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建设阶段的质量保证途径分析
王文成
辽宁沛淇生态环境建设有限公司 辽宁省鞍山市 114000
引 言:
随着建筑行业向精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传统的质量管控模式已难以满足新型建筑工业化需求。本文通过剖析施工过程中的人机料法环等要素的协同关系,探索建立贯穿设计交底、材料验收、工序交接、成品保护等关键环节的质量保障机制。
一、施工质量管理的核心要素控制
(一)人员素质提升的实践路径
在建筑工程施工建设中应当建立贯穿项目全周期的分级培训体系,针对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施工班组长等不同层级人员设计差异化的培训方案,其中项目经理需重点强化质量责任意识与全过程管控能力培养,技术负责人需要系统掌握新材料新工艺的质量控制要点,施工班组长则应着重提升标准化作业指导与现场问题处置能力。同时应当建立与薪酬晋升直接挂钩的质量绩效考核机制,通过定期开展技能比武和质量标兵评选等活动,在施工班组层面形成重视工程质量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对于钢结构焊接、防水施工等关键工序操作人员,必须实施持证上岗和动态考核管理。
(二)材料设备管理的创新举措
针对现代建筑工程中大量使用的新型建材和智能设备,需要构建从供应链遴选到现场使用的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在材料采购环节建立包含生产资质审查、样品检测、履约评价等多维度的供应商评估机制,对于装配式构件等特殊材料应当实施出厂前驻厂监造和进场时第三方复检的双重保障措施。在设备管理方面应当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调度系统,对塔吊、升降机等大型设备实施运行状态实时监控和预防性维护,同时针对混凝土振捣棒、激光测距仪等小型工器具建立定期校验和淘汰更新制度。
(三)施工环境的动态调控
建筑工程施工环境大多复杂多变,应该开发集成气象监测以及地质传感等多源数据的智控平台,尤其针对深基坑施工阶段,建议部署地下水位和周边建筑物沉降等的自动监测设施,结合实际合理设定预警阈值,在监测超过该阈值时自动触发应急管理预案 [1]。针对装饰装修过程中室内作业环境的营造,建议建立含温湿度以及粉尘浓度等参数的动态调节机制,保证抹灰和涂料等能够在最佳环境下施工。此外还应该重视施工区域和非施工区域物理隔离,合理设置围挡和扬尘监测点等,减少交叉作业对工程质量产生的不利影响。
二、施工全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节点
(一)事前控制的深化设计
在工程项目启动阶段应当组建由设计、施工、监理多方参与的技术协调小组,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对建筑结构、机电管线进行全专业整合模拟,重点解决不同专业图纸间的空间冲突问题,特别是针对钢结构节点、设备管线交叉等复杂部位必须进行施工可行性验证。同时需要建立设计变更影响评估机制,对于涉及主体结构安全的变更要求必须组织专家论证,确保每个设计决策都经过荷载计算、抗震验算等专业技术复核,从源头上杜绝因设计缺陷导致的质量隐患。
(二)事中控制的标准化实施
针对混凝土浇筑、防水施工等关键工序需要编制可视化操作规程,采用二维码技术将工艺标准嵌入施工点位,工人通过移动终端即可获取当前作业面的技术交底内容。对于钢筋连接、模板支护等隐蔽工程应当实行举牌验收制度,在每道工序完成后由质检人员拍摄带标识牌的验收照片并上传至管理平台。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尤其需要建立垂直度实时监测系统,通过安装在结构核心筒的传感器网络动态调整施工偏差,确保建筑物整体几何尺寸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内。
(三)事后控制的追溯改进
工程质量缺陷整改应当建立分级处置机制,对于一般性问题要求施工单位在 24 小时内提交整改方案,对于涉及结构安全的重大缺陷必须立即停工并启动第三方检测。建议开发质量缺陷电子档案系统,按照地基基础、主体结构、装饰装修等分部工程分类记录典型问题,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识别质量通病的发生规律,在后续工程中针对性优化施工工艺。对于反复出现的质量问题需要倒查材料采购、技术交底等环节的责任链条,形成从表面处理到根源治理的完整改进闭环。
(四)质量保证的技术支撑
1. 数字化监控平台的构建
在施工现场部署集成了物联网传感设备、高清视频监控和移动终端的多维数据采集网络,通过开发具有自主分析能力的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将施工过程中的混凝土养护温湿度、钢结构焊接参数等关键质量指标纳入实时监测范围 [2]。同时配置具备深度学习能力的图像识别模块,对模板搭设垂直度、钢筋间距等施工细节进行自动比对分析,当发现偏差超出允许范围时立即触发分级预警机制,确保质量问题能够在萌芽阶段得到及时干预,这种全天候、智能化的监控模式能够有效弥补传统人工巡检在频次和精度上的不足。
2. 检测技术的创新应用
针对不同施工阶段的特点配备相应的无损检测装备,在主体结构施工阶段采用基于声波透射法的混凝土缺陷扫描仪,通过捕捉超声波在结构体内的传播特性变化来判断内部空洞和裂缝分布情况,在地下工程验收环节引入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利用电磁波反射原理精确绘制回填土密实度和管线敷设位置的立体图谱,对于钢结构焊缝质量则运用相控阵超声检测设备进行三维成像检查,这些新型检测手段既避免了传统破拆检测对建筑成品的破坏,又能提供更全面客观的质量评估依据,为工程验收决策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3. 质量大数据的分析应用
建议建立内含材料检测记录、工序验收数据以及常见质量缺陷案例的数据库,通过数据挖掘来分析不同工艺和环境、质量问题等的规律,进一步建立有预测功能的质量风险模型 [3]。如,结合历史数据训练混凝土强度发展和环境温、湿度之间的关系曲线,以此为依据智能调整冬季等特殊季节施工养护方案。也可以根据以往建筑工程地基沉降等的历史数据,优化当前项目的地基处理参数。总之,基于数据分析的预控可以有效地降低质量问题或者复发概率。
4. 质量责任的可视化追溯
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质量责任追溯系统,为每批进场材料生成包含生产厂家、检测报告和运输记录的加密数字身份,在关键工序验收时通过智能合约将施工人员信息、验收标准和检测结果同步上链存储,形成不可篡改的质量责任档案,在工程交付后仍可通过移动终端扫描构件二维码调取完整的施工过程数据,这种全生命周期可追溯机制既强化了参建各方的质量责任意识,也为后期质量纠纷提供了客观的判定依据。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建筑工程质量保证需要构建包含组织保障、过程管控和技术支撑在内的三维体系,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通设计、施工、运维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链条,最终实现工程品质的系统性提升。
参考文献:
[1] 宋瑞 . 建筑工程中施工管理与工程监理的价值探讨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 2025, (23): 20-22.
[2] 杨天凤 . 建筑工程施工变更管理与风险控制策略研究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 2025, (23): 23-25.
[3] 周益政 . 装配式建筑项目工程质量影响因素及解决措施分析 [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 2024, 23 (12): 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