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改进蚁群算法在物流机器人路径规划中的应用

作者

金天

浙江省华盛达外语学校

1. 引言

物流机器人在现代仓储和配送系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们通过自主导航和路径规划,实现货物的快速、准确搬运,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然而,物流环境复杂多变,要求路径规划算法具备高效、准确和鲁棒性强的特点。传统蚁群算法虽然具有全局搜索能力,但在处理大规模物流环境时收敛效率不高,局部存在明显不足。本文以优化物流机器人的路径进行性能的规划,提出改进后的蚁群算法。

2. 传统蚁群算法及其局限性

2.1 传统蚁群算法概述

传统蚁群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 ACO)是一种模拟自然界中蚂蚁觅食行为的智能优化算法,其灵感来源于蚂蚁在寻找食物时通过释放信息素来标记路径的自然现象。在算法中,蚂蚁会按照路径点上存在的信息素浓度,获取更多的信息,可以是路径的唱段,障碍物的具体分布等,为下一步移动做好辅助与铺垫。信息素浓度高的路径对蚂蚁的吸引力更大,从而形成一种正反馈机制,使得越来越多的蚂蚁选择这些路径,进而逐步逼近问题的最优解。ACO 算法以其分布式计算、信息正反馈和启发式搜索的特性,在组合优化问题中展现出了强大的求解能力,特别是在路径规划、车辆调度、网络路由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2.2 收敛速度慢

然而,传统蚁群算法在处理大规模或复杂路径规划问题时,其收敛速度往往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是由于算法初期,所有路径上的信息素浓度被初始化为相同值,导致蚂蚁在搜索初期缺乏有效的引导,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积累足够的信息素来区分路径的优劣。此外,随着搜索过程的进行,信息素会逐渐挥发,如果蚂蚁在初期未能找到有效路径,后续蚂蚁可能会继续在这些无效路径上搜索,形成“盲目探索”的现象,进一步减缓了算法的收敛速度。在复杂环境中,由于障碍物分布不均,蚂蚁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来探索可行路径,这也加剧了收敛速度慢的问题。

2.3 易陷入局部最优

传统蚁群算法的另一个显著局限性是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由于信息素的正反馈作用,一旦蚂蚁找到了一条相对较优的路径,会根据路径的长短留下对应的信息素,这样能够吸引其它蚂蚁追寻,进而形成一种“马太效应”。然而,这种机制也导致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即蚂蚁可能集中在某个局部最优解附近,而忽略了其他可能存在的更优路径。特别是在存在多个局部最优解的情况下,算法可能无法跳出当前局部最优,从而无法找到全局最优解。这种局限性在复杂环境中尤为明显,因为复杂环境中的路径选择更加多样,局部最优解的数量也更多,使得算法更容易陷入其中。

2.4 参数设置敏感

传统蚁群算法的性能对参数设置非常敏感,这也是其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一大挑战。算法中的关键参数,如信息素挥发系数、信息素强度、启发函数权重等,对算法的收敛速度和求解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例如,信息素挥发系数决定了信息素随时间的衰减速度,过高的挥发系数会导致信息素迅速挥发,使得蚂蚁难以积累有效的路径信息;而过低的挥发系数则会导致信息素过度积累,使得算法过早收敛于局部最优解。同样,启发函数权重的大小也会影响蚂蚁在选择路径时对启发式信息的依赖程度,进而影响算法的搜索方向和收敛速度。由于不同问题的特性和环境差异,很难找到一组通用的最优参数,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参数调整往往成为一项耗时且复杂的工作,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试错和优化。

3. 改进蚁群算法设计

为了克服传统蚁群算法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3.1 动态信息素更新策略

为了克服传统蚁群算法收敛速度慢的问题,本文提出动态信息素更新策略。该策略根据路径质量动态调整信息素浓度,信息素浓度调整规则如下:定义在时间 t 时,节点 i 至节点 j 路径的信息素浓度为 τ(i,j,t)。当蚂蚁 k 在时间 t 完成一次搜索任务并确定路径l 后,系统将基于路径长度 L(l) ,及时更新所在路径上的信息素。

