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绿色发展视域下农业数字化助力沧州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作者

王弋 历春艳

河北农业大学图书馆 河北保定 071000 沧州航空职业学院图书馆 河北沧州 061108

1 引言

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绿色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并在《“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建设生态文明,坚定不移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1]。在这一背景下,沧州作为典型农业大市,如何把握农业数字化机遇,有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一项亟待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农业数字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内在一致性,它不仅能够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还有助于改善农业环境质量,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因此,在绿色发展的视野下,系统研究农业数字化助推沧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2 沧州农业数字化发展现状

2.1 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与智慧农业场景应用

近年来,沧州市大力发展农业示范园区,为智慧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广阔平台。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农业园区近 115 个,其中 54 个市级及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正积极引入智慧农业应用场景。以青县大司马现代农业园区为例,该园区建设了高效智能控制的装配式蔬菜大棚,通过部署智能传感器实时采集大棚内的空气温湿度、土壤墒情等关键指标,并将数据直接推送至管理人员的手机端,真正实现了“一部手机,轻松管理十几个大棚”,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

2.2 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的布局与建设

沧州市高度重视智慧农业对生产方式的赋能作用,加快推进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以南皮县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为例,该中心综合运用卫星遥感、多光谱检测、农情监测和北斗卫星导航等先进技术,对全县 79.6 万亩耕地的作物生长状况进行实时精准监测。在成熟度预估系统中,工作人员可以清晰掌握全县 55.7 万亩小麦的成熟进度和空间分布。该中心自 2024 年 10 月投入运行以来,已累计发布气象及重大病害预警信息 1900 余次,为南皮县小麦稳产增产提供了可靠的科技保障,显著提升了农业决策的智能化水平。

2.3 智能农机装备的推广与应用

随着大数据、5G 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沧州农业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智能农机正逐渐走入田间地头,成为农业生产的新生力量。2024 年,国家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数据中心河北分中心正式落户沧州。随着农机自动驾驶平台上线,无人驾驶播种机、无人收割机、自动卸粮车等智能装备,已经广泛覆盖了沧州农业播种、收割、运输等关键环节。以沧县鑫翰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例,他们为 100 多台农机安装了北斗导航终端,实现了从播种、收割、整地到植保的全程自动化作业。据合作社反馈,使用自动驾驶农机后,作业效率提升了 20%—30%,每亩用种量也节约了约20%,不仅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

3 农业数字化对沧州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

3.1 提高资源利用率

借助农业数字化技术,沧州农业在水资源和肥料管理等环节的利用效率得到显著提升。采用智能灌溉系统的农田,水资源利用率相比传统方式实现大幅增长。据《沧州晚报》报道,在河北绿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服务的部分农田中,系统通过实时监测田间水分状态,能够提前预判干旱或内涝风险,并生成科学的灌溉方案,推动农田管理从“凭经验”走向“靠数据”。数据显示,该类智能水肥管理模式相比传统方式,平均每亩节水超过 50‰ 。《河北新闻网》也关注到南皮县乌马营镇徐和杨村航丰农场的实践,该农场采用的“智能节水渗灌及排水系统”相比传统大水漫灌,节水率达 70%,为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治理提供了宝贵范例 [2]。这些案例表明,以智能灌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沧州落地生效,不仅大幅提升农业用水效率,也为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不仅如此,在肥料施用方面,依托大数据分析和土壤检测,农户能够为作物定制精准施肥方案,实践证明,该策略使肥料利用率提高约 20%,既减少了过量施肥带来的浪费,也降低了对土壤与水体的污染压力,进一步促进了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发展[3]。

3.2 助力环境监测与保护

农业数字化为沧州农业环境监测与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卫星遥感和无人机监测技术能够实时、大面积获取农田生态环境信息,涵盖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土壤污染状况、植被覆盖度等内容。例如,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和多光谱检测技术,可及时发现农作物病虫害的早期迹象,为精准防治提供依据,减少农药使用量;同时,通过对土壤污染状况的实时监测,可及时采取相应修复措施,保护土壤生态环境。

3.3 推动农业生产绿色转型

在沧州,数字化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向绿色、可持续方向转变。智能农机装备的应用减少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与废气排放。以无人驾驶农机为例,其作业路径规划更精准,避免了传统农机因人为操作不当导致的重复作业与能源浪费;据行业权威机构实际测试,无人驾驶农机的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了 15%-20%[4] 。此外,农业数字化还推动了绿色种植、养殖技术的广泛应用,如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通过数字化管理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

