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问题与对策分析
潘鑫
张家口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河北省张家口市 075000
引言: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农村水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其中黑臭水体已成为制约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重要瓶颈。其成因复杂、治理难度大,不仅影响居民生活质量,也威胁区域生态安全。因此,以系统分析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的关键问题与有效对策,对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存在的问题
1.1 黑臭水体的成因较为复杂
部分农村地区缺乏完善的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居民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附近河流、沟渠或池塘,导致水体中有机物浓度急剧升高,溶解氧被大量消耗,水体逐渐发黑发臭 [1]。而且,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会使大量氮磷营养物质随雨水冲刷进入水体,引发富营养化现象,进一步加剧水体的缺氧状态。
1.2 技术适用性较弱
部分治理项目照搬城市污水处理模式,忽视农村地区人口分散、地形复杂、污水量波动大等特点,导致设施运行效率低下,甚至出现“建而不用”的现象。由于缺乏针对农村实际情况的低成本、易维护、高效能的治理技术,治理效果难以持续。
2. 基于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问题的对策
2.1 控源截污与污水治理技术的协同应用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的首要任务是有效控制污染源,切断外源污染输入,并配套实施污水治理技术,形成控源截污与污水治理协同发力的技术体系。
2.1.1 污染源识别
生活污水是农村黑臭水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其特点是排放分散、水量波动大、污染物浓度相对较低但持续性强。识别过程中需结合人口分布、用水习惯、管网覆盖情况等因素,通过实地调查与水质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绘制污染源分布图。在此基础上,采用分散式与集中式相结合的污水收集处理模式。例如,在人口密集的村庄,建设污水管网和小型污水处理站;在分散农户区域,推广三格式化粪池、地下渗滤系统等分散式处理设施。江苏建湖县在治理过程中,通过铺设污水管网与建设生态滤池相结合,有效截留生活污水,显著降低入河污染物负荷。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化肥、农药流失及农田排水,具有时空分布广、随机性强、控制难度大的特点。识别过程中需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农作物种植结构、施肥用药习惯等因素,通过遥感监测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构建面源污染负荷模型。
2.1.2 控源截污技术
2.1.2.1 污水管网系统的优化设计
污水管网是控源截污的关键基础设施,其设计需考虑村庄布局、地形坡度、地质条件等因素。在平原地区,可采用重力流管网系统;在山区或丘陵地区,则需结合提升泵站建设压力流管网系统。
2.1.2.2 分散式处理设施的布局与建设
对于无法纳入集中管网的分散农户,需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三格式化粪池适用于单户或联户污水处理;人工湿地适用于村庄集中区域的污水处理;地下渗滤系统适用于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 [2]。
2.1.2.3 生物处理技术的优化组合
生物处理技术是污水治理的核心技术,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人工湿地等。其中,活性污泥法适用于高浓度有机污水处理;生物膜法适用于低浓度污水处理;人工湿地适用于深度处理和生态修复。
2.1.2.4 生态处理技术的集成应用
生态处理技术包括生态浮岛、生态塘、植被缓冲带等,其需与生物处理技
术协同应用,形成生物生态复合处理系统。比如,在污水处理站出水口建设生态塘,进一步去除污染物;在河道两岸建设植被缓冲带,拦截面源污染;在黑臭水体中布置生态浮岛,改善水体生态环境。
2.2 与乡村振兴相结合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振兴的核心环节。将水体治理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既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又能为乡村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组织建设提供生态支撑。
2.2.1 战略定位
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生态振兴”是五大振兴之一,强调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其中,生态宜居是基础,而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正是实现生态宜居的关键举措。通过治理黑臭水体,不仅能改善水质,还能提升乡村整体环境质量,为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发展创造条件。比如,河南省项城市孙店镇师庄村,通过坑塘整治,使水质清澈、绿植环绕,成为村庄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为后续发展乡村旅游奠定基础。
2.2.2 水体治理与乡村发展的深度融合
2.2.2.1 与产业振兴结合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生态基础。治理后的水体可用于发展生态农业、水产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常德市西湖管理区在治理黑臭水体时,注重将水质改善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发展生态渔业和休闲农业,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2.2.2.2 与文化振兴的结合
水体治理过程中,可以挖掘和传承乡村水文化。许多乡村的水体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治理时可通过保留传统水工建筑、恢复水系历史风貌等方式,增强文化认同感。
在水环境治理中,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新坍镇结合当地历史文化,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文化景观。
2.2.2.3 结合组织振兴
黑臭水体治理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保障。通过建立“河长制”、村民自治组织等,可以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如上海市崇明区在推进乡村振兴时,通过河长制协调各部门力量,形成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的水体治理模式,进而提升治理效率和村民的环保意识。
结语: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源头控制、技术适配与政策引导多维度发力。所以,相关部门及企业应进一步强化治理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构建长效机制,提升治理的可持续性与公众参与度,为实现农村水环境根本改善、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赵立 , 杨育娟 , 穆琳 . 乡村振兴背景下陕西省农村污染防治对策研究[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3,(07):144-148.
[2] 崔艳智 , 贾小梅 , 黄亚捷 , 等 .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J]. 中国环境管理 ,2022,14(03):54-59.
作者简介:潘鑫,男,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汉族,1983 年4 月出生,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