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路径与育人价值探析

作者

杨建辉

辽宁省锦州市义县铁路小学,121100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需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作为学生文化认知的启蒙阶段,其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天然契合:从《三字经》《弟子规》等蒙学经典,到唐诗宋词承载的家国情怀,再到课文中涉及的传统节日、民俗故事,均蕴含深厚文化内涵。但当前部分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存在“碎片化、形式化”问题:或仅在主题课浅讲习俗,未与语文知识点深度结合;或过度依赖多媒体,忽视学生亲身体验,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仅停留在表面认知,难以形成文化认同。基于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案例,探索有效融入路径,分析育人价值,为文化传承功能落地提供参考。

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识字教学:挖掘汉字中的文化内涵,实现“识汉字、懂文化”

汉字作为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其字形与字义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信息。识字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解析汉字起源与结构,让学生在识字时感知传统文化。如教“孝”字,先展示甲骨文“孝”(由“老”之上半部分与“子”构成,表“子女搀扶老人”),再结合《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助学生理解“孝”即“尊敬长辈”;教“年”字,借“年兽”传说与贴春联、放鞭炮民俗,让学生识记汉字时了解春节文化。这种“字理 + 文化”模式,能提升汉字记忆准确率与文化认知,某乡村小学实践显示,学生汉字记忆准确率提升 30% ,且主动分享汉字相关文化故事。

(二)阅读课堂: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文化知识,实现“读文本、悟文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传统文化的课文数量丰富,教师可围绕课文主题拓展相关文化内容,引导学生深度感悟文化内涵。教学《元日》时,先带学生理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含义,再补充“屠苏酒由来”“古代拜年礼仪”等知识,助学生借诗句感知春节热闹氛围;教学《端午粽》时,除讲解文本,还可组织讨论“端午习俗”“纪念屈原的意义”,播放赛龙舟视频,让学生体会背后的爱国情怀。针对《论语》《弟子规》选段,可采用“浅化解读+ 情境表演”,如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通过“借文具”情境让学生体验换位思考,将传统道德观念转化为行为准则。

(三)写作实践:以传统文化为素材,实现“写生活、传文化”

写作是学生表达思想与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可引导学生以传统文化为素材,将文化认知转化为文字表达。传统节日前后可设计针对性任务:春节后让学生写《我的春节趣事》,记录贴春联、包饺子等习俗;中秋节布置《给月亮的一封信》,结合“嫦娥奔月”传说传递思念。这种“节日 + 写作”模式,既提供素材,又促其观察记录文化。此外,还可开展传统文化主题写作,如仿古诗写《校园春景》、编“诚实守信”美德故事。某城市小学实践显示, 85% 学生反馈写完《家风故事》后更懂父母道理,写作兴趣明显提升。

(四)课外延伸:开展文化实践活动,实现“亲体验、融文化”

课堂是传统文化融入的核心场域,课外延伸则可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文化感知。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三类活动:一是传统文化手工制作,如结合课文《剪窗花》教剪窗花、围绕元宵节做纸灯笼,让学生在动手中感受传统工艺魅力;二是传统文化展演,如组织古诗朗诵会、传统故事舞台剧,使学生通过演绎体会文化的韵律与情感之美;三是文化探访,如带领参观当地博物馆、古建筑或采访社区非遗传承人。某小学学生采访剪纸艺人后在作文中写道:“奶奶的剪刀像有魔法,红纸能变小兔子、大公鸡,我也要学剪纸传下去”,此类体验比课堂讲解更易激发文化热爱与传承意识。

二、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

(一)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为语言学习注入文化底蕴

语文核心素养含“语言建构与运用”等四大维度,中华传统文化为其培育提供丰富素材。识字教学中,解析汉字文化内涵可助学生精准理解字义;阅读教学中,依托文化拓展能引导学生深悟课文情感;写作教学中,文化素材可为学生提供多元表达角度。如学生写“家乡的习俗”时,用比喻、拟人描述端午包粽子场景,既提升语言能力又融入文化。某小学数据显示,文化融入后学生语文成绩平均提升 15% ,阅读理解与写作进步显著。

(二)培育文化自信,建立“我是中国人”的身份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自信的重要源泉,小学语文教学可引导学生接触、理解并热爱传统文化以建立自信。教学中,学生领会《静夜思》思乡情、知晓中秋团圆寓意、实践剪纸书法技艺时,会形成“这是民族特有文化”的认知,滋生自豪感。某乡村小学调查显示, 90% 参与文化实践的学生反馈“更爱传统节日”“觉得民族文化有魅力”,这种认同会随成长转化为民族自信。

(三)塑造健全人格,将传统美德转化为行为准则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诚实守信”等道德观念,通过小学语文教学有机渗透可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教学中,教师以《曾子杀猪》《孔融让梨》《岳母刺字》等故事为载体,让学生领会诚信、学会谦让、体悟爱国。这些理念不通过说教传递,而是融入阅读、情境表演、写作等环节,使学生潜移默化受熏陶。某小学教师反馈,文化教学后学生争执减少,主动助人、关怀长辈行为增多,传统美德渐成日常习惯。

三、总结

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是达成“文化传承”与“语文育人”双重目标的关键途径。通过“识字教学挖内涵、阅读课堂拓文化、写作实践传精神、课外延伸强体验”的实践路径,可推动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有效规避“形式化”“碎片化”问题。从育人价值而言,这种融合不仅能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更能培育其文化自信、塑造健全人格,为学生终身发展筑牢文化与道德根基。未来,小学语文教师需进一步提升自身传统文化素养,深入挖掘教材文化元素,创新教学方法(如借助多媒体展示传统文化、开展跨学科文化活动),推动二者更深度融合,切实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吴永前 . 探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实践路径 [J].课外语文 , 2018(1):1.

[2] 黄嫔秀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J]. 名师在线 ( 中英文 ), 2025, 11(7):16-18.

[3] 谢火娇 . 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教学的融合策略探析 [C]//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六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十三).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