其中,Q 为信息素强度常数。总的信息素更新公式为:

其中,ρ 为信息素挥发系数,m 为蚂蚁总数。通过动态调整信息素浓度,高质量路径将获得更高的信息素增量,从而吸引更多蚂蚁选择,加速算法收敛。

3.2 局部搜索策略

为了提高算法的局部搜索能力,避免陷入局部最优解,本文引入局部搜索策略。在每次迭代中,蚂蚁不仅根据信息素浓度选择路径,还结合启发式信息进行局部优化。具体而言,当蚂蚁到达一个节点时,它会在当前节点的邻域内进行搜索,尝试找到更短的路径。局部搜索的启发式信息可以基于欧几里得距离、曼哈顿距离等度量标准。

局部搜索策略的引入增加了算法的随机性,使得蚂蚁能够在局部区域内进行更深入的搜索。为了平衡全局搜索和局部搜索,可以设置一个局部搜索的概率阈值。当随机数小于该阈值时,蚂蚁执行局部搜索;否则,按照传统方式选择路径。局部搜索策略的公式可以表示为:

Plocal={0,1,#H#randthreshold

其中,rand( ) 为生成0 到1 之间随机数的函数, Pthreshold ​为局部搜索的概率阈值。

3.3 自适应调整参数机制

为了减少参数设置对算法性能的影响,本文提出自适应调整参数机制。该机制根据搜索状态和结果动态调整算法参数,如信息素挥发系数ρ、信息素强度Q 和启发函数权重β。

信息素挥发系数 ρ :随着搜索的进行,逐渐减小 ρ 的值,以保留更多高质量路径上的信息素,加速收敛。具体公式为:

其中,ρmin​和ρmax​分别为ρ 的最小值和最大值,T 为最大迭代次数

信息素强度 Q :根据路径质量的分布情况动态调整 Q 的值。如果路径质量差异较大,可以适当增大Q 的值,以增强正反馈效果;反之,则减小Q 的值,避免算法过早收敛于局部最优。启发函数权重β :根据搜索进度动态调整β 的值。在搜索初期,可以适当增大β 的值,

使蚂蚁更依赖于启发式信息,快速找到较优路径;在搜索后期,则减小 β 的值,增加信息素的影响,促进算法收敛。具体公式为:

其中,âmin 和âmax 分别为β 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通过自适应调整参数机制,摒弃传统蚁群算法局限性,最优实现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提高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和收敛速度。

4.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蚁群算法在物流机器人路径规划中进行的改进,其技术性能优势还需要实验进行验证,本文在 MATLAB 平台上进行了详尽的仿真实验。实验采用 20×20 和 30×30 的栅格地图来模拟物流环境,并在地图中设置了不同数量和形状的障碍物,以测试算法在复杂环境下的性能。通过对比改进蚁群算法与传统蚁群算法在路径长度、收敛速度和路径平滑度等方面的表现,本文全面评估了改进算法的优势。

4.1 路径长度对比

在路径长度方面,改进蚁群算法通过动态信息素更新策略和局部搜索策略的结合,显著缩短了找到的最优路径长度。动态信息素更新策略根据路径质量动态调整信息素浓度,使得高质量路径上的信息素浓度增加更快,从而引导更多蚂蚁选择这些路径。局部搜索策略则允许蚂蚁在局部区域内进行更深入的搜索,找到更短的路径。

实验结果显示,在 20×20 和 30×30 的栅格地图中,改进蚁群算法找到的最优路径长度均显著短于传统蚁群算法。具体而言,改进算法在 20×20 地图中的路径长度缩短了约 15% ,在 30×30 地图中则缩短了约 20%s 。这一改进得益于动态信息素更新策略对高质量路径的强化作用,以及局部搜索策略对局部最优解的进一步优化。

