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会课实践探究
敬荣
西安高新区第十八小学 710000
引言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以及教育改革持续深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班会课身为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构成部分,不光是学生管理、信息交流的平台,更是培养学生积极心态、提升心理素质的关键渠道,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聚焦人类优势与潜能的学科,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引。
1 班会课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班会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达成德育目标、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平台。借助班会活动,学校可把价值观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当中,小学阶段的班会课用灵活的形式推动学生参与和交流,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特别有益于三年级学生的情绪管理和社交能力培养,班会课整合多元教育资源,像积极心理学和传统文化,构建特色课程体系,让心理健康教育实现系统化,班会课具备预防、发展和干预功能,能够及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并且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支持下提高教学成效,成为学生愿意参与的教育平台。
2 积极心理学在班会课中的应用
2.1 班会课内容的设计与调整
依据积极心理学理论框架,班会课内容设计要遵循系统性、发展性和校本化原则,本研究面向三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与心理发展需求,以北师大版教材为依据,构建了一个课程体系,该体系包含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自我认知和抗逆力培养这四大主题,每个主题模块都融入了积极心理学的核心要素,像积极情绪培养、性格优势发掘等,并且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励志典故、礼仪规范等内容,形成具有文化底蕴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在具体设计时,注重对活动形式的多样性进行优化,借助智慧课堂平台,采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绘画表达等互动方式,把抽象的心理概念转变为可体验的学习任务,比如在“情绪管理”主题中,凭借绘制情绪温度计、编排心理情景剧等活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情绪调节策略,这样的设计既契合“积极心理学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心理品质”的理念,又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内容调整环节着重突出动态优化机制,根据课堂观察和师生反馈,对教案实施三阶段迭代:初次实施后,减少理论讲解时间,增加小组合作环节,二次调整时,引入传统文化故事当作案例素材,最终版本融合智慧课堂的即时评价功能,实现教学过程的精准调控。
课程结构设计依照“认知 - 体验 - 反思 - 应用”的逻辑顺序,每个课时包含知识导入(10 分钟)、主题活动(20 分钟)、分享总结(10 分钟)这三个基本环节,其中主题活动部分采用“个体探索→小组协作→全班展示”的渐进式设计,这样的结构既保证了教学目标逐步达成,又为不同性格特质的学生提供了多元参与途径,体现了积极心理学尊重个体差异的基本原则。
2.2 班会课活动的开展
班会课活动的开展要紧密结合积极心理学理论和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元化、互动性强的活动形式达成教育目标,在具体实施时,教师应当注重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采用体验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然地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活动开展的首要步骤是营造安全、支持性的心理环境,教师借助“情绪签到”“优点接龙”等暖场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心理安全感,这种环境营造符合积极心理学强调的“积极情绪是心理发展的基础”这一观点,在精品课例展示中,教师利用智慧课堂的匿名投票功能,让学生自由表达当前情绪状态,既保护了学生隐私,又为后续活动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核心活动环节采用分层递进的设计思路。以“人际交往”主题为例,先通过“盲画搭档”游戏让学生感受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再开展“友谊密码”小组讨论归纳人际交往原则,最后利用角色扮演模。这种“体验 - 认知 - 应用”的活动序列,既呼应了前章设计的课程结构,又有效促进了学生社交技能的提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是活动开展的重要支撑。智慧课堂平台的即时反馈功能,使教师能够随时把握学生的参与状态,及时调整活动节奏。例如在“抗逆力培养”主题中,通过平板电脑推送“挫折情景选择题”,教师可实时收集全班反馈,针对典型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这种技术手段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更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精准化、个性化。
2.3 评价方法与指标
本研究借助多元化评价体系对班会课实施效果做综合评估,着重考察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变化情况,评价设计打破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过于侧重问题诊断的局限,把关注点转向学生优势与潜能的激发,这和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十分相符,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构建了三维度评价框架。
在评价指标设计方面,采取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并行的策略,质性评价主要对学生在主题活动里的参与表现进行观察,涵盖情绪表达主动性、小组合作质量、问题解决创意等维度,教师利用《课堂观察记录表》对典型案例进行实时记录,重点留意学生积极行为的增量变化,量化评价则运用改编版《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问卷》,从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自我认知三个核心维度开展前后测对比,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法。
评价实施过程重视主体多元性,除了教师评价之外,还引入学生自评与同伴互评机制:通过“成长树贴纸”活动达成可视化自评,利用智慧课堂的匿名互评功能收集同伴反馈,专门设计了“优点发现卡”环节,要求每位学生至少写出三名同学的积极特质,像这样的安排既契合积极心理学强调的优势视角,又能够有效推动同伴关系的良性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会课的实践探究,不但丰富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内涵,还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系统性、发展性和校本化的课程设计,以及多元化、互动性强的活动实施,班会课成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得力帮手,同时,凭借现代化教学手段,例如智慧课堂平台,实现了教学过程的精准调控与个性化指导,进一步提升了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1] 陈蔚.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探讨 [J].东方娃娃·绘本与教育,2024(07) :76-77.
[2] 徐琼.谈如何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作用 [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12) :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