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共青团”建设视角下的团属新媒体平台定位分析
赵佳宾
防灾科技学院团委 河北廊坊 065201
高校团属新媒体平台是指高等学校共青团依托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用于信息发布、形象塑造、师生服务、文化传播和思想引领的各类社交媒体和内容平台的总称。相较于传统的高校自有媒体平台,如学校的官网、校报、宣传栏等,团属新媒体平台已不再是单一的信息窗口,而应该是一个集宣传、服务、育人、社交于一体的综合性数字生态矩阵。
一、高校团属新媒体平台的类型分析
1. 综合信息发布类
这类新媒体平台一般由学校官方发布,各部门、学院、学生组织等都有自己的官方账号,例如,各类微信公众号平台的订阅号、服务号等,一般通过这类平台发布权威通知、学术资源、校园活动、招生就业信息等,主要受众为学校师生、家长、校友,具有深度阅读和服务功能集成等特点。
2. 即时互动与舆情类
这类新媒体平台由学校注册官方微博、团委微博、校园资讯类微博,例如,新浪微博等平台,主要用于及时资讯、社会热点回应、校园话题互动、形象宣传,受众为在校生、校友、社会公众,具有信息快速传播和即时互动等特点。
3. 视觉化与年轻化类
这类新媒体平台主要用于发布校园风光展示、创意短视频、课程片段、社团活动、招生宣传,受众为青年群体、潜在生源、社会大众,具有视觉冲击力强,传播效果直观等特点。例如,各类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B 站(Bilibili)的学校团属官方账号。
4. 社区与论坛类
这类新媒体平台一般由非官方运营为主,主要用于学生之间信息交流、问答、二手交易、情感倾诉,在校学生(特别是新生)关注较多,具有匿名性强,自由讨论氛围浓等特点,例如,校园社区/ 论坛、贴吧、知乎校园板块、校内自建论坛(较少)
5. 垂直细分与新兴类
这类新媒体平台一般用于多元化展示校园生活(美食、探店、备考经验)、精准触达学生、发布音频内容(如讲座、校歌)、实习招聘信息发布,平台垂直细分受众,具有根据平台特性吸引特定群体的特点。例如,小红书(校园生活分享)、QQ 校园号 /QQ空间、音频平台(如喜马拉雅校园频道)、招聘专用平台(如实习僧)等。
二、高校团属新媒体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校团属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B 站、抖音账号等)已不再是简单的信息发布窗口,而是新时代高校共青团进行思想引领、组织凝聚、服务成长的战略要地。其发展的重要意义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 巩固网络阵地,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力——解决“到哪里引领”的问题
在互联网成为青年学生主要信息来源和活动阵地的今天,传统的“开大会、发文件”式工作模式效力减弱。团属新媒体的首要意义,就是将共青团的工作手臂延伸到网络空间,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一是成为传递主流声音的“扩音器”:能第一时间将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图文、短视频、H5、直播)进行精准解读和生动阐释,避免官方信息在传播中被曲解或衰减,确保主流价值观的有效直达。二是对抗错误思潮的“防火墙”:面对网络上各种复杂多元的信息和潜在的错误思潮,团属新媒体能主动发声、及时亮剑,用事实和逻辑澄清模糊认识,引导青年学生明辨是非,坚定“四个自信”,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三是创新话语体系的“翻译官”:通过运用网言网语、青年热梗、视觉化表达,将“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将“政治话语”转化为“青年话语”,极大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使引领工作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互动”。总之,确保了在“最大变量”的网络空间里,共青团的声音不缺位、不失语,始终是引导青年思想进步的旗帜。
2. 精准服务青年,提升组织凝聚力与影响力——解决“如何凝聚服务”的问题共青团的生命力在于与广大青年的紧密联系。新媒体平台为共青团联系青年、服务青年、凝聚青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效渠道。第一,实现扁平化的组织动员:通过新媒体平台,校团委可以瞬间触达数万学生,实现活动通知、志愿招募、竞赛报名的一键直达,极大提升了组织效率和响应速度,打破了传统层级传递的信息壁垒和时间延迟。第二,精准化的需求对接:平台后台的数据分析功能(如用户画像、阅读偏好、留言反馈)使其能精准把握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从而可以定制化地推出服务内容,如:考研干货推送、实习就业信息、心理健康指南、权益维护通道等,将服务做到学生心坎上。第三,增强身份认同与归属感:通过打造内容新颖、风格鲜明的平台形象,使其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学生通过关注、评论、转发、参与互动,形成了强烈的社群归属感和组织认同感。一个成功的团属新媒体号就是一个“24 小时在线的网上团支部”,持续释放着凝聚效应。因此,平头的建设能够变“被动等待”为“主动服务”,变“管理对象”为“服务用户”,重塑了共青团在青年学生中的形象,使其成为值得信赖、可以依靠的“身边组织”。
3. 赋能学生成长,打造实践育人新平台——解决“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团属新媒体平台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开放的实践育人基地,能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锻炼和展示机会,直接服务于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首先,平台提供核心素养的练兵场:平台的建设与运营需要大量学生团队(小编、美工、摄影、剪辑、策划等)。学生在真操实练中,能极大提升文案写作、视觉设计、视频制作、活动策划、团队协作、项目管理等新媒体时代至关重要的核心素养和就业竞争力。其次,打造才华展示的梦想舞台:平台为有特长、有创意的普通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巨大舞台。无论是优秀的文艺作品、深度的调研报告,还是创新的科技发明,都可以通过团属新媒体被更多人看见,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成就感。再次,构建朋辈教育的示范窗口:通过挖掘和宣传学生身边的榜样(学术大牛、创业先锋、志愿达人等),用同龄人的故事感染同龄人,形成强大的 “朋辈引领” 效应,营造比学赶超、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总之,应该将新媒体平台从单纯的宣传工具,升级为培养兼具思想深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载体。
