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与长江流域民乐的地域性差异分析
刘英雪 鲍峰 王卅
沈阳市旅游学校 辽宁沈阳 110040
引言:
黄河流域主要呈现出干旱半干旱的气候特征,在历史的长河中,其成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相互交汇、彼此碰撞的特殊区域,其民俗文化蕴含既厚重深沉又豪迈奔放的独特气质。与之不同的是,长江流域气候呈现出湿润宜人的特点,到处是星罗棋布的水乡泽国,其中农耕文明得到高校发展,相应的民俗文化更多地展现出温婉柔和、细腻精致的风格。
1 黄河与长江流域民乐地域性差异的具体表现
1.1 乐器选择:弹拨主导与丝竹为主的差异
黄河流域民乐在乐器选择方面,因受到地域生产生活以及自然环境的作用,将弹拨乐器作为核心,同时具备力量的感觉与适应的能力;长江流域的民乐却主要运用丝竹乐器,突出展现出细腻且婉转的音色特性。
黄河流域较为常见的乐器包含三弦、琵琶、板胡等,三弦发出的音色显得浑厚且具有力量感,比较适合展现高亢激昂的情感,其为陕北信天游、山西梆子等表演形式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伴奏乐器;板胡发出的声音尖锐又清脆,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可以在广袤开阔的黄土高原环境中传播到较远的地方,常被运用在陕西秦腔、河南豫剧的伴奏工作中。其构造相对简单,方便携带,可以与黄河流域农民“一边劳作一边即兴开展表演”的情形相适配。
在长江流域,丝竹乐器堪称代表,二胡拥有柔和且婉转的音色,其擅长对人声以及自然声响进行模仿,是江南丝竹、苏南评弹中的关键乐器;笛子具备清亮又悠扬的音色,与古筝温润的音色相搭配,可以鲜活呈现出水乡灵动的意境。
1.2 音乐风格:高亢粗犷与婉转细腻的对比
黄河流域的民乐风格主要呈现出高亢且粗犷的特质,节奏非常鲜明,其传递出该地域文化中豪迈又坚韧的精神气质;与之不同的是,长江流域的民乐以婉转且细腻为显著特征,节奏较为舒缓,体现出水乡文化蕴含的温婉与灵动的独特韵味。
黄河流域的民乐具有高亢且粗犷的特质,此种特质具体展现在音域极为宽广、旋律起伏程度大以及节奏具备较强的力度。在陕北地区流行的信天游大多运用“上下句结构”形式,其音域的跨度可以达到八度以上,例如《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作品,歌曲开头“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是以高音开启曲调,旋律呈现出陡峭般的上升态势,仿佛在模仿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起伏样貌;而山西的民歌《走西口》,其节奏鲜明,在板胡急促的拉奏声伴随下,向外传递出人们被迫背井离乡时蕴含的悲壮情绪和坚韧精神。此种风格的源头是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黄土高原广袤无垠,只有高亢嘹亮的歌声方可传达情感。
长江流域的民乐往往以委婉细致的特点著称,其旋律呈现出平稳顺畅的态势,节奏表现得舒缓而悠扬。江南丝竹乐《欢乐歌》将二胡与笛子作为主要演奏乐器,旋律大部分是逐级递进的,少有大幅度的跳跃,凭借细微的音色改变以及节奏速度的调整,彰显出江南的活泼灵动;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旋律婉转曲折,每一句的结尾大多用“滑音”结束。
1.3 题材内容:劳作抗争与自然情趣的侧重
黄河流域的民乐题材大多着重于农业劳动操作、生活的困苦艰难以及情感抗争情况。陕北的信天游常常吟唱如“种地、放羊、走西口”等劳动的场景,如《揽工调》中唱道“揽工人儿难,揽工人儿难,正月里上工十月里满”,这体现出农民进行劳动时的辛苦状态;山西民歌《苦伶仃》诉说妇女生活的凄惨情况,“苦伶仃,苦伶仃,丈夫打我不安宁”,传达出对苦难生活的控诉情。此类题材的根源是黄河流域典型的“靠天吃饭”的农耕环境,此环境呈现出气候干旱的特征,并且水土流失的情况严重,导致农业生产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在此种情形下,人们常会遭遇饥饿的困境,需面对离别的哀伤,民乐成为一种载体,其记录人们生活中经历的种种苦难,同时抒发人们内心的抗争情感。
