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数学积分制数字化评价的实施策略

作者

张献

重庆市巴南区珠江城小学校 401320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具有挑战性,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建立学科自信、体验数学乐趣,始终是广大一线教师追求的理想目标。随着学段升高,面对知识复杂度提升和课堂容量扩大的双重挑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明显降低,在传统教学方法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的情况下,结合课程理念的相关要求,并在学校五育融合评价体系的指导下,利用“成长指南”app 在数学教学中尝试利用积分制度,可视化的积分累积,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成就动机,促使他们自发设定进阶式学习目标,逐步形成内在学习驱动力和自主管理意识。该策略不仅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更实现了课堂教学质效的同步提升。

一、积分制数字化评价的意义

(一)落实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指出,学习行为与特定刺激之间可以通过强化建立稳定的联结。比如在数学课堂中,当学生运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正方形面积公式时,教师若能及时给予表扬,并依据“成长指南”app中的“独立思考,自信表达”指标予以加分,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主动思考频率往往会显著提升。通过连续强化逐步过渡至间歇强化,可有效塑造并巩固学生良好的课堂思维与表达习惯。基于此,以“成长指南”作为行为强化的媒介,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即时正向反馈(如积分奖励),不仅能增强其学习动机和参与热情,还能优化课堂学习效率,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二)及时评价,反映真实情况

科学合理的积分评价体系通过多维度的量化指标,如知识掌握度、思维逻辑性、学习态度及行为习惯等,为教师提供了标准化、可操作的评价框架。这一机制有效解决了传统评价中主观性强、标准模糊的问题,使教学评估更具客观性和可比性。基于明确量规的评分制度不仅规范了教师的评价行为,降低了主观偏差,更能精准识别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征,为差异化教学提供数据支持。

(三)合作进取,促进全面发展

在数学课堂中,采用团队积分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为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成功与失败、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积极的引导,学生能够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竞争与合作,从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推动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这种转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其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积分制数字化评价实施策略

(一)小组构建

积分制的实施不仅着眼于学生行为管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按照 " 自愿参与、优势互补、均衡发展 " 的原则,将班级划分为 8 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名组长和一名计分员,在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特点、学业水平和能力差异的基础上,确保各小组整体实力相对均衡。这种分组方式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根据日常观察进行动态调整,以保持小组结构的合理性和发展性。

在小组组建完成后,成员们共同商议确定小组名称,这一过程有效增强了团队凝聚力。通过 " 组内协作、组间竞争 " 的运行机制,整个班级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实践证明,这种动态积分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参与度,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领导能力和竞争意识,实现了规范管理与素质提升的双重教育目标。

(二)个人积分

针对当前课堂中学生参与度不足、思维惰性等问题,我们基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结合学校 " 成长指南 "APP 平台,设计了班级积分评价体系,有效激

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前准备环节,我们建立了规范化考评标准:完成学具准备(1 分)、通过预习抽测(1 分)、参与课前诵读(1 分)。这些举措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课前准备质量。

课堂表现评价采用分层激励模式:基础参与(举手回答1 分,可累计)、深度互动(复述或补充他人观点 1 分)、高阶思维(清晰讲解解题思路 2 分)。通过差异化提问策略和全员轮答机制,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展示机会。小组合作中的积极表现同样纳入积分,这种多元评价使课堂专注度提升明显。

作业管理方面实施量化考核:按时优质完成(1 分)、显著进步(1-5 分)、未按时提交(-1 分)、缺交(-5 分)。该制度实施后,作业迟交率下降,主动答疑人次增加,作业质量显著提升。特别是通过设置进步奖励分,有效促进了后进生的学习转变。

(三)小组积分

在实施小组积分制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了团队协作的力量。通过组长引领、全员参与的方式,使每位小组成员都能积极投入到课堂活动中。这一制度不仅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实现了 ′′1+1>2′′ 的教育效果。

为确保小组发展的均衡性,我们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积分规则:每周三定期统计小组总分,实行" 一票否决制"——组内任一成员积分 ⩽0 则整组积分为0 ;全员达标则累计总分上榜。每月评选 2 个优秀小组和 2 个进步小组,并开展 "结对帮扶 " 活动,由进步小组为优秀小组完成一个合理要求。这种充满趣味性的奖惩机制,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营造了轻松愉快的班级氛围。“个人表现影响集体荣誉”的联动机制,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团队意识。组内互帮互助、组间良性竞争的良好局面逐渐形成,班级整体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势。

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这种创新的管理模式不仅适应了新时代教育要求,更通过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培养了他们的自主能动性和综合素养,为构建高效互动的数学课堂注入了持久活力。

参考文献:

[1] 何菊玲 . 因材施教原则的教育正义之意蕴 [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 ),2018,36(02):110-116+157.

[2] 王琦.“积分制”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J]. 教书育人,2016(05).

[3] 黄郑尧 , 叶晓华 .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的多元化评价 [J].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06(06):14-15.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巴南区2023 年度中小学幼儿园养成教育专项课题“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生养成教育数字化评价的研究”(立项批准号:202304GH-2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