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多媒体资源在西班牙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效能及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

王梦莹

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

一、传统听力教学的局限与多媒体技术的创新突破

西班牙语系2021 年针对西班牙语专业学生和教师的专项调查数据显示, 63% 的学生反馈课堂听力材料“趣味性不足,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48% 的教师则表示传统教学资源“无法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学生在听力课堂中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课堂参与率始终低于 40%,严重制约了听力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学生听力能力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打破了这一教学困境。不同于传统单一的音频材料,多媒体资源能够融合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为学习者构建更贴近真实语言使用场景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借助视觉线索辅助解码听觉信息,能够直观且准确地把握情绪在西班牙语中的表达,从而顺利实现“可理解性输入”,有效推动语言习得进程 。

二、研究设计:实验方案与数据采集方法

2.1 实验对象选取与分组设计

为确保实验结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本研究选取西班牙语专业 2022 级两个平行班共计 55 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班级自然分组情况,将其中一个班(28 人)设为实验组,采用多媒体混合教学模式开展听力教学;另一个班(29 人)设为对照组,沿用传统的“教材 + 音频”教学模式。

实验周期设定为一学年(共 34 周),每周安排 2 课时听力课程,两组总课时量均为 68 小时。在实验开始前,通过 DELE 模拟考试对两组学生的听力水平进行测试,结果显示相对平均。确保了实验分组的随机性与公平性,为后续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奠定基础。

2.2 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筛选与分类标准

·电影资源:从经典西班牙语电影中精选 5 部,依据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R)进行分级,覆盖 A2 至 C1 不同水平。其中,A2 级选用《小猪佩奇》西班牙语版,该版本语言简洁,词汇重复率高达 72% ,语速控制在 100 词 /分钟以内,适合基础阶段学习者熟悉常用词汇与基础句式;C1 级则选用《饥饿站台》,影片中包含西班牙方言使用与丰富的文化隐喻表达,语速超过 160 词/ 分钟,能够满足高级阶段学习者提升复杂语境下听力理解能力与文化感知能力的需求。

·广播资源:选取西班牙国家广播电台(RTVE)的《No es un díacualquiera》节目作为核心素材,按照“社会”“科技”“文化”三大主题对节目内容进行分类,并将每段节目剪辑为 3-5 分钟的片段,便于课堂教学使用。通过语音分析软件对节目语速进行检测,确认其波动范围稳定在 110-140 词/ 分钟,与中级学习者(B1-B2 水平)的听力训练需求高度契合,能够帮助学习者逐步适应真实交际场景中的语言节奏。

·有声读物资源:选用经典文学作品《小王子》(El Principito)的西班牙语有声版,并结合 LingQ 学习平台使用。平台数据显示,该有声读物平均每千字包含 8.2 个 DELE B2 级以上词汇,既能够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语言输入,又能通过平台的词汇标注与即时翻译功能,帮助学习者在听力过程中积累进阶词汇,适合中高级阶段学习者开展拓展学习。

2.3 数据采集维度与分析工具

·量化指标采集与分析:以 DELE 模拟考试的听力理解部分作为核心量化指标,分别在实验开始前、实验中期(第 17 周)与实验结束后(第 34 周)对两组学生进行测试,重点测量听力理解准确率。

·质性指标采集与分析:通过课堂观察记录两组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包括主动回答问题次数、小组讨论参与度等;在实验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访谈提纲涵盖“对听力教学资源的偏好”“听力学习中遇到的文化理解困难”“对教学模式的建议”等问题,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与需求。

三、不同类型多媒体资源的教学效能对比分析

3.1 电影资源:助力文化理解与语感培养的双重价

实验数据显示,在涉及文化隐喻的听力题目中,实验组学生的得分率比对照组高出 18.7%。以《饥饿站台》电影片段相关测试题为例,题目要求学生理解“垂直站台”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实验组学生的答题正确率达到 82%,而对照组仅为 56%。

这一差异的产生,源于电影资源独特的情境化呈现方式。电影通过视觉场景与听觉对话的深度融合,为学习者构建了完整的文化语境,使其能够在直观感受中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降低了对抽象文化概念的理解难度。

3.2 广播资源:强化听力敏感度与信息抓取能力的关键作用广播资源的实时性与标准化语体特征,使其在提升学习者听力敏感度与信息抓取能力方面表现突出。实验数据显示,在 0.8 倍速播放条件下,实验组学生对广播内容的信息抓取完整度比对照组高 14.2% ;而在 1.2 倍速播放条件下,这一差距扩大至 23.6%,呈现出明显的“速度适应效应”。

3.3 有声读物资源:实现词汇积累与长文本理解的系统性提升

借助学习平台的词汇追踪功能,本研究对两组学生的词汇积累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这一结果与有声读物的“重复暴露效应”密切相关。以《小王子》有声版为例,核心词汇“responsabilidad”(责任)在文本中出现 12 次,且每次出现的语境各不相同,这种在不同语境中的反复出现,能够帮助学习者深化对词汇含义与用法的理解,实现从“认知”到“掌握”的转变。

四、构建“i+1 动态筛选模型”

当前高校西班牙语听力教学中,多媒体资源的应用常存在“难度与水平不匹配”的问题,要么资源过于简单,无法满足学习者进阶需求;要么难度过高,导致学习者产生挫败感。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提出“i+1 动态筛选模型”,以 CEFR 标准为基础,从三个维度对多媒体资源进行分级筛选:

·词汇覆盖率:要求所选资源的词汇覆盖率(学习者已知词汇占比)不低于 95%,确保学习者在听力过程中无需频繁中断思考生词,能够专注于语义理解,符合“可理解性输入”原则;

·语速控制:根据 CEFR 分级设定不同水平的语速标准,A2 级资源语速≤ 100 词 / 分钟,B1 级为 100-120 词 / 分钟,B2 级为 120-140 词 / 分钟,C1 级 ⩾160 词 / 分钟,帮助学习者逐步适应不同阶段的语言节奏;

·文化负载度:将资源的文化负载度划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A2-B1级选用文化负载度低的资源(如日常对话类材料),B2-C1 级选用文化负载度中高的资源(如包含文化习俗、社会现象讨论的材料),实现语言学习与文化理解的同步推进。

总结​

多媒体资源的类型特异性优势显著:电影资源凭借“视听协同 + 文化情境”的双重属性,在提升学生文化理解能力与语感模仿准确率方面效果突出。广播资源以“标准化语体 + 主题聚焦”为特色,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的听力敏感度与信息抓取能力。有声读物依托“词汇重复暴露 + 平台功能支持”,在词汇积累与长文本理解方面表现最优。三类资源形成互补,共同覆盖听力教学的多维度需求。

科学的教学设计是效能最大化的关键:“i+1 动态筛选模型”通过词汇覆盖率、语速、文化负载度三维度分级,解决了“资源难度与学生水平不匹配”的问题,使 89% 的学生表示“听力材料既不觉得太难,也不会太简单”。多媒体教学对综合语言素养的提升具有长效性:实验数据显示,实验组不仅在听力成绩上显著优于对照组,其口语表达的流利度、词汇应用的丰富度也同步提升,证明多媒体听力教学能够实现“输入带动输出”的语言习得规律,为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Mayer, R. E., & Moreno, R. (2003). Nine ways to reduce cognitive load in multimedia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8(1), 43-52.

[2] Krashen, S. D. (1985).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Long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