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农村中学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雷汝华

清远市清城区石角镇第二初级中学 广东 清远 511547

近年来,我国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日益凸显,农村中学在师资结构、教学设施、教研水平等方面与城市学校存在较大差距。尽管国家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化政策,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仍受限于培训机会少、教研氛围不足等问题。传统的教研模式多以行政任务为导向,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难以真正满足农村教师的发展需求。在此背景下,校本教研因其“立足学校、服务教学”的特点,成为农村中学优化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突破口。因此,探究农村中学校本教研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1]。

一、校本教研在农村中学实施过程中的不足

(一)教研观念滞后,教师参与度低

在农村中学,许多教师对校本教研的理解仍停留在传统集体备课或听评课的层面,认为教研只是形式化的任务,而非促进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部分教师长期依赖经验式教学,缺乏主动探究和改进教学方法的动力。由于农村学校师资流动性较大,部分教师对校本教研的长期价值认识不足,导致参与积极性不高 [2]。

(二)教研资源匮乏,专业引领不足

农村中学普遍面临教研资源短缺的问题,包括专业书籍、网络平台、实验设备等硬件设施的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研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更重要的是,缺乏专家引领和教研骨干的带动,使得校本教研难以突破低水平重复的困境。部分学校虽然有教研组,但缺乏具备先进教育理念和研究能力的带头人,导致教研活动往往沦为简单的工作安排会,而非真正的教学研讨。农村学校与高校、教研机构合作较少,教师难以接触到前沿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案例,进一步制约了教研质量的提升。

(三)教研形式单一,缺乏实践创新

农村中学的校本教研活动多以集体备课、公开课展示、听评课等传统形式为主,缺乏多样化的教研模式。这些活动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交流,但由于缺乏针对性,往往难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许多学校的教研活动过于注重教学进度的统一安排,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问题的深度研讨;或者仅停留在课堂观察层面,未能结合数据分析、教学案例分析等科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这样的教研模式难以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也难以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四)评价机制不完善,教研效果难以保障

校本教研的理想状态应当是通过持续的反思与实践,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但当前的农村中学普遍缺乏科学的教研评价机制。教研活动的考核往往仅以“是否开展”为标准,而非“是否有效”,导致许多教研活动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非真正解决教学问题。学校对教研成果的激励不足,教师的研究和探索得不到应有的认可,长此以往,教师参与教研的动力进一步减弱。部分学校即便尝试建立评价体系,但由于缺乏科学的指标和可操作的标准,最终仍流于形式,教研活动的实效性难以保障。

二、农村中学校本教研实践的改进策略

(一)革新教研理念,激发内生动力

改变传统教研模式的核心在于转变教师的认知观念。学校管理层应通过定期组织教育理论研讨、优秀教研案例分享等活动,帮助教师深刻理解校本教研对个人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价值。建立“问题即课题”的教研导向,鼓励教师从日常教学痛点出发,将教研活动与真实课堂问题相结合。同时,可设立“教研创新奖”等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且效果显著的教师给予表彰,逐步形成良性竞争的教研氛围。通过理念革新,让教研活动从“要我参加”转变为“我要参加”。

(二)优化资源配置,构建支持体系

针对农村学校资源不足的困境,需要建立多层次的教研支持网络。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牵头组建县域教研共同体,实现优质教研资源的区域共享,如建立数字教研平台、组织跨校联合教研等。另一方面,学校要主动寻求与师范院校、教育研究机构的合作,引入专家指导团队,通过“结对帮扶”等形式提升教研水平。在校内,要重点培养学科带头人,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并设立专项经费用于购置教研资料、改善教研条件,为教师开展高质量教研活动提供物质保障。

(三)创新教研形式,增强实践效能

突破传统教研的单一模式,需要构建多元化的教研体系。可以尝试开展“主题式教研”,围绕教学中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系列化、深层次研讨;推行“课例研究”,通过“备课- 观课- 议课- 改进”的完整循环促进教学反思;实施“微课题研究”,鼓励教师针对教学中的小问题开展行动研究。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教研活动,打破时空限制。在教研内容上,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关注教学方法创新,也重视学生学习效果分析,确保教研活动真正服务于教学改进。

(四)完善评价机制,确保教研实效

建立科学的教研评价体系是保障教研质量的关键。评价标准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既要考察教研活动的参与度,更要关注教研成果的转化率。可以建立“教研档案袋”,记录教师参与教研的过程资料和成果体现;实施“教研成果公示制”,让优质教研成果得以展示和推广;将教研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与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挂钩。同时,要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定期收集教师对教研活动的意见和建议,持续优化教研组织形式,确保教研活动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取得实效。

结论

农村中学校本教研的实践与创新,是推动乡村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农村中学校本教研的深化发展,需要政府、学校和教师的协同努力,既要立足农村教育实际,又要积极借鉴先进经验,在持续实践中探索适合本土特色的教研路径。只有真正激活教研活力,才能为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提供持久动力,最终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华勇 . 农村中学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探索——以扎佐中学为例 [J].贵州教育 ,2018,(10):28-29.

[2] 姚连玉 . 农村中学区域校本教研的思考与尝试 [J]. 考试周 刊 ,2014,(97):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