文化背景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促进他们对语言的全面理解。汉字不仅是书写工具,更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深入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学生形成更为深刻的文化认同感。

认知语言学理论强调语言学习不仅仅是符号的记忆与复述,而是与个体的思维方式和经验背景密切相关。根据这一理论,语言的学习是通过人与环境的互动来构建和理解意义的过程。将乡土元素融入汉字故事教学,正是利用了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通过让学生在具体的乡土文化情境中学习汉字,学生能够在理解字形、拼音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字词背后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的认知过程不仅仅是死记硬背,而是通过文化背景的引导,使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变得更具深度和层次。例如,讲解带有乡土特色的字词时,教师可以通过本地传说、历史人物、风俗习惯等素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字义及其文化意义,从而激发他们对语言学习的认知兴趣。通过这种方式,乡土元素的引入不仅使汉字的学习更加生动和有趣,还能促进学生对语言背后文化的探究和对知识的主动学习,进一步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乡土元素的融入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该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接受信息,而是通过主动探索和互动,积极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在此过程中,依靠自身的经验和思考能力,形成独立的理解和深刻的认知。当乡土元素融入汉字故事教学时,学生不仅学习汉字的形式和含义,还能够通过参与乡土文化的探索,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历史和情感。通过实践活动、合作学习等方式,乡土文化的引入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能够分享自己对家乡文化的理解,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同时,基于乡土元素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更有文化认同感,也促进了他们的自主学习,培养了更强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化自信和自主学习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乡土元素融入汉字故事教学的实践策略

在实际的汉字故事教学中,乡土元素的融入应当是有目的、有策略的。教师可以通过深入挖掘本地区的历史故事、传说和民间习俗,将这些内容与汉字的故事进行结合。例如,教师可以挑选具有地方特色的汉字,讲述与其相关的历史人物、地名或地方传说,帮助学生在理解字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字词的文化内涵。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汉字的记忆,还能形成对汉字的更深层次理解。乡土元素的融入帮助学生将汉字学习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增强了学习的实际意义。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能够从感知到理解逐步深入,对汉字的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并通过不断的文化引导,建立起对汉字的情感认同。

乡土文化的融入不仅需要文字讲解,更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来实现。教师可以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通过制作图文并茂的教具、开展戏剧表演、组织文化活动等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背景、民俗活动及传统工艺等内容,让学生亲身体验乡土文化。这种实践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还能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和体会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实地体验和互动式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乡土文化的深刻内涵,这种深度的文化体验能够有效促进他们对汉字故事的兴趣,从而增强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特点灵活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故事与文化,让他们在表达和交流中加深对家乡文化的认知。通过借助同伴学习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能够在互动中激发创意,拓展思维空间。这种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够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跨文化理解能力。通过课内外的多样化互动,学生在学习汉字故事的同时,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吸收乡土文化的多维度内涵,这对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升都有积极作用。

四、乡土元素融入汉字故事教学的实践效果分析

通过对乡土元素融入汉字故事教学的实践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化认同感。乡土文化的融入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汉字。在汉字故事教学中,教师通过与乡土文化的结合,采用丰富的地方传说、历史故事或民间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投入和参与度有了显著提高。特别是在讲解和讨论涉及本地历史人物或地方传说的汉字时,学生能够与自己的家乡文化产生共鸣,从而增强了他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同时,融入乡土文化的课堂氛围也显得更加和谐与积极,学生之间的互动频繁,课堂气氛活跃,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

乡土元素的融入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通过结合地方文化的故事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字词的含义,将其与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背景相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是被动地接受汉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对字义、字形背后文化的探究中,提升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地方文化和历史故事,帮助他们从多个角度理解汉字的深层含义,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尤其是在进行文化活动和实地考察时,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互动式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增强了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实际感知。这种实地体验和互动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还培养了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实践效果的分析还表明,乡土元素的融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将乡土故事与汉字教学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的文化背景中感知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课堂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汉字的基本构造和字义,更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表达和创作。通过参与讲述乡土故事、撰写与家乡文化相关的文章或诗歌,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尤其是在描述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传统节日时,学生能够运用丰富的词汇、精准的表达,展示出更强的语言组织能力。这种通过乡土文化激发的创作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技能,也增强了他们对语言的感知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的双重目标。

结语

本文探讨了乡土元素融入乡村小学汉字故事教学的实践与成效。研究表明,乡土元素的加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他们对汉字的文化认同感。通过将乡土文化与汉字故事教学相结合,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字形与字义,还能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背景,提升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实践效果表明,这种创新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激发了他们的思维潜力和文化自信。通过继续优化教学策略,乡土元素的融入能够进一步提升乡村小学汉字教学的效果,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语言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 李俊杰 , 王海涛 . 乡土文化与地方特色教育的融合探索 [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3,39(5):25-29.

[2] 张华 , 李艳丽 .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元素渗透分析 [J]. 现代教育科学 ,2024,44(3):102-105.

[3] 赵勇 , 孙文涛 .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文化教学法研究 [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2,37(8):15-19.

[4] 刘志强 , 王玲 . 乡土文化在地方教育中的作用与实践 [J]. 基础教育研究 ,2023,36(2):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