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互动式生活环境对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路径研究

作者

张茜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桥街道中心幼儿园 213000

一、问题提出: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发展的现状与困境

自理能力是幼儿独立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包括穿衣、进餐、盥洗、整理等基本生活技能。3-4 岁的小班幼儿正处于动作发展、自我意识萌芽的关键阶段,具备初步的自理尝试意愿,但受家庭教养方式(如过度包办)、幼儿园环境设计(如材料不适宜、步骤不清晰)等影响,其自理能力发展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主动性不足,多数幼儿依赖教师或家长协助,缺乏“自己做”的意识;其次幼儿技能掌握薄弱:如不会正确使用勺子、穿脱衣物时混淆前后、洗手步骤不完整等;最后表现为持续性差:即使掌握部分技能,也难以在日常生活中稳定坚持。

追根溯源,传统幼儿园生活环境的“被动性”是重要原因——环境多为教师预设的“展示性空间”,而非幼儿可参与、可操作、可互动的“体验性空间”,导致幼儿在环境中处于“旁观者”而非“参与者”地位,难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内化自理行为。因此,构建“活起来”的互动式生活环境,成为培养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关键路径。

二、理论支撑:互动式生活环境创设的依据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幼儿通过“动作与环境互动”建构认知

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2-7 岁)的幼儿主要通过感知和动作认识世界,“互动”是其认知发展的核心。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本质上是“动作技能 + 认知理解”的结合,如“洗手”不仅是手部动作,还需要理解“搓手、冲水”等步骤的意义。互动式生活环境为幼儿提供了“做中学”的机会,通过触摸、操作、尝试等动作,幼儿能在与环境的互动中理解自理行为的逻辑,形成主动意识。

(二)蒙台梭利“有准备的环境”理论:环境是“第三位老师”

蒙台梭利强调,“有准备的环境”应符合幼儿的发展需求,具备秩序性、自主性、探索性等特点,能激发幼儿的内在成长动力。对小班幼儿而言,“有准备的环境”需将自理行为所需的材料、步骤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元素,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自主探索、反复练习,最终形成稳定的自理习惯。

(三)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互动中的“最近发展区”支持

维果茨基提出,幼儿的发展存在“最近发展区”,即“现有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需通过成人或同伴的引导及环境的支持跨越。互动式生活环境通过设置“阶梯式”挑战(如不同难度的穿衣材料),结合教师的隐性指导(如图示提示),为幼儿搭建“跳一跳够得着”的发展支架,助力其在互动中突破自理技能瓶颈。

三、实践策略:互动式生活环境的创设与实施

互动式生活环境的核心是“让环境会说话、能互动、可成长”,即通过环境的设计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自理活动,在互动中习得技能、养成习惯。具体可从以下维度展开:

(一)以“安全性”为前提,消除自理行为的“心理障碍”

小班幼儿对环境的安全感直接影响其参与自理活动的意愿。互动式环境需要首先确保“无风险”,让幼儿敢于尝试,从而消除他们在自理行为中的“心理障碍”。

1. 材料安全:在材料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将餐具替换为圆角塑料勺、防滑碗,避免幼儿在使用过程中受伤;衣物选择按扣、魔术贴等易操作的款式,避免细小纽扣、复杂拉链带来的安全隐患和操作困难。

2. 空间安全:在空间布局上,要符合幼儿的身体特征。盥洗区地面铺设防滑垫,防止幼儿滑倒;洗手池、毛巾架的高度设置要符合幼儿身高(约 60-70cm ),让幼儿能够轻松够到,避免因“够不着”而放弃尝试自理行为。

3. 心理安全:除了物理环境的安全,还要注重为幼儿营造心理安全的氛围。通过环境传递“允许犯错”的信号,如在穿衣区张贴“没关系,慢慢来”的卡通贴纸,让幼儿知道即使穿不好也没有关系;在进餐区设置“掉落食物收纳盒”,让幼儿不必因担心食物掉落而受到批评,从而能够放心地尝试自己进餐。

(二)以“层次性”为核心,搭建自理能力的“发展阶梯”

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互动式环境需要提供“多层次”的材料与任务,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求,为他们搭建起自理能力的“发展阶梯”。

穿衣区:设置“基础版”“进阶版”“挑战版”三个层次的衣物。“基础版”是带魔术贴的马甲,幼儿只需粘贴即可完成穿脱,适合自理能力较弱的幼儿;“进阶版”是带按扣的外套,需要幼儿学习按扣技巧,适合有一定基础的幼儿;“挑战版”是带简单拉链的上衣,需要幼儿练习拉合动作,适合能力较强的幼儿。幼儿可以根据自身能力自主选择,教师通过观察他们的表现,适时引导其逐步挑战更高难度的衣物穿脱。

