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一体化视角下初高中法治教育教学内容衔接研究
李微
河北北方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张家口 075000
一、引言
2020 年教育部颁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提出“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要求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构建循序渐进的法治教育体系。初高中阶段是学生法治意识从“认知”向“认同”过渡的关键期,初中思政课侧重法律基础知识普及,高中思政课强调法治思维与法治信仰培育,二者本应形成逻辑闭环。但实践中,初高中法治教育教学内容常出现“低年级教过、高年级重复教”“初中未铺垫、高中难深入”的断层现象,违背思政课一体化“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核心要求。因此,立足思政课一体化视角,探究初高中法治教育教学内容衔接路径,对提升法治教育实效、培育学生法治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初高中法治教育教学内容衔接的必要性
(一)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初中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初期,对抽象法律概念的理解需依托具体案例,如通过“未成年人保护法”案例理解“权利与义务”;高中生则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成熟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复杂法律问题,如从“民法典合同编”延伸探讨“市场经济中的法治原则”。思政课一体化视角下的内容衔接,遵循“具体→抽象”“感性→理性”的认知规律,避免因内容难度跳跃或重复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确保法治教育与学生认知水平同频共振。
(二)落实思政课核心素养培育
初高中思政课均将“法治意识”纳入核心素养,但培育目标各有侧重:初中聚焦“了解基本法律知识,树立规则意识”,高中侧重“形成法治思维,自觉维护法律权威”。二者如同“地基”与“楼宇”,若初中未扎实铺垫“宪法基本原则”“公民基本权利”等内容,高中对“全面依法治国”等内容的讲解便会成为空中楼阁;反之,若高中简单重复初中内容,则无法实现“法治意识”素养的进阶培育。只有通过内容衔接,才能形成“基础认知→能力提升→价值内化”的素养培育链条,落实思政课育人目标。
(三)解决法治教育实践困境
调研发现,当前初高中法治教育教学内容衔接存在明显问题:一是“断层”,如初中未系统讲解“民事权利”,高中直接讲授“民法典”时学生难以理解;二是“重复”,初高中均重点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但未从“受保护者”(初中)向“权利行使者”(高中)进阶;三是“脱节”,初中法治内容多与生活案例结合,高中侧重理论分析,二者缺乏逻辑关联。这些问题导致法治教育碎片化,而思政课一体化视角下的内容衔接,以“系统思维”整合初高中内容,可破解实践困境。
三、初高中法治教育教学内容衔接的现存问题
(一)内容梯度模糊
部分教材内容未体现初高中差异:一方面,初中过度拔高难度,如要求初中生理解“法治与德治的关系”,超出其认知水平;另一方面,高中重复初中内容,如对“宪法公民基本权利”的讲解仍停留在“列举权利类型”,未深入分析“权利行使的边界”“权利救济途径”等高阶内容。这种“低阶内容高中化、高阶内容初中化”的现象,打破了法治教育的梯度,不符合思政课一体化“循序渐进”的原则。
(二)知识关联薄弱
初高中法治教育内容多独立编排,缺乏横向关联与纵向延伸:从纵向看,初中讲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未铺垫“合同订立”的基础概念,导致高中讲解“民法典合同编”时,学生难以理解“消费者维权与合同效力”的关联;从横向看,初中“道德与法治”中“规则与法律”的内容,与高中“政治生活”中“公民与国家”的内容缺乏衔接,无法让学生形成“个人行为→社会规则→国家法治”的逻辑认知,使法治教育沦为零散知识点的堆砌。
(三)时代性内容缺失
随着法治中国建设推进,“个人信息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新修订法律、新案例不断涌现,但初高中法治教育内容更新滞后:初中教材仍以“婚姻法”“继承法”为主,未纳入“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家庭法治教育责任”的内容;高中对“数字经济中的法治问题”等新议题涉及较少。同时,初高中对时代性内容的衔接存在空白,如初中未提及“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概念,高中讲解“个人信息保护法”时需重新铺垫,浪费教学时间,违背思政课一体化“动态适配”的要求。
四、初高中法治教育教学内容衔接的优化路径
(一)纵向分层设计
以“法治意识”素养培育为核心,将初高中法治教育内容分为“基础层”“进阶层”“升华层”:初中基础层聚焦“法律知识普及与规则意识培育”,内容包括“宪法基本原则”“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通过“校园欺凌中的法律责任”等生活案例,帮助学生建立“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认知,避免涉及复杂理论。高中进阶层聚焦“法治思维形成与法律能力提升”,内容在初中基础上延伸,从“公民基本权利”延伸至“权利行使的边界与救济途径”,从“未成年人保护法”延伸至“公民成年后的法律责任”,通过“某企业侵犯消费者个人信息案”等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法律逻辑解决问题。升华层(高中后期):聚焦“法治信仰内化与价值认同”,内容包括“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等,通过“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法治保障”等专题讨论,引导学生将法治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实现“知→信→行”统一。
(二)横向关联整合
打破初高中法治教育内容的独立壁垒,建立多维度关联。在生活关联方面,初中从“校园生活”“家庭生活”提取内容,如“校园规则与法律”;高中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延伸内容,如“职场中的劳动合同法律关系”,形成“生活场景→法律知识”的关联链条。
在学科关联方面,初中将法治内容与“道德”“国情”结合,如“规则意识与道德修养”;高中将法治内容与“经济”“政治”结合,如“市场经济与法治保障”,实现思政课内部各模块协同,避免内容孤立。在跨学段关联方面,建立“初高中法治教育内容衔接清单”,明确初中需为高中铺垫的“前置知识”,如“民事主体”,以及高中需对初中内容的“进阶延伸”,如“维权的诉讼与非诉讼途径”,确保内容衔接有章可循。
(三)动态更新调适
紧跟法治中国建设进程,动态优化初高中法治教育内容:第一,及时纳入新修法律。初中结合“家庭教育促进法”,讲解“家庭在法治教育中的责任”;高中结合“个人信息保护法”,分析“数字时代的公民权利保护”,确保内容与时俱进。第二,引入本土实践案例:初中选取本地“校园法治宣传活动”等案例,高中选取本地“法治政府建设案例”等,让学生感受法治实践的贴近性,同时实现“案例难度”的衔接。第三,建立内容更新机制:由初高中思政课教师共同组成“法治教育内容研发小组”,定期梳理新法律、新案例,明确哪些内容适合初中铺垫、哪些适合高中讲解,避免因教材更新滞后导致的衔接问题。
作者简介:李微(1998—),女,汉族,河北沧州市人, 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