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网络安全技术应用研究

作者

吴燕

引言:

5G、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普及,使得网络节点数量激增,每日产生的网络流量、设备日志、用户行为数据等以 PB 级规模增长,其中既包含正常的业务交互信息,也隐藏着恶意代码传播、DDoS 攻击、数据泄露等安全威胁的蛛丝马迹。在此背景下,大数据分析技术凭借其海量数据处理能力、多源数据关联挖掘能力与动态趋势预测能力,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升级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1. 网络安全分析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要求

1.1 实时性高

在数据采集时,应通过分布式日志收集框架,对网络流量、设备日志、用户行为等多源数据进行秒级抓取,使数据从产生到进入处理链路的延迟控制在毫秒量级,同时进行数据清洗与格式标准化工作,去除冗余信息以降低后续处理负担。分析阶段应运用流计算技术,搭建实时分析引擎,将传统的离线批处理模式转换为实时流式分析,实现对异常流量、恶意代码传播、身份认证异常等安全事件的实时识别,并且分析模型需具备动态迭代功能,可依据最新攻击特征实时更新检测规则,防止因模型滞后导致安全漏洞;

在资源支持方面,需配备弹性计算集群与高速存储架构,利用负载均衡技术应对突发数据流量冲击,确保高峰时段分析系统稳定运行,同时构建实时告警体系,一旦检测到安全威胁,可立即触发告警并推送到安全运维平台,为安全人员迅速响应、阻断攻击提供决策支持,最终实现从数据采集、实时分析直至威胁处理的全流程高效协同,满足网络安全防护对实时性的核心需求。

1.2 客观性强

在网络安全分析中,大数据技术应用应遵循客观性强的要求。大数据经过处理前,一般由海量的原始信息组成,这些信息的总体价值较高,但单一信息的价值比较有限。为保证目标特征的呈现效果,必须保证信息的客观性。例如:针对企业用户组织的网络安全分析需要采集企业用户的真实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不是结构化的,但必须客观、真实[1]。

2. 网络安全分析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方法

2.1 大数据采集

在网络安全分析的大数据采集工作中,需要明确全维度覆盖的采集范围,保证数据采集无遗漏,既需抓取网络层实时流量数据。涵盖 TCP/IP 数据包、端口通信记录、带宽占用情况等,精准捕获数据传输进程中的异常连接与潜在攻击线索。同时,还需收集终端层设备运行日志,涵盖服务器系统日志、终端设备进程启动记录、软件安装与卸载日志,以及用户操作产生的行为数据,如登录时间、操作路径、文件访问记录,还需纳入应用层业务系统日志,如数据库查询日志、Web 应用的访问日志、API 接口调用记录等,实现从网络传输到终端运行再到应用交互的全程数据采集。

在技术实施时,需依据不同的数据来源和类型选择适配的采集工具,针对巨量实时网络流量,可选用基于分布式架构的流量采集工具,通过在网络关键节点设置采集探针,实现流量数据的快速抓取与实时汇聚;面对多终端设备日志场景,可运用日志采集代理工具,为终端设备安装轻量化代理程序,将零散的日志数据统一报送至中心数据采集平台;针对应用系统日志,可通过设置应用程序的日志输出接口,把日志数据直接传至采集系统,还可借助消息队列技术,应对数据采集过程中的流量波动,保证数据传输的平稳与可靠。

此外,为了防止无效数据干扰后续分析,在数据采集阶段需同步进行预处理,通过数据过滤去除冗余信息,通过数据格式标准化将不同源头的异构数据转化为统一格式,运用数据去重技术去除重复数据,保证采集数据准确一致 [2]。为此,需要构建完善的数据采集质量管控体系,实时跟踪数据采集的进度和质量,设定数据质量审核规则,实时验证所采集数据的完整性与准确性,若发现数据存在异常,即刻触发告警并开启数据补采程序,保证采集到的大数据能够为后续网络安全分析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撑,切实提升网络安全威胁识别与防控的精准度和及时性。

2.2 大数据加工处理

在大数据加工处理阶段时,首要工作是全方位的数据处理。鉴于采集的网络数据来源繁杂,可能含有大量噪声数据、重复数据以及无效数据,需采用规则与智能算法相融合的清洗方法,先根据预设安全数据特征规则筛选出有效数据,随后通过异常检测算法识别并剔除噪声数据,利用哈希校验等技术清除重复数据。同时利用数据补全算法对残缺数据进行合理修复,保证清洗后的数据精准且可用。随后进入数据转换阶段,鉴于网络安全分析需对多源异构数据开展统一分析,需通过格式标准化操作将不同格式的数据转化为便于分析的统一格式,同时进行数据脱敏工作,运用加密或匿名化技术保护日志中的敏感信息,杜绝数据泄露,另外还需结合安全分析需求进行数据特征提取工作,从原始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安全特征。

在数据整合阶段,根据安全分析场景的关联逻辑整合经清洗转换的分散数据,搭建统一的安全数据集市,同时运用数据融合技术解决不同系统数据间的语义矛盾,保证集成后的数据可完整展现网络安全事件的整体状况。最终实施数据规约操作,鉴于网络安全数据量极为庞大,需在留存关键安全信息的基础上,运用数据抽样、维度规约、数值规约等方法缩小数据规模,减少后续分析所需的计算成本,同时需确保规约后的数据能够有效支持安全威胁检测、攻击路径溯源等核心分析任务的开展,为网络安全分析提供高效、高质量的数据基础。

2.3 大数据复用与反馈调整

针对历史安全事件数据,可创建分类化的安全数据资产库,按照攻击类型、威胁等级、影响范畴进行标签化处理,一旦出现新的疑似安全事件,可快速调用同类历史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协助判断事件属性和可能的攻击手段,降低重复分析成本。对日常安全监测积累的正常行为基线数据进行复用,用于更新动态基线模型,让基线更精确地体现网络运行的实时状态,杜绝因基线固化导致的误报或漏报。

复用不同场景间的关联数据,能够发现单一数据场景下不易察觉的潜在威胁,例如通过复用终端进程异常启动日志及对应时段的网络外联流量数据,追溯恶意进程的通信对象,找出攻击源头;在反馈调整阶段,需搭建“分析结果-数据优化 - 模型迭代”的闭环体系:每次安全分析结束后,将结果反馈给数据加工环节,若发现分析偏差是由数据维度缺失造成的,需对数据采集与加工策略进行调整,增添关键数据字段;依据分析结果所揭示的模型漏洞,提炼新的攻击特征并回传至模型训练阶段,更新检测规则及算法参数,增强模型对新型威胁的识别能力。

将安全处置成效反馈到数据复用阶段,改进数据资产库的标签架构与调用机制,保证后续复用的数据能更好地满足实际防护要求,通过这种双向反馈与动态调节,促使大数据技术在网络安全分析中持续更新升级,不断增强威胁识别精准度与安全防护主动性。

结论:

综上所述,在数字经济深度渗透、网络威胁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大数据分析技术已成为突破传统网络安全防护瓶颈的核心驱动力。未来,需进一步围绕数据治理体系优化、智能模型迭代升级、隐私计算技术融合三大路径深化研究,以此来促进其发展。

参考文献:

[1] 原秀明 . 大数据技术在网络安全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J]. 科技资讯 ,2025,23(8):30-32

[2] 冯双 . 大数据技术在网络安全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J]. 家电维修 ,2025(4):77-79

作者简介:姓名:吴燕;性别:女;出生年月:1999 年12 月;籍贯:安徽,民族:汉;最高学历:本科;目前职称:中级;研究方向:网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