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群众沃土,守护文化家园
王伟
大荔县文化馆 715100
作为一名在基层文化馆工作十余年的从业者,我亲历了群众文化从“单调匮乏”到“多元繁荣”的变迁,也深刻体会到文化馆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它不仅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窗口”,更是连接政府与群众、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从一线实践出发,结合日常工作中的观察与反思,我对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作用、面临的挑战及优化路径有了更具体的认知。
一、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实践价值
(一)做“文化权益的守护者”,让服务触达每一个角落
作为基层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要始终将“普惠性”作为核心原则,把“让每个群众都能平等享有文化阳光” 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为此,我们组建了“文化志愿服务队”,深入乡村、社区、学校、养老院,教老人用手机拍家乡风光,给孩子讲非遗故事,为行动不便的居民开设 “上门艺术课”,这样的场景让我明白,文化馆的价值不仅在于举办大型活动,更在于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这些看似微小的举措,正是对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最直接的保障。
(二)做“传统文化的活化者”,让遗产在生活中延续
在基层文化馆工作的这些年,我们深刻意识到“传承不是收藏,而是让文化活在当下”, 文化馆不该是传统文化的“仓库”,而应是让遗产“呼吸”的“土壤”—— 既要小心翼翼地守护根脉,更要想方设法让它们走进当下生活,成为群众触手可及的一部分。于是,我们开始尝试 “接地气”的活化:把非遗技艺融入日常场景。比如,邀请剪纸面花艺人与本地中小学合作,开发“非遗课堂”,联合社区举办“非遗市集”,鼓励艺人现场制作、售卖手工艺品,既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也让年轻人愿意主动了解传统技艺。这些实践让我确信:文化馆的传承工作,不能只停留在 “存档入库”,更要搭建“活态传承”的平台,让传统文化成为群众生活的一部分。
(三)做“群众创造力的激发者”,让文化回归大众本身
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群众不是被动的“观众”,而是天生的“创作者”。群众原创的助农歌曲《冬枣熟了》《乡村冬枣情》、广场舞《同州戏韵》等,虽然技巧不专业,却充满生活气息,引发了强烈共鸣。这启发我们设立“群众文艺创作扶持计划”,提供免费的编曲、排练场地,帮助普通人实现“文化梦想”。当看到广场舞队自编的舞蹈登上全市舞台时,我深刻体会到:文化馆的职责不是“居高临下地给予”,而是“搭建平台让群众自我绽放”。
二、基层文化馆工作中的现实困境
(一)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存在“错位”
随着群众文化素养的提升,需求日益多元化:年轻人想要脱口秀、剧本杀等新潮活动,老年人需要健康养生类文化服务,而我们的活动仍以传统的书画展、广场舞比赛为主。在一次调研中,有位年轻人直言:“文化馆的活动像‘爸妈辈的聚会’,离我们太远。”这反映出我们对群众需求的调研不够深入,服务内容更新滞后。
(二)人才队伍“专业性”与“群众性”难以兼顾
文化馆工作人员既要懂专业艺术,又要懂群众工作,但实际中往往“两头难顾”,科班出身的干部擅长策划高端展览,却不懂如何与乡村大爷大妈沟通;长期在基层的同志熟悉群众需求,却缺乏创新活动形式的能力。
(三)数字化转型“有形式无实效”
近年来,我们响应号召搭建了线上服务平台,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分析原因发现:一方面,老年群体不熟悉操作,年轻人觉得内容陈旧;另一方面,线上活动仅是线下的“简单复制”,缺乏直播互动、虚拟体验等创新形式。这让数字化变成了形式,未能真正提升服务效率。
三、优化文化馆服务的具体路径
(一)以“需求清单”为导向,让服务更“对味”
构建动态化的需求收集网络,打破单一化的信息获取模式,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融合,覆盖不同年龄、职业、区域的群体,确保需求清单的全面性与代表性。在此基础上,将需求清单转化为服务规划的核心指引,使服务内容的设计、形式的创新、资源的分配都围绕清单展开,避免服务供给的盲目性与同质化。通过这种“需求引导服务、服务反哺需求”的循环,推动文化馆服务从“被动供给” 向“主动适配”转变,确保服务方向始终贴合群众的真实文化诉求。
(二)以“队伍建设”为核心,让服务更“专业”
实施“双向培训”,组织专业干部到分管挂职,学习群众工作方法,安排基层骨干参加培训进修,提升专业能力。同时,盘活社会资源,招募“文化志愿者”队伍,吸纳在校大学生、退休艺术家、企业文艺骨干等,弥补人力不足。目前,我们的志愿者已有70 余人,成为活动组织的重要力量。
(三)以“数字赋能”为抓手,让服务更“便捷”
升级线上平台,增设“直播课堂”(如非遗传承人在线教学)、“云展厅”、“文化视频” 等功能;针对老年群体,开展“手机使用培训”,安排志愿者一对一指导。同时,将线下活动“数字化留存”,比如把文艺晚会剪成短视频发布,让未能参与的群众也能感受氛围,扩大活动影响力。
四、结语
作为一名文化馆工作者,我们要深知这份工作的价值,它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能在日复一日的服务中,滋养群众的精神世界,守护一方水土的文化根脉。未来,我们仍需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在守正创新中贴近民心,让文化馆真正成为群众“想来、爱来、常来”的文化家园,为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筑牢基层根基。