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以文化人”视域下红色文化赋能高校思政课建设研究

作者

张慧 凌淑瑜

黄山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明确了文化赋能思政课建设的鲜明导向。红色文化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载体,是思政课的红色精神富矿。“以文化人”视域下将红色文化融入《概论》课,有助于其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以及教学方式的创新。

一、红色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内在逻辑

“以文化人”核心在于将文化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将文化认同转化为价值认同。将红色文化融入《概论》课,能够帮助学生了解革命历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明确“两个结合”、坚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明确作为时代新人的责任和使命担当。

(一)红色文化和《概论》课教学内容的契合性

《概论》课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红色文化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的历史产物,二者无论是历史维度还是具体内容都高度契合。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传承。这些资源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历史记忆,是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为《概论》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案例支撑。

(二)红色文化和《概论》课价值导向的一致性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矢志追求。红色文化在不断积累中形成了同样的理想目标与价值导向,熔铸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传递着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与高校《概论》课教学目标高度一致。红色文化赋能《概论》课,能够铸牢《概论》课的红色基因,在红色文化熏陶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理想信念,从而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红色文化和《概论》课育人方式的统一性

如果说《概论》课的理论教学是显性教育,那么红色文化“以文化人”则是隐性教育。红色文化可以为《概论》课提供生动的教学素材、鲜活的教学案例及真实的教学场域,让《概论》课不仅能以理服人,更能以情动人。在《概论》课教学中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用红色文化赋能《概论》课教学,引导学生在红色文化浸润中感悟精神伟力、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担当复兴使命。

二、红色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的现实需求

(一)资源挖掘利用不够

当前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多停留在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的讲述层面,对其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缺乏系统性挖掘与整理提炼。部分高校忽视本土红色资源的挖掘和整合,未能将地域红色文化资源与《概论》课内容有机结合,削弱了思政课的亲切感和感染力。同时,红色资源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往往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缺乏统一的整合和管理,导致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学生参与度不高。在融入红色文化资源时,如果仍沿用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采用单向传播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特别是针对当前 00 后大学生,如果不实现教育技术手段的更迭、教学方法的创新,将无法满足大学生对沉浸式、互动式教学的需求。实践教学是红色文化融入《概论》课的另一重要途径,当前部分高校缺乏稳定的实践基地、实践教学资源不足以及实践活动的组织不规范导致了实践教学效果欠佳。

(三)校地资源联动不足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对红色资源的挖掘、整合与运用需要高校与地方深度协同合作实现资源联动共享。当前,各地就建立常态化的资源共享机制做的还不够,如纪念馆的新文物、新研究成果无法及时转化为《概论》课的教学资源。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 AR、VR 让各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是红色文化赋能《概论》课建设的另一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红色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丰富教学内容

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概论》课程,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通过深入挖掘纪念馆、博物馆、革命展览馆里红色文物背后的感人故事,建立与各章节内容相对应的红色教学案例库,使教学内容更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如在讲授《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时,可结合“两弹一星”研制、红旗渠建设等艰苦奋斗故事,联系当下的脱贫攻坚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使学生由感到悟,从而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把教学内容体系转化为个体信仰体系,进而凝聚成奋进力量。

(二)创新教学形式

注重创新教学形式,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用活用好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依托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等开展互动式、沉浸式、体验式教学,如可以利用小组讨论、诗词朗诵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通过场景模拟、角色扮演、情景剧等方式,让学生在与历史对话中产生情感共鸣;组织“寻访红色足迹”社会实践调研,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口述史整理、文献搜集等方式,自主探究红色历史及其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从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的艰苦奋斗历程中感悟精神品格、传承红色基因,自觉担当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三)构建育人合力

整合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等教育教学资源,形成红色文化育人的合力,如建设线上资源平台,打破时空限制,扩大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强与纪念馆、博物馆、革命展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场馆里的思政课”和行走的思政课,使《概论》课从教室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让学生通过可感可及的方式,立体化、沉浸式的体验,感悟精神力量,激发奋斗之志。

红色文化是高校思政课的宝贵资源,在“以文化人”视域下推进红色文化赋能《概论》课程建设,是增强《概论》课感染力、亲和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资源整合、方法创新、协同合力,构建红色文化与《概论》课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能够引导学生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用好红色资源, 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 求是,2021,(10).

[2] 习近平.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2(5): 4-6.

[3] 习近平 .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J]. 求是, 2020(17):4-16.

本文系 2024 年度安徽省质量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项目一般项目:“以文化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123”教学模式探索——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 (编号:2024sxzz061)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慧(1987-),女,安徽枞阳人,教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凌淑瑜(1989-),女,安徽黄山人,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