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AI 视域下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

作者

陈兰

成都市新都区新川外国语学校

语文作为基础性、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具的学科,具备天然的跨学科整合优势。通过设计围绕真实主题、融合多学科知识的学习任务群,不仅能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广度与思维深度,更能推动其在阅读理解、语言表达、文化认知与问题解决等方面的综合提升。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基础教育领域迎来了深层次的变革契机。AI 不仅能够协助教师构建更具针对性的任务资源,还能实时分析学生学习行为,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建议,并辅助多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为教师提供教学决策支持。

一、围绕真实主题设定跨学科学习任务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前提,是以真实主题作为任务的牵引点,确保任务源于生活、贴近学生,能够引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与表达欲望。任务主题不应仅停留在学科内部知识的延伸,而应具备跨学科价值和语文表达空间。例如,在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课《我们与环境》中,教材倡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环保现象,围绕“我们怎样保护环境”展开交流。这为开展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提供了天然的主题契机。教师可以以“我们班的环保行动”为总任务,设计一系列与语文主线密切结合的子任务,如撰写环保倡议书、采访身边的环保人物、编写环保童谣、开展环保主题演讲等,将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融入具体情境中。同时,任务可自然融合科学中的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知识,美术中的海报设计与手抄报创作,信息技术中的数据整理与图表呈现,形成学科之间相互支撑、共同推进的教学结构。

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教师可借助语义检索工具和 AI 资源生成平台,快速获取与环保主题相关的图文素材、教学视频和社会案例,丰富学生的信息来源;还可利用AI 文本生成工具帮助学生构思倡议书草稿,或通过语音识别系统进行演讲训练与纠音指导,提升表达的准确性与自信心。例如,在“节约用水”这一子任务中,学生可以利用 AI 帮助记录家庭用水数据,并在整理分析后撰写建议书,既训练了语文的表达与条理性,也拓展了科学与数学素养。

二、依托AI 工具构建个性化语文学习资源包

在实施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过程中,学生语言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尤其在低年级阶段表现更为明显。如何在统一的教学目标下实现分层推进,是任务群教学能否落地的关键所在。传统的纸质教材和固定文本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而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为构建具有适应性、灵活性与反馈性的个性化学习资源包提供了可能。

以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本单元选取了《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等文章,引导学生了解祖国大好河山,表达对家乡风物的热爱。基于这一主题,教师可设计跨学科任务“画说我的家乡”,引导学生阅读描写家乡的文章,描绘家乡景物,并撰写简短介绍语,实现语文、美术、信息技术的融合。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可借助 AI 文本生成工具,根据学生识字量和理解能力,生成多层次的家乡风物介绍文本。如对识字较少的学生提供加注拼音的图文材料,对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则提供结构更复杂、信息量更大的阅读材料,配套设置如“找出文中描写颜色的词语”“给景物排序”“写一句介绍语”等任务。AI 自动批注功能还能根据学生的选择与书写,提供个性化提示,引导其注意句子完整性、词语搭配等要点。在表达训练方面,教师可提供 AI生成的句式卡片,如“我家乡的__,像__ 一样__”,引导学生模仿使用;也可使用语音识别工具辅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实时提示发音错误,增强他们的表达信心。

三、设计任务驱动的多学科协同学习流程

实现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有效实施,必须设计合理的任务驱动流程,使各学科在时间、内容与目标上有机融合,形成系统性、层进性的学习路径。在 AI 赋能背景下,教师可通过智能教学平台构建流程图,明确各阶段任务内容与学习目标,并可根据学生反馈动态调整教学路径。

以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教材可鼓励学生介绍一次游览经历,并画出游览路线图。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设计“打造校园导览手册”的跨学科任务,融入语文、信息技术、美术等学科内容,形成任务链条:策划路线→实地观察→撰写解说→图文整合→成果展示。在 AI 的支持下,任务流程可以更具效率与智能性。起始阶段,教师可利用智能平台帮助学生构思导览主题,并分配小组任务。观察阶段,学生借助语音识别工具记录采访内容,或用 AI 辅助识别校园中的标志性建筑与植物。撰写阶段,学生使用 AI 工具修改解说词、优化表达逻辑,并完成路线图与图文资料的整合。展示阶段,教师引导学生使用 AI 语音合成与图像排版工具,完成电子导览手册或小视频的制作,兼顾语文表达与视觉设计。整个过程中,AI 还能追踪学生的学习进度,提供反馈数据,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安排。通过合理分阶段、重过程的任务驱动设计,学生在协作中学会规划与表达,在跨学科融合中实现语文能力的延展与综合实践能力的成长。

四、构建多维评价体系强化语文能力导向

任务群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语文能力的生成,因此评价体系必须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融入跨学科元素,体现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在 AI 的辅助下,评价体系可突破传统“教师主评”的单一方式,转向“教师主导、学生互评、智能分析”多元融合的路径。首先,在任务启动阶段,教师可利用 AI 自动生成任务评价指标表,依据项目特性设定语言表达、逻辑构建、内容整合、创意呈现等维度,为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其次,在任务推进过程中,AI 平台可追踪学生的写作频率、文本修改次数、语音输入准确率等行为数据,形成学习画像,为教师提供可视化分析支持。

在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民风民俗”主题学习中,学生通过阅读《腊八粥》《北京的春节》等课文,积累关于传统节日与地域文化的语言材料。基于此,教师可设计“家乡文化短视频创作”任务,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春节习俗、舞龙舞狮、年夜饭、剪纸等元素,开展讲述与展示活动,融合语文表达、地方文化、信息技术与艺术设计等多学科内容。在任务中,AI 可协助教师构建包括“内容组织”“语言表达”“文化理解”“创意呈现”在内的评价维度。任务初期,教师可使用 AI 平台快速生成任务评价量表,并依据学生水平设置差异化目标。任务推进中,学生可借助语音转写与文本润色工具,对解说词进行多次修改,系统自动记录修改次数、句式变化、词汇使用等,为教师提供过程数据。展示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同伴互评,AI 系统提供可视化反馈图表,帮助学生对照标准进行自我修正。多维评价机制不仅使任务完成情况更具真实性,也促使学生更加关注语言质量与表达效果。在AI 支持下,教师可从“结果—过程—表现”三个层面立体化观察学生语言能力的生成轨迹,实现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态诊断与精准指导。

结语

在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基础教育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从“学科本位”向“融合创新”的转型契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构建,不仅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内容边界,也促进了学生在多学科协同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AI技术的引入,为任务群的主题设定、资源配置、学习支持与评价反馈提供了系统性的支撑手段,使得教学设计更具科学性,教学过程更具智能化,学习体验更具个性化。

参考文献:

[1] 杨阳 .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安徽教育科研 ,2025,(14):48-50.

[2] 高素平 .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实践探析[J]. 语文新读写 ,2023,(17):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