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六堡茶非遗活化与疍家水上文化品牌的产业融合实践

作者

于子绚 覃庆盟

梧州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 543000

引言

西江流域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孕育了两类极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六堡茶制作技艺与疍家水上文明。六堡茶作为中国黑茶的“活化石”,其“双蒸双压”“窖藏陈化”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千年的制茶智慧与生态哲学。而疍家作为“水上吉普赛人”,以“连家船”生活形态、咸水歌、造船技艺等构成了独特的岭南水上文化体系。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两者均面临传承困境:六堡茶产业陷入同质化竞争,年轻消费群体认知度低;疍家文化受城市化冲击,造船技艺、咸水歌等民俗逐渐流失,“连家船”生活方式濒临消失。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产业融合激活两类文化的当代价值,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以“茶船疍影”品牌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项目申请书等一手资料,结合文献研究法梳理文化产业融合的相关理论,最终总结出具有指导性的融合经验。本研究聚焦非遗与地域文化 IP 的融合机制,丰富了文化产业融合理论在地方实践中的应用,“茶船疍影”品牌的运营模式为六堡茶与疍家文化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同时能带动西江流域相关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与非遗保护的协同推进。

一、六堡茶与疍家文化的历史基础

(一)历史关联:“茶船古道”的航运纽带

历史上,六堡茶通过“茶船古道”远销南洋,而疍家船只凭借对西江水域的熟悉,长期承担茶叶运输任务,形成了“茶船共生”的独特历史场景。疍家“以船为市”的水上贸易传统与六堡茶的外销需求相互契合,使两者在贸易脉络中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联系。这种历史渊源为当代的文化融合提供了天然的叙事基础。

(二)文化互补:“静态沉淀”与“动态流动”的契合

六堡茶的文化内核体现为“静态沉淀”:从鲜叶采摘的“一芽二叶”标准到“窖藏陈化”的时间艺术,每道工序都是对自然与时间的敬畏,形成了“红浓陈醇”的品质特质;而疍家文化的核心是“动态流动”:咸水歌的即兴吟唱、鱼灯舞的光影律动、“以物易物”的水上集市,展现了人与自然共生的灵活智慧。两者一静一动,共同构成了西江流域“水与茶”的文化共同体,为产业融合提供了丰富的创意空间。

二、“茶船疍影”品牌的运营实践

(一)文化IP 构建:从符号到故事的转化

“茶船疍影”以“茶船为骨,梧茶作魂”为核心理念,将抽象的文化元素转化为具象的 IP 符号。品牌通过《茶船匠人的十二时辰》系列故事,赋予文化人格化表达:例如“卯时采茶”章节结合六堡茶采摘标准与疍家“水上日出”的生活场景,“酉时造船”章节则将疍家造船榫卯技艺与茶船运输需求相联系。这种叙事方式使消费者能通过故事感知文化内涵,增强IP 的情感共鸣力。

(二)产品体系开发:文化符号的实用转化

品牌围绕“茶船共生”主题,开发了四类核心产品,实现文化价值与实用功能的结合。茶船造型茶垢清洁剂采用天然茶皂素配方,包装融入疍家船纹元素,既契合环保理念,又传递航运文化;六堡茶热敷贴通过低温生物萃取技术保留 18% 的茶多酚,结合自发热技术,将“茶疗”理念转化为便捷的养生产品;疍家水波纹香薰运用微胶囊包埋技术,将六堡茶陈香因子封装,留香时长延长至 72 小时,包装设计提取疍家“水波纹”图腾,呼应水上文化;“咸水茶宴”饮食组合搭配六堡茶与疍家艇仔粥、古法蒸鱼等特色美食,形成“茶香 + 渔味”的独特味觉体验。

(三)文旅场景打造:沉浸式体验的构建

为增强消费者的文化感知,品牌打造了多层次的文旅体验场景。非遗展销区在景区设置全息投影装置,还原“茶船古道”的贸易盛景,消费者扫码即可聆听非遗传承人讲述茶船故事,选购疍家竹编茶具、茶饼等文创产品; 研学课程体系针对青少年设计“小小茶商体验日”,通过角色扮演重现茶船运输、交易的场景;面向成人开设“非遗技艺研修营”,邀请传承人指导六堡茶压制、疍家咸水歌学唱等体验;茶船手作工坊划分数字设计区与手工制作区,游客可通过 3D 建模软件设计个性化茶船模型,再由技师协助完成实体拼装,体验疍家造船技艺与茶船文化的结合。

(四)传播矩阵建设:线上线下的协同发力

该品牌构建了“在地体验 + 跨境传播”的立体传播网络。线下传播:以西江流域为核心,打造“茶园 - 工坊 - 景区”三位一体的研学路线,复原疍家水上集市、茶船码头等场景,让游客在实景中感受文化魅力;线上传播:通过抖音、TikTok 等平台发布《船工号子里的茶香》《百年茶船档案》等微纪录片,运用AR 技术开发互动程序——用户扫描茶船模型即可触发“西江茶港”虚拟场景,“穿越”到昔日茶船扬帆的盛景,增强年轻群体的参与感。

