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AI 技术搭载无人机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

龚伟峰 张君健

1. 中南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2. 湖北交投郧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1AI 技术搭载无人机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特点

AI 技术与无人机的结合,使得工程施工项目的数据采集变得极为高效。为实现这一目的,在施工现场部署一种嵌入式AI 计算设备“边缘计算盒子(EdgeComputing Box)”,该 AI 计算设备通过将云算力下沉至数据采集终端(无人机 / 传感器),实现工程数据的实时处理与低延迟响应,边缘计算盒子(EdgeComputing Box)与机载 AI 智能盒协同使用,是破解 AI-UAV 技术落地 " 最后一公里 " 的关键基础设施。为了使机载 AI 智能盒处理数据更准确,技术人员通过几万张工地现场照片和视频来对机载 AI 智能盒进行模拟训练,以达到其可以自主识别各种场景、各种违规操作、各种工程缺陷和质量问题,并通过 AI计算自动生成报表发送给项目管理人员。无人机可以快速地在项目施工现场进行全方位的飞行,利用其搭载的高清摄像头、激光雷达等设备,迅速获取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貌、建筑结构、物料堆放等多方面的数据信息。

2AI 技术搭载无人机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2.1 进度监测方面的应用

房建工程施工中,准确掌握施工进度是项目按时交付的关键。AI 技术搭载无人机用于进度监测优势独特。无人机按预设路线和时间间隔定期巡视施工现场,机载 AI 智能盒分析拍摄画面,识别不同施工阶段标志性建筑结构和施工设备,与施工计划对比,精确判断实际与计划进度偏差。比如,基础施工阶段,无人机识别桩基数量、浇筑情况和土方开挖进度,若实际桩基数量少于计划,AI 智能盒标记进度滞后区域,分析可能原因,如设备故障、人员不足等,还为项目管理人员在报表中提供处理建议,如调配设备或增加人员。

2.2 质量检测方面的应用

质量是房建工程的生命线,AI 技术搭载无人机可在质量检测中发挥重要作用。无人机借助高分辨率摄像头和机载 AI 智能盒的图像识别功能,对施工质量进行全方位检测。在混凝土施工中,无人机检测表面裂缝、蜂窝麻面等缺陷,机载 AI 智能盒分析图像,对比标准图像识别缺陷类型、位置并评估严重程度,针对轻微缺陷提供修补建议,严重缺陷则提醒返工,确保施工质量达标。在墙体施工中,无人机检测垂直度、平整度和砖缝均匀度,利用 AI 算法计算质量指标。若墙体垂直度偏差超范围,机载 AI 智能盒标记偏差区域,分析如施工放线不准、模板支撑不牢等可能原因,为管理人员提供整改方向。

2.3 安全管理方面的应用

安全是房建工程施工首要任务,AI 技术搭载无人机可在安全管理上提供实时有效监测。无人机能检查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施,如安全帽、安全带佩戴及防护栏杆设置情况。机载 AI 智能盒可识别未佩戴安全帽或安全带的施工人员并报警,提醒项目管理人员纠正。同时,无人机能巡视危险区域,如深基坑、高处作业区,检测防护设施损坏、边坡失稳等安全隐患。发现隐患后,AI 智能盒会将信息发给项目管理人员并提供处理措施,如安排维修或加固,保障现场安全。此外,突发安全事故时,AI 技术搭载无人机可快速到现场,实时监测评估事故情况,拍摄图像和视频,为救援人员提供准确信息,助其制定救援方案,提高救援效率,减少伤亡和损失。

2.4 成本控制方面的应用

成本控制是房建工程施工项目管理重要环节,AI 技术搭载无人机可发挥显著作用。无人机能监测施工现场材料堆放和使用情况,通过机载 AI 智能盒分析拍摄画面,精确统计各类建筑材料数量和使用进度,如识别钢材、水泥等主要材料的存放位置、规格和剩余数量。将实际材料使用量与施工进度对比,若某类材料使用量超出预期,机载 AI 智能盒会分析原因,并为项目管理人员提供成本控制建议,如优化采购计划、加强现场管理等。此外,无人机还能监测施工现场机械设备使用情况,识别设备运行状态、工作时长和闲置时间,评估使用效率。若发现设备闲置或效率低下,机载 AI 智能盒会建议合理调配设备,避免不必要成本,有效控制项目整体成本。

3 技术融合与核心功能

3.1 三维数据智能采集系统

搭载高精度传感器(如 RGB 相机、LiDAR、红外热像仪)的无人机,结合SLAM 算法实现厘米级实景建模,突破复杂地形的数据获取瓶颈。例如,某高速公路项目通过点云数据重建,将土方工程量计算误差控制在 ±1.5% 以内。

3.2 多模态 AI 分析引擎

进度监控 :基于YOLOv7 的目标检测算法自动识别施工节点(如模板架设、

钢筋绑扎),通过Gantt 图偏差分析实现动态调整。

质量评估 :ResNet50 模型对混凝土裂缝分类准确率达 92% ,较传统人工检测效率提升8 倍。

安全预警 :行为识别模型(如 ST-GCN)实时监测高空作业违规动作,系统响应延迟<3 秒。

4 实证效益分析

通过对12 个标杆项目的案例统计(2020-2024 年),AI-UAV 技术平均实现:工程巡检成本降低 45%-60% ;质量缺陷发现率提高 35% ;安全事故率下降50% 以上。

典型应用场景:

上海某超高层建筑 :无人机每日自动生成施工进度热力图,助力提前 18天完成核心筒结构。

川藏铁路隧道工程 :AI 识别岩体裂隙发育趋势,优化支护方案,减少塌方事故3 起。

5 关键挑战与突破路径

5.1 技术瓶颈

小样本条件下AI 模型泛化能力不足(如异形建筑构件识别)。

多无人机协同作业的通信延迟问题(现有4G 网络下时延达 200ms )。

5.2 实施策略

数据治理 :建立工程特征数据库(建议 ⩾10 万张标注图像)。

算力下沉 :部署边缘计算盒子(如NVIDIA Jetson AGX)实现现场实时处理。

标准体系 :参照《智慧工地建设评价标准》(GB/T 51245-2027)规范数据接口。

6 未来展望

6.1 数字孪生集成 :将无人机数据流与 BIM+GIS 平台耦合,构建施工元宇宙系统。

6.2 自主决策升级 :开发基于强化学习(RL)的无人机集群自适应调度算法。

7 结语

综上所述,AI 技术搭载无人机用于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优势显著、前景广阔。通过高效数据采集处理、精准监测预警、灵活适应覆盖及智能模拟规划,为工程管理提供有力支持。其在进度监测、质量检测、安全管理和成本控制等方面的应用,体现了提升施工效率、保障工程质量和降低风险的价值。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完善,二者结合将在建筑行业发挥更重要作用,促进行业智能化、精细化发展。因此,深入研究推广该创新模式,对提升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水平意义重大。此外,AI 技术搭载的载具可以是无人机,也可以是工程车辆,该技术已成为工程管理数字化转型核心驱动力,但规模化应用需产业链协同攻关。本研究为技术落地提供了方法论框架与实证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靠省,曾涛,韩明勇,刘立正 . 无人机 LiDAR 在道路工程施工前期中的应用 [J]. 测绘,2025,48(03):201-206.

[2] 黄军喜,刘超洋,邱钰伟 . 无人机航测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 智能城市,2022,8(01):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