路径长度缩短的公式可以表示为:

其中,Limproved​和 Ltraditional​分别表示改进算法和传统算法找到的最优路径长度,Reduction Rate 表示路径长度缩短的比例。

4.2 收敛速度对比

收敛速度是衡量算法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仿真实验中,本文通过记录算法找到最优路径所需的迭代次数来评估收敛速度。改进蚁群算法通过自适应调整参数机制,根据搜索状态和结果动态调整算法参数,如信息素挥发系数和信息素强度,从而加速了算法的收敛过程。

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环境下,改进蚁群算法的收敛速度显著快于传统蚁群算法。具体而言,在 20×20 地图中,改进算法平均需要约 50 次迭代即可找到最优路径,而传统算法则需要约 80 次迭代;在 30×30 地图中,改进算法的平均迭代次数约为 70 次,而传统算法则超过 100 次。

收敛速度提升的公式可以近似表示为:

IterationsΠreduced=IterationsΠtraditional×(1-SpeedupRate)

其中,Iterationsreduced​和 Iterations traditional​分别表示改进算法和传统算法找到最优路径所需的迭代次数,Speedup Rate 表示收敛速度提升的比例。

4.3 路径平滑度对比

路径平滑度对于物流机器人的稳定行驶至关重要。在仿真实验中,本文通过计算路径中转折点的数量和角度变化来评估路径平滑度。改进蚁群算法通过局部搜索策略,在寻找最短路径的同时,也考虑了路径的平滑性,避免了过多的急转弯和不必要的路径波动。

实验结果显示,改进蚁群算法找到的路径在平滑度方面显著优于传统蚁群算法。在20×20 和 30×30 的栅格地图中,改进算法找到的路径转折点数量更少,角度变化更平缓。具体而言,在 20×20 地图中,改进算法路径的平均转折角度变化约为传统算法的 70% ;在30×30 地图中,这一比例进一步降低至约 60% 。

路径平滑度提升的公式可以表示为:

其中,Smoothness improved 和 Smoothness traditional​ 分别表示改进算法和传统算法找到路径的平滑度指标(如转折角度变化的平均值),Improvement Factor 表示路径平滑度提升的比例。

结语

传统蚁群算法自身存在的局限性,暴露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应对收敛进程迟缓,在复杂环境中极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困境,改进后的蚁群算法,能够有效提升了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和收敛速度。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蚁群算法在路径长度、收敛速度和路径平滑度等方面均显著优于传统蚁群算法。具体而言,改进算法在路径长度上缩短了约 15%-20%,收敛速度提升了约30%-40%,路径平滑度也得到了显著改善。这些改进不仅提高了物流机器人的路径规划效率,还降低了物流成本,为物流机器人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郭娜苹 , 马小华 , 杨璐 , 等 . 改进多策略蚁群算法在机器人路径规划中的应用 [J].西北工程技术学报 ( 中英文 ),2025,24(01):30-37.

[2]Wang H ,Wang S ,Yu T .Path Planning of Inspection Robot Based on Improved Ant Colony Algorithm[J].Applied Sciences,2024,14(20):9511-9511.

[3] 唐存花 . 一种改进蚁群算法在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D].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4.DOI:10.27191/d.cnki.gjdtc.2024.000556.

[4] 杨树广 , 董西松 . 改进蚁群算法在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中的应用 [J]. 信息记录材料 ,2023,24(08):186-188+191.DOI:10.16009/j.cnki.cn13-1295/tq.2023.08.046.

[5] 孙 爱 怡 . 改 进 蚁 群 算 法 在 机 器 人 路 径 规 划 中 的 应 用 [J]. 中 国 宽带 ,2023,19(07):116-118.

[6] 董武连 . 改进蚁群算法在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J]. 今日制造与升级 ,2021,(04):25-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