三、“茶船疍影”项目的特色创新

(一)文化品牌的场景化叙事

区别于传统的文化展示,该项目将抽象的工艺与民俗转化为可参与的场景。例如“茶船建造师”亲子工坊中,参与者不仅能亲手体验六堡茶“双蒸双压”的非遗工艺,还能拼装融入疍家造船榫卯结构的茶船模型,在实践中理解“茶船共生”的历史逻辑。这种“做中学”的模式让文化从“被动观看”变为“主动感知”,提升了传承效果。

(二)传统工艺的技术化改造

项目通过现代技术赋能传统工艺,实现文化价值与产品功能的双重提升。采用低温生物萃取技术优化六堡茶活性成分提取工艺,使茶多酚保留率提升18% ,应用于热敷贴等产品,增强健康属性;运用微胶囊包埋技术处理香薰中的六堡茶陈香因子,延长留香时长至 72 小时,同时减少 30% 的精油用量,兼顾环保与体验;采用可降解包装与天然茶皂素配方,通过欧盟ECOCERT 认证,符合现代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理念。

(三)非遗经济的生态化链接

项目构建了“上游生产 - 中游体验 - 下游传播”的全产业链模式,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协同。上游:与侗族村寨共建生态茶园,通过“文化授权+ 溢价收购”模式提升茶农收入 40% ,同时将茶园作为研学实践基地,形成“种植 + 体验”的闭环;中游:在景区设立“前店后坊”式体验店,整合鱼灯制作、茶俗展演等功能,实现“消费 + 体验”的联动;下游:通过TikTok 发布“外国青少年学唱咸水歌”等短视频,3 个月内目标涨粉 10 万,同步在 Shopee 等平台推出“研学纪念套装”,降低 25% 的跨境物流成本。

四、项目的预期效益与风险应对

“茶船疍影”项目的预期效益体现在文化、经济与社会三个维度。文化效益方面,项目计划开发 3-5 个非遗数字藏品,包括 3D 茶船模型、4K 疍家茶俗动画等,通过区块链技术完成文化资产确权,目标全网曝光量破 1 亿次,其中Z世代占比超 60% ,推动非遗从“静态保护”向“动态活化”转型;经济效益上,首年营收目标 30 万元(产品销售占比 60% ,文旅体验占比 40% ),第三年突破200 万元,带动 50 人就业,茶农收入提升 40% ,形成“1 元研学消费拉动 5 元周边经济”的乘数效应;社会效益层面,项目将助力乡村振兴,通过茶艺、电商运营等技能培训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同时推动六堡茶与疍家文化走向国际,增强地域文化自信。

针对可能面临的风险,项目也制定了相应应对策略:面对市场认知风险,计划通过小红书、抖音小范围投放(预算 5 万元)收集用户反馈优化产品,推出“非遗盲盒”“茶文化 DIY 套装”等低门槛产品降低年轻群体体验成本;为应对供应链风险,签约 3 家以上分布于广西、湖南、云南的茶叶合作社,建立10% 的缓冲库存,同时派驻质检员驻厂,确保每批次抽检率 ⩾20% 以保障产品合格率;针对文化真实性风险,与疍家后裔、非遗传承人签订合作协议,邀请其深度参与产品设计与场景打造,确保文化表达的准确性与本真性。结语

“茶船疍影”品牌通过文化 IP 构建、产品创新、场景体验与全产业链运营,成功实现了六堡茶非遗与疍家水上文化IP 的深度融合。其核心经验在于:立足历史关联挖掘文化互补性,以技术赋能传统工艺,用场景化体验激活文化传播,最终形成“文化传承 - 产业发展 - 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项目未来可在三方面深化:一是加强数字技术应用,开发“西江虚拟茶港”元宇宙场景,增强年轻群体的互动体验;二是深化跨境合作,依托 RCEP 政策拓展东南亚市场,推动六堡茶与疍家文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符号;三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新匠人孵化计划”培育既懂传统工艺又通现代运营的复合型人才,确保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艾瑞咨询 .2024 年非遗消费趋势报告 [R].2024.

[2] “茶船疍影”项目组 . 六堡茶非遗活化与疍家水上文化 IP 的产业融合实践申请书 [Z].2025.

[3] 李红涛, 张明远. 非遗活化与地域文化IP 融合的模式创新研究——基于岭南文化遗产的案例分析 [J]. 文化遗产 , 2023(2): 45-53.

[4] 王静 , 刘志强 . 西江流域茶船古道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产业转化路径 [J].广西社会科学 , 2022(8): 123-129.

作者简介:于子绚,2006 年,女,汉族,河北省秦皇岛人,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