三、高校团属新媒体平台的定位分析
1. 高校团属新媒体平台应当是思想引领的“风向标”
作为传播主流价值观的重要工具,高校团属新媒体平台应当是解读国家大政方针的关键渠道,巩固青年思想基础的重要力量。通过感知青年脉搏“捕捉风向”,平台扎根于青年学生之中,能最快速、最直接地感知他们的思想动态、关注热点、困惑烦恼,通过评论区、留言、问卷等渠道,实现“云端蹲点”,精准把握学生思想“风向”;通过设置议程话题“引导风向”,而不是被动地迎合所有流量,应当主动设置议题,将国家希望倡导的与学生真正关心的相结合;通过转化话语体系“顺应风向”摒弃生硬说教和文件语言,运用网言网语、短视频、动漫、直播等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态,将“基本原理”转换成“生动道理”,将“宏大叙事”融入“身边故事”,让主流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自然浸润。
2. 高校团属新媒体平台应当是成长服务的“加油站”
高校团属新媒体平台应当是为学生整个大学生涯提供持续“能量补给”和“方向指引”的一站式支持系统,而不仅仅是一个发布通知的“公告栏”。这种成长服务的“补给”“指引”功能应当体现在三个方面:从“被动响应”到“主动供给”,不是坐等学生来查找信息,而是主动将学生所需的“油料”(信息、资源)精准推送至眼前;从“单一功能”到“综合生态”:集合信息站(加油)、导航仪(指引)、休息区(慰藉)、保养厂(赋能)等多重功能,构建了一个支持学生全面发展的微生态;从“管理本位”到“学生本位”,一切工作的核心都应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体现服务意识和人文关怀。最终,一个成功的“加油站”式新媒体平台,应当能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无论处于成长的哪个阶段、遇到何种困难,总有一个平台在随时为我“加油”,助我蓄力,伴我前行,体现新媒体时代高校育人工作最温暖的底色。
3. 高校团属新媒体平台应当是文化熏陶的“展示窗”
高校团属新媒体平台应当承担起弘扬校园优秀文化,展示青年风采,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的重要使命。作为“展示窗”,应当展示学术文化的“高度”,文体活动的“热度”,展示人文底蕴的“厚度”;同时,这扇“窗”不仅展示既有文化,其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文化生产工具和孵化器,催生新的文化形态,创造文化新形式,打造文化新 IP,提供创作新平台;通过发起文化话题、营造文化社群、反馈文化需求等互动方式,让新媒体平台的受众从“观看”变为“参与”,从“欣赏”变为“认同”。总之,一个成功的“展示窗”式新媒体平台,能让师生“推开窗,就能看见整个校园的生动与美好”,让文化熏陶的过程变得可见、可感、可参与,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使命。
4. 高校团属新媒体平台应当是舆情引导的“稳定器”
高校团属新媒体平台作为“稳定器”意味着它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更是情绪的疏导者、共识的凝聚者和信任的重建者。其核心作用是在复杂多元的网络舆论场中,为校园共同体提供确定性、安全感和理性方向。一个优秀的“稳定器”,首先要有敏锐的感知能力,能从平台信息当中发现舆情的异常波动;当舆情发生时,最大的风险是信息真空,而谣言和猜测会填补空白,“稳定器”的核心作用就是及时发出权威、准确的声音,锤定音;舆情背后往往是真实的诉求和情绪,“稳定器”不能只“堵”不“疏”,更要成为化解怨气、疏导情绪的“减压阀”;舆情的最终平息,有赖于共识的达成和信任的重建。“稳定器”的深层价值在于成为凝聚共同体意识的“融合剂”。一个成功的“稳定器”式新媒体平台,能让师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始终相信有一个权威、可靠、负责任的信源可以依赖;在情绪激动时,始终有一个能够理性对话、有效解决问题的渠道可以信任。
四、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青年群体网络行为习惯的变化,高校团属新媒体平台在共青团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通过对团属新媒体平台的类型、受众和定位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平台不仅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更是思想引领、成长服务、文化熏陶和舆情引导的关键阵地。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应继续加强高校团属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和管理,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和形式,以更好地适应青年群体的需求,提升共青团工作的实效性和影响力。同时,我们也应关注新媒体平台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新技术、新应用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的运用,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加全面、便捷、高效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美霖 . 网络思政视域下高校团属新媒体建设及运营策略研究 [J]. 新闻研究导刊 ,2025(09).
[2] 杨冉冉 . 团属新媒体平台质量提升研究策略[J]. 新闻文化建设,2025(03)
[3] 何颖 . 团属新媒体平台传播策略研究[J]. 科技传播,2023(10).
[4] 杨凤美. 高校团属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引领的优化研究[J]. 新媒体研究,2020(09).
作者简介: 赵佳宾(1987-),男,硕士副书记,讲师,从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与发展指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