3.4 赋能农业与生态旅游融合

农业数字化为沧州农业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带来了全新可能。通过建设农业旅游数字化平台,游客动动手指就能提前了解沧州各地农业景点的实时信息,比如当前农作物长势如何、近期有哪些农事体验活动等等。不少农业园区还引入数字化技术,建起虚拟农业展示馆,借助 VR 和 AR 技术,让游客沉浸式“参与”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大大增强了旅游的趣味性和互动感。与此同时,数字化营销方式的广泛运用,也让沧州农业生态旅游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打卡体验,不仅带动了当地生态旅游产业成长,也让绿色、可持续的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4 绿色发展视域下沧州农业数字化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路径

4.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应当持续出台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为农业数字化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在资金方面,可设立农业数字化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相关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和示范项目,同时对运用数字化技术开展绿色生产的农业企业与农户给予税收减免,例如适当降低企业所得税和农业税税率 [5]。在土地政策上,建议优先满足数字农业项目的用地需求,对建设智慧农业园区等符合方向的项目,提供一定期限的土地租赁优惠。此外,还应建立常态化的政策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及时根据实施情况优化相关政策,确保其切实有效、落地有声。

4.2 加强技术研发与推广

应积极支持本地高校和科研机构增加对农业数字化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设立专项科研项目与重点研究课题。同时,深化与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校及企业的合作,积极引进先进数字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例如,可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共建农业数字化联合研发中心,共同推进智能农机装备、农业大数据分析等核心技术的攻关与落地。在推广方面,应加快构建覆盖市、县、乡三级的农业数字化技术服务体系,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定期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示范,帮助广大农户逐步掌握并应用数字化技术,真正让技术扎根田间、服务农业。

4.3 强化农业数据整合与共享

构建统一的沧州市农业大数据平台,整合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及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数据资源;制定严格的数据标准与规范,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与安全性。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打破部门间、企业间的数据壁垒,实现农业数据互联互通。同时,加强对农业大数据的分析与挖掘,为政府决策、农业生产经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4.4 培育农业数字化新业态与加强宣传教育

应积极推动农业数字化新业态的培育,大力支持农业电商直播、智慧农业体验、农产品个性化定制等新兴模式发展。对投身农业数字化新业态的企业及个人,可提供创业补贴、贷款贴息等实质性扶持,激发创新活力与市场动力。在宣传方面,应全面加强对农业数字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舆论引导和教育推广[6]。可通过电视、广播、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广泛传播农业数字化助力生态保护的成效与典型案例。同时,深入农村开展主题讲座和培训活动,增强农民的绿色生产意识和数字技术运用能力,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数字化建设,共同塑造沧州的绿色未来。

5 结论

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农业数字化正成为推动沧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监测与保护、推动绿色低碳生产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通过“数字 +”促进农业与生态旅游融合,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支撑。但沧州仍面临政策支持不足、技术研发与推广不到位、数据整合与共享障碍、新业态培育和宣传滞后等挑战[7]。为此,应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技术攻关与落地推广,推动农业数据整合与开放共享,培育数字农业新业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通过多路径推进农业数字化与生态文明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助力构建绿色宜居的现代化沧州。

参考文献:

[1] 刘学侠 , 陈传龙 . 数字技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J]. 行政管理改

革 ,2022,(12):57-65.DOI:10.14150/j.cnki.1674-7453.2022.12.001.

[2] 戴绍志 , 王雅楠 , 袁铮 . 新农人,“慧”种地 [N]. 河北日报 ,2025-04-09(011).

DOI:10.28326/n.cnki.nhbrb.2025.001985.

[3] 刘 本 琪 . 海 兴 县 盐 碱 地 特 色 农 业 发 展 现 状 及 对 策 建 议 [J]. 南 方 农

业 ,2025,19(09):212-214+222.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9.050.

[4] 李静 . 科技助力京津冀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J]. 中国农村科技 ,2025,(05):12-15.

[5] 戴永务 , 黄瑜萍 , 庄逸群 , 等 . 乡村数字经济赋能农旅融合发展的效应和机制 [J].

中国生态旅游 ,2025,15(02):262-277.

[6] 谢璐 , 韩文龙 . 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助力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J].

农业经济问题 ,2022,(11):96-105.DOI:10.13246/j.cnki.iae.20220215.001.

[7] 孟缘 . 智慧农业驱动引领农业强国建设 [J]. 农业展望 ,2024,20(12):136-139.

基金项目:2024 年度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绿色发展背景下农业数字化助力沧州生态文明建设研究”(2024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