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探究
李真
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第二实验小学 253000
引言
目前许多课堂对话还是存在“教师问、学生答”的表层互动,问题设计缺乏思维张力与文化厚度,难以真正触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与情感共鸣。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不同学习和生活情境中,运用自己的认知、情感、技能等多种基本能力综合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的品质特征。小学语文课堂作为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的主要场所,如何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构建有效性策略,对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至关重要。
一、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三大典型问题
在日常教学中课堂提问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制约了师生互质的质量与效能:其一,大量提问仍局限于文本表面信息的提取与确认,如“这篇文章共有几个自然段?”“主人公说了什么话?”。这类只需简单回忆或查找即可作答的封闭性问题,占据课堂大量时间,挤压了学生质疑、比较、评鉴等高阶思维活动的空间;其二,许多提问一般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语言运用场景之外。例如机械询问“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而非设计具体情境让学生思考“如果在描述运动会场面时,用上这个成语会怎样表达?”;这种脱离语境的问答,难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其三,课堂提问常呈现“点状”分布,问题之间缺少了递进性与关联度。教师一般是随机发问,学生被动应答,由于缺乏一条由表及里、从感知到评鉴的“问题链”,学生的理解难以走向深入,深度学习无法真正发生。
二、提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一)设计开放性问题,培育思维品质
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不应是让学生快速找到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通过问题引发他们的思考过程,呵护并培养其内在的思维品质。过于强调唯一答案的封闭式问题仍然占据相当比例,这类问题虽然能够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但长期如此容易固化学生的思维模式,使其满足于文本的表层信息,难以形成深入的、个性化的解读。因此,就需有意识地设计开放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的特点在于其答案的非唯一性,它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鼓励他们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文本进行剖析和阐释,从而有效地发展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品质的培育正是核心素养所强调的关键能力。例如,在教学寓言故事《乌鸦喝水》时,如果仅仅询问学生乌鸦用了什么方法喝到水,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信息提取过程。但若教师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除了投石子,乌鸦还能想到哪些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难题?如果瓶子旁边没有现成的小石子,故事又可能会如何发展?这样的问题没有预设的固定答案,它迫使学生跳出文本既定情节的束缚,进入一个假设和推理的思维空间。学生需要结合常识、逻辑甚至是科学知识来构思合理的解决方案,并组织语言清晰地阐述自己的理由。这个过程不仅是语言表达的训练,更是对思维灵活性、逻辑性和创新性的综合锻炼,使得课堂对话超越了简单的一问一答,升华为一场思维的碰撞与交流。
(二)创设情境化问题,促进语言运用。
以往的课堂提问常常将语言知识点从具体的运用情境中脱离出来,进行抽象的考查,学生即使能背诵词语解释和语法规则,也依然面临“学难以致用”的困境。而情境化问题旨在将语言学习嵌入到一个有目的、有对象、有场合的模拟语境之中,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不是书本上静止的文字,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鲜活工具。它引导学生从被动的“答题者”转变为主动的“表达者”,完成从对语言形式的理解到对语言功能的实践的跨越。例如,在经典课文《草船借箭》的教学中,当学生理解了故事的基本情节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境任务:假如诸葛亮在成功借箭之后,需要立即向周瑜当面汇报此次行动的经过与成果,请你设想一下诸葛亮会如何说。这个问题瞬间将学生从旁观故事的读者,拉入到历史现场的具体情境中。学生需要扮演诸葛亮的角色,综合考虑人物的身份、性格、当时的局势以及他与周瑜之间微妙的关系。组织语言时,既要清晰说明情况,又要做到不卑不亢,甚至可能略带谦逊以照顾周瑜的情绪。这远非复述故事所能比拟,它要求学生进行人称的转换、信息的筛选、语言的重新组织以及语气节奏的把握,是一次综合性极强的语言运用实战演练,锤炼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三)构建阶梯式问题链,引导深度探究。
高效的课堂提问不应是零散、随机的,而应是一个经过精心设计、内部蕴含严密逻辑结构的问题系统。跳跃的问题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碎片化,难以形成对文本的整体性理解和纵深性的思考。因此,构建阶梯式的问题链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深刻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目标分解为一系列环环相扣、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子问题。这些问题前后关联,层层递进,如同搭建一架思维的梯子,能够支撑学生的思考一步步从感性认识攀升到理性分析,最终实现方法的迁移与素养的提升。
以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写景类文章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构建这样一个问题序列。首先提出一个整体感知性问题,引导学生初步把握内容,如这段文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个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紧接着,提出分析性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方法,如作者是从哪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描写这幅景色的?这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写了什么”引向“怎么写的”。然后,提出鉴赏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审美体验,如阅读中,哪些特别生动传神的词句让你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说说你的理由。这促使学生品味语言,分享个性化的审美感受。最后,提出迁移运用性问题,搭建从阅读到写作的桥梁,如如果请你学习作者的写法,来描写我们校园中最美的一角,你会重点从哪些方面入手,又会尝试运用哪些技巧呢?整个问题链逻辑清晰,层层深入,有效地带领学生完成了一次从感知到分析、从鉴赏到创造的完整深度探究旅程。
总而言之,提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推动语文教学从“教知识”转向“育素养”的重要杠杆。这要求教师自觉转变提问观念,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使其具备启发性、情境性与逻辑性。通过高质量的问题引领,才能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点燃思维火花,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生根发芽的沃土。
参考文献
[1]曾淑娜.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提升策略研究[J]. 课堂内外(初中版),2023(37):143-145.
[2] 苗茜 .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析 [J]. 电脑校园 ,2025(24):291-293.
[3] 徐梅 . 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实施方法探究 [J]. 文渊(小学版),2021(1):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