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全血C 反应蛋白 + 血常规检验在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体会

作者

张丽军

青海省交通医院 检验科 青海省西宁市 810000

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感染类型,其早期准确诊断对指导抗生素合理使用、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细菌感染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和病原学培养,但细菌培养耗时长、阳性率低,难以满足临床快速诊断的需求 [1]。近年来,炎症标志物检测因其快速、客观的特点,逐渐成为辅助诊断细菌感染的重要手段,全血 C 反应蛋白(CRP)作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细菌感染后数小时内即可迅速升高 [2] ;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WBC)变化也能反映机体对感染的免疫应答状态,两者联合检测有望弥补单一指标的局限性,提高细菌性感染的诊断效率。然而目前关于 CRP 联合血常规在肺炎、肠炎、脑膜炎及泌尿系统感染等不同部位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仍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通过分析 40 例细菌感染患者的数据,评估 CRP 与血常规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并探讨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旨在为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更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细菌性感染性疾病 40 例患者均收录于 2024.1——2025.1 期间,包括 22例男性和 18 例女性;年龄阈值 22-71 岁,均值( (46.70±8.57 )岁;肺炎患者11 例,肠炎患者12 例,脑膜炎患者7 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10 例;病情程度:轻度感染13 例,中度感染16 例,重度感染11 例。

1.2 方法

全血 C 反应蛋白检测方法: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 2 毫升,置于含有抗凝剂的专用采血管中,轻轻颠倒混匀防止凝固,样本需在采集后 2 小时内完成检测,避免长时间放置影响结果准确性。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测定,将待测样本与特定抗体试剂混合,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反应体系的浊度变化,仪器自动计算 C 反应蛋白浓度,检测灵敏度可达 0.5 毫克每升,操作过程中需定期校准仪器并执行质量控制程序,确保检测结果可靠性。

白细胞计数检测方法:使用EDTA 抗凝真空采血管采集静脉血1 毫升,采样后立即轻柔混匀 8 至 10 次,样本需在室温下 4 小时内完成检测,避免细胞形态变化影响计数准确性。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测,仪器通过电阻抗原理和流式细胞术对白细胞进行计数和分类,检测过程包括样本稀释、溶血剂处理和数据采集分析三个步骤,仪器自动生成白细胞总数及各亚群的绝对值与百分比,每日检测前需进行质控品验证,确保仪器性能稳定。

1.3 观察指标

评价组间肺炎、肠炎、脑膜炎、泌尿系统感染检出率;评价不同严重程度患者白细胞和C 反应蛋白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涉及相关数据所采用的计算软件为 SPSS25.0,指标差异为计量资料,检出率为计数资料;前者以( )描述,t 值检验;后者以频数及构成比描述,X2 检验。 P<0.05 既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检出率

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观察组检出率( 97.50% )较对照组(85. 00% )更高,P<0.05. 。详见表1

表1 检出率对比(n,%)

2.2 比较不同病情程度患者的指标差异

随着病情程度的严重,白细胞和 C 反应蛋白水平均逐渐升高, P<0.05 。详见表2

表2 不同病情程度指标对比( , n=40 )

3 讨论

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涉及多个系统和器官,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早期准确鉴别感染类型对合理使用抗生素至关重要,可有效避免经验性治疗的盲目性。现有诊断方法存在培养周期长和检出率不稳定等局限,急需寻找快速可靠的实验室指标,炎症标志物检测因其时效性和客观性成为临床关注重点,理想的诊断方法应具备高敏感性和操作便捷的特点,以满足急诊和住院患者的诊疗需求。C 反应蛋白作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细菌感染后数小时内迅速升高,其浓度变化与感染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可反映机体免疫应答状态,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是细菌感染的典型特征。两种指标联合检测形成优势互补,C 反应蛋白提供炎症活动度信息,白细胞参数反映免疫细胞动员情况,能显著提高对隐匿性感染的识别能力,且检测成本低适合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侯绪亮 . 细菌性感染性疾病应用全血 C 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的效果研究 [J]. 当代医药论丛 ,2025,23(12):109-111.

[2] 朱明轮 , 崔艳梅 , 马松涛 . C 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验在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J]. 系统医学 ,2025,10(04):36-38.

作者简介:张丽军(1984.03-),女,汉族,青海,本科,主管检验师,研究方向为医学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