进餐区:提供“粗柄勺”和“普通勺”,“粗柄勺”适合握力较弱的幼儿,方便他们握持;碗底设计吸盘,防止碗在幼儿进餐时滑动。同时设置“自主添饭台”,将小份米饭、蔬菜分装在低矮容器中,能力强的幼儿可以尝试自己添饭,能力弱的幼儿则先掌握独立用勺进餐的技能。

整理区:玩具收纳筐标注“大/ 中/ 小”图标,如大筐放积木、小筐放串珠,让幼儿能够直观地理解不同玩具的收纳位置。初期提供“轮廓图”,如玩具车对应地面的车形轮廓,帮助幼儿理解“物归原处”的概念;后期逐步过渡到仅用图标提示,提升整理的难度,促进幼儿整理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以“趣味性”为纽带,激发自理行为的“内在动机”

小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有趣的事物”更易产生兴趣。互动式环境需要将自理技能融入游戏化元素,让“做事”变成“玩游戏”,从而激发幼儿自理行为的“内在动机”。

盥洗区:设计“洗手步骤儿歌墙”,配合图文动画,如“搓手心,像划船;搓手背,像拍手”,幼儿在念儿歌的过程中就能记住洗手的步骤。地面贴“小脚印”,提示幼儿排队的位置,让排队等待也变得有趣。水龙头旁挂“水滴储蓄罐”,每正确洗手一次,教师就奖励幼儿一颗“水滴贴纸”,当积累到一定数量的贴纸时,幼儿可以兑换小奖品,这样的方式能有效激励幼儿主动、正确地洗手。

进餐区:餐具上印上卡通形象,如勺子柄是小熊,碗边画小花,增加餐具对幼儿的吸引力。餐桌布置“食物宝宝”贴纸,如“青菜宝宝说:请把我吃完呀”,用拟人化的语言鼓励幼儿独立进餐,不挑食、不剩饭。

午睡区:床位旁贴“小衣服的家”,画上衣服、鞋子的卡通收纳区,让幼儿清楚知道衣物和鞋子的摆放位置。在穿脱衣物时,教师引导幼儿“和小衣服做游戏”,如“把袖子套进胳膊,像给小衣服戴帽子”,将枯燥的穿衣动作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幼儿的参与积极性。

(四)以“自主性”为目标,赋予幼儿“环境小主人”的权利

互动式环境的最终目的是让幼儿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通过赋予幼儿环境管理权,增强其自理责任感,从而实现以“自主性”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1. 赋予孩子参与环境创设的权利:邀请幼儿一起设计“自理小规则”,如“玩具玩完送回家”“洗手后要擦手”等。教师可以将幼儿的这些想法整理出来,并用他们的行为照片装饰规则墙,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环境的一部分,增强他们对规则的认同感和遵守的自觉性。

2. 赋予孩子自主选择与决定的权利:在饮水区提供“温水 / 凉水”选项,并贴上温度提示图,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温度的水。在选择衣物时,也让幼儿根据当天的天气和自己的喜好选择穿什么款式的衣服,这样的自主选择能让幼儿更积极地参与到自理活动中。

3. 赋予孩子反馈与调整的权利:设置“我喜欢的环境”意见箱,幼儿可以通过画画、口述等方式向教师反馈自己对环境的看法和建议。教师根据幼儿的反馈及时调整环境,如幼儿反映“毛巾太高”,就降低挂钩高度;幼儿觉得“玩具筐太重”,就更换为轻便的收纳容器。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需求被重视,进一步激发他们参与环境管理和自理活动的热情。

在互动式生活环境创设与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材料的层次性设置上,有时难以完全满足所有幼儿的个体差异,需要教师更加细致地观察和调整。另外,部分家长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仍然存在过度包办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自理习惯的养成。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优化互动式生活环境的创设,根据幼儿的发展不断调整材料和任务的难度,更好地满足个体差异。同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通过家长会、亲子活动等方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共同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

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并非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需要通过“活起来”的互动式生活环境,让幼儿在安全、有趣、自主的氛围中主动探索、反复实践。当环境能回应幼儿的需求、支持其尝试、鼓励其成长时,自理行为便会内化为习惯,成为幼儿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石。互动式生活环境作为“第三位老师”,其价值不仅在于提升幼儿的自理能力,更在于培养其独立、自信、负责任的品质,为其未来的全面发展赋能。

参考文献:

[1] 陈帼眉 . 学前心理学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5.

[2] 蒙台梭利 . 童年的秘密 [M]. 中国发展出版社 , 2010.

[3] 维果茨基. 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 [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