长江流域的民乐题材更侧重于自然景观、生活意趣以及爱情情思,饱含对美好日子的颂扬。江南地区的民歌大多对水乡的景色加以描绘,例如《太湖美》中唱道“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呈现出太湖光粼粼、水波荡漾的景象;江苏的民歌《拔根芦柴花》是以田间的劳动“拔芦柴花”作为背景,其歌词“拔根芦柴花,清香引蜂蝶”,将劳作的场景转变为富有生活情趣的画面。爱情相关的题材将自然作为隐喻运用,例如《茉莉花》,其借助“茉莉花”代表纯粹的爱情,其中“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儿骂”这句,传达出含
蓄且温婉的情感。
2 黄河与长江流域民乐地域性差异的成因
2.1 自然环境:干旱粗犷与湿润温婉的塑造
民乐地域性差异的基础是自然环境,其会对乐器选择、题材内容以及音乐风格产生直接影响。黄河流域主要涵盖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当地气候呈现出干旱少雨的特征,植被较为稀疏,由于地形开阔,只有“高亢有力”的音乐方可传达情感,而弹拨乐器具备的穿透力与粗犷的音色正好与之适配。
长江流域主要涵盖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江南水乡等地,其气候呈现出湿润且降雨频繁的特征,河道交错纵横,郁郁葱葱的植被与灵动多姿的水景共同孕育出具有“婉转细腻”特点的音乐风格,丝竹乐器具有的柔和音色可以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实现和谐融洽的融合。由于当地具备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农业生产保持稳定的状态,人们因此拥有更多的闲暇时光欣赏自然美、追求生活中的情趣,所以音乐题材自然而然地倾向于描绘景致和表达喜悦情。
2.2 人文历史:农耕游牧交融与定居农耕的影响
地域文化心理由人文历史塑造,对民乐的情感表达产生影响。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起始之地,在历史进程中长时间处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接区域,民族间频繁的融合以及不断发生的战乱,使得该地域文化同时具备“坚韧”和“豪迈”的特质,在民乐中,融入针对苦难的顽强抗争以及对于自由的热切追求,其风格显得高亢,情感强烈。
在历史进程中,长江流域主要以定居农耕活动作为主要的生存方式,相比其他区域,受到战乱以及游牧文化的冲击较少。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该地域的文化得以长期保持平稳且持续的发展态势,并逐步形成具有“温婉含蓄”特质的文化心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往往更加关注生活中细微的感受,对于情感的表达也倾向于含蓄内敛,基于这样的文化心理与生活态度,当地的民乐自然而然地呈现出婉转、细腻的风格特点,从题材方面来看,民乐的创作大多围绕日常生活中的情趣以及大自然展现出的美妙景象。
结语: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民乐在地域性方面存在差异,是自然环境、人文历史与民俗文化共同发挥作用而产生的结果。此种差异集中体现于多个方面,在乐器方面呈现出“以弹拨乐器为主导和以丝竹乐器为主”的不同;风格上有“高亢且粗犷与婉转并细腻”的区别;题材上存在“围绕劳作抗争和体现自然情趣”的差异。不仅是黄河与长江两大流域具有的文化特色的生动展示,更是构成中国民乐丰富多样性的关键部分。
参考文献:
[1] 张敬添 . 民乐演奏中的舞台表演艺术研究 [J]. 新传奇 ,2024,(44):29-31.
[2] 王丹婷 . 戏剧表演技法在民乐演出中的应用探索 [J]. 大观 ( 论坛 ),2024,(09):78-80.
作者简介:刘英雪(1973-),男,辽宁人,本科,讲师, 研究方向:音乐教育鲍峰(1973-),男,辽宁人,研究生学历,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王卅(1981-),女,辽宁人,本科,